导图社区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知识点详细总结,掌握意识与注意就用这一张图就够了。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及“意识”、“注意”这两个词,他们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只是简单的两个词语吗?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怎样的理论?打开这张图你就知道了。
编辑于2019-03-25 12:09:27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的反映,有觉察、分辨和确认三种作用。本图讲述了知觉概述、知觉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知觉的信息加工、错觉,内容详细丰富,条理清晰,赶快学起来吧!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下图讲述了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感觉的相关知识点,感觉概述、视觉、听觉、其他感觉。知识冗杂、记忆困难,有本图就够了!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知识点详细总结,掌握意识与注意就用这一张图就够了。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及“意识”、“注意”这两个词,他们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只是简单的两个词语吗?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怎样的理论?打开这张图你就知道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的反映,有觉察、分辨和确认三种作用。本图讲述了知觉概述、知觉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知觉的信息加工、错觉,内容详细丰富,条理清晰,赶快学起来吧!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下图讲述了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感觉的相关知识点,感觉概述、视觉、听觉、其他感觉。知识冗杂、记忆困难,有本图就够了!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知识点详细总结,掌握意识与注意就用这一张图就够了。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及“意识”、“注意”这两个词,他们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只是简单的两个词语吗?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怎样的理论?打开这张图你就知道了。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一 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二)意识的种类
1.非意识过程
2.无意识
(1)无意识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
3.潜意识
4.前意识记忆
(三)意识的功能
1.意识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最佳判断和行为。
(梁建宁在《心理学导论》中认为,意识的功能是①觉知功能②计划功能③选择与监控功能)
(四)睡眠与梦
1.睡眠
(1)睡眠的阶段
个体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的β波(14-30Hz),安静的脑电波是低频高幅的α波(8-13Hz)。个体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
① 第一阶段
A.脑电变化
混合的频率,频率和振幅都较低。
B.持续时间
10分钟。
C.主要特点
在这个阶段处于浅眠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② 第二阶段
A.脑电变化
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
B.持续时间
20分钟。
C.主要特点
个体较难唤醒。
③ 第三阶段
A.脑电变化
频率变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
B.持续时间
40分钟。
C.主要特点
肌肉逐渐变得放松。
④ 第四阶段
A.脑电变化
持续低频高幅的△波。
B.主要特点
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有时发生梦呓、梦游、尿床等。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睡眠成为“慢波睡眠”。
⑤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阶段)
出现像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眼球转动,梦境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2)睡眠阶段的规律
① 一夜
前四个阶段总共持续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仅持续5-10分钟,此后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一次长达1小时。而第三和第四个睡眠阶段在黎明时会消失。
② 一生
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非常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老年人每晚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非常少。
(3)睡眠的功能
① 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以恢复其功能。但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质量,使入睡快、深度睡眠比例增加。
② 生态学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2.梦
(1)梦的解释
①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是被压抑的愿望扭曲的达成,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② 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③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仍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
(2)梦的特点
霍布森等人的研究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而且主要是梦的不连续性。
二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也不同。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是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注意使人们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2.保持功能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做出适当分配和及时转移,以适应环境的变换。
(三)注意的种类
1.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
(1)不随意注意
① 含义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② 引起原因
A.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B.个体状态: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等。
(2)随意注意
① 含义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② 引起原因
A.注意目的与任务: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B.兴趣:间接兴趣对随意注意有重要作用,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越感兴趣越容易维持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C.活动组织: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例如:生活习惯良好的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工作;反之,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当需要随意注意时,会较难组织。
D.过去经验:与自己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活动相较于与其无关的活动,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E.人格:意志力顽强的人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① 含义
既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② 引起原因
A.直接兴趣。
B.熟练程度。
2.根据注意的品质分为
(1)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利用双分耳分听实验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忽略另一类刺激,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和注意瞬脱现象反映了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的特点。
(2)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3)分配性注意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是按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三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1.朝向注意
朝向反射是由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反射,这种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这种生活机制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一旦刺激物失去了新异性或是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就不会发生了。
2.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它不传递环境中特定信息,而使大脑维持着一般性的兴奋水平,这是注意所必需的。
3.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存在着大量的“注意神经元”,它们仅对新异刺激或刺激的变化做出反应。
4.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调节、控制着皮下层组织,并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发生时感觉器官往往会朝向注意的对象;注意时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如头部血管舒张而肢体血管收缩,吸气短而呼气长等;注意还伴随着某种表情或动作。但是,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它和外部的行为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往往会出现假象。
四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
1.含义
注意广度(注意范围)实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般人的注意广度是7±2个单元(组块)。
2.影响因素
(1)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整齐、颜色越接近、越有内在联系,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2)活动任务:活动的任务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的广度就越小。
子主题
子主题
(3)个人知识与经验: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经验越多,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二)注意稳定性
1.含义
注意稳定性是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2.影响因素
(1)人的主观状态: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对事物的浓厚兴趣等都会增强注意的稳定程度。
(2)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的事物要比单调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活动变化的事物要比固定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
3.注意分散(分心)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即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
4.注意起伏(注意动摇)
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由感受器的局部适应,以及生理变化的节律而引起,注意的起伏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三)注意分配
1.含义
注意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
2.影响因素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几种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好;反之,则较困难。
(2)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内在的联系:一般来说,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比较困难。
(四)注意转移
1.含义
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的现象。(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在于,注意转移是主动的。)
2.影响因素
(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紧张度越大,转移越困难,越缓慢。
(2)新事物的性质:吸引力越强,越符合需要和兴趣,转移就越容易,越迅速。
(3)个人固有的神经类型和习惯。
五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
(1)提出者
布罗德本特。
(2)理论观点
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止而消失了。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该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3)实验来源
该理论是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实验是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布罗德本特提出,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为受到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为没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2.衰减理论
(1)提出者
特瑞斯曼
(2)理论观点
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知识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例如:自己的名字、警报信号等。
(3)实验来源
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
(1)提出者
多伊奇、诺尔曼
(2)理论观点
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已受到充分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这种理论又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
(1)提出者
约翰斯顿
(2)理论观点
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1)提出者
卡尼曼
(2)理论观点
认知资源理论是从注意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注意的,不同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① 把注意看作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这种资源是有限的。
② 刺激或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越多,当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
③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里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1)提出者
谢夫林
(2)理论观点
① 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两类。
②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意识控制的加工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