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
要读懂中国历史,史记是第一步。
编辑于2020-07-02 00:16:26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
研究通史
研究是为了认识自己,了解过去,认识将来。
历史三大特性:变异性、特殊性、传统性
变异性:有时代之变,则有历史可写。中国断代史非帝王家史,而是处于时代变革时,对于变化的记录。
研究历史的三种途径
由上到下,由古到今,循着时代先后来做通体的研究。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读,重点理解时代之间的差异。
由下溯上,由今到古。根据现在的实际问题循序上推,寻根求底,明白出事变的由来。
以自己兴趣为主,从一处钻研,求一处的深体悟,推及到其他处,上溯下寻,越推越远。
钱穆推荐的研究法:先看通史,再分时期研究断代史,接着重治通史,再研究断代,循环往复,可远可大,贯通古今之法。
研究历史的三种素质
史才:分析综合材料的能力
史识:总览历史大局的能力
史德:不偏见、不主观、不武断、不速达
研究政治史
中国讲政治制度的书有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后再有九通,十通。学史当读通和史。资治通鉴与二十四史,是两大类别。
中国政治制度的分水岭:中国历史两千年前是封建制度(周公创建),两千年后是郡县制度(秦始皇、李斯创建)
与西方封建制度的区别:中国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建国,西方是自下而上的依附,始终没有顶层设计,是西方封建制度容易崩塌的症结。
封建制度崩溃时,周公所定礼法仍有作用,类似现在的国际公法,是五霸争雄的人心基础。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想:在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基础上加入中国自己的考试、监察两权,实在是融汇中西,创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慧眼,超越当时一些人,一味抄袭西方制度,完全抛弃中国固有优良制度。
西方东印度公司采用我国考试制度,最后形成英国的文官制度。
研究中国政治史,应从中国政治的独特性出发,肯定继承优良的政治制度,认识到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一面。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要从与制度相关的史实入手,看出制度对当时的实际影响;
二是明白制度背后的思想和理论。中国人缺少西方那样思想专著,因为他们亲身登上政治舞台有机会把政治理想变为现实。
中华民族拥有千年来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宰相制度、选举制度(察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是优于西方的先进制度。中国人必须创制自己的立法,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越所在。
研究社会史
中国两千年一直拥有城市,早已有了政治经济的中心,非西方封建社会所能比,西方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才逐渐出现城市
中国传统社会,春秋前有贵族,春秋后分为:士、农、工、商,可称为四民社会。(建国初期:工、农、士、商;改革开放:商士、工农。中国社会细分:
游士时期:春秋贵族崩溃,士人转型。代表如先秦诸子百家
史记之儒林--儒士(汉武尊儒后,儒士禁绝游侠,裁抑商人)
史记之货值-商人
史记之游侠-开矿、占山集体违规生产的江湖人士
察举社会:从春秋到两汉,士族兴起时期。
九品中正期:魏晋南北朝,士族确立,门第社会(类似现在党政军后代的阶层固化?)
科举时期:唐代,门第社会崩溃,社会转型
进士时期:宋代开始,白衣举子的社会
从族谱、方志研究中国社会
现代社会是“无字天书“ 历史是有字天书,研究社会史,需要两者互相印合,不可偏废。
研究经济史
传统中国经济讲低水准经济,如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对人生有积极价值,重视“制节谨度”;而超水准经济,只能提高人的无限欲望,并不能提高人生
传统中国的经济政策提倡有德,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西方则认为,有财才能开扩土地。
荀子:圣人以礼仪约束人的欲望,无限的欲望不是人生理想所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欲望)的追求,是不是背离了传统中国文化,若不满足人民的需求,背离了初心,执政还会稳吗?)
董仲舒: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忧。是中国传统的贫富观,无论贫富不要超水准。这也是抑制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
中国传统经济观是一种人文本位、道德本位,重人生不重经济,经济只是辅助人生的手段。
《周礼》一书是战国末期,有意把政治、社会、经济、教化冶于一炉的人文主义经济政策。遵循这一原则的有三人
王莽
王安石
苏绰
双王失败是因当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裁抑工商业太甚,反弹太甚,苏绰成功是因其社会经济条件差,反弹则小。(国进民退,国家垄断主义)
研究学术史
科学研究是死物,可以依据前人的研究不断深入,人文研究是活物,需要因地制宜。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通不在专,在彼不在此。
中国传统学术分为两大纲
心性之学(正心诚意,德性之说,是做人的大纲)
治平之学(史学,实践之说,是做事的大原本)
德性是中国传统学术之本。文学界认为李白逊色于杜甫,不是文辞不及,而是中国人重德性。李白是重个性。
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如在野党和执政党,在野的多持相反的学术观点,在野的学术得势,转为下一届政府使用,随后又被继起的新学派反对,交替往复。
中国精神的主要向往是善,善人善政,善言善行,青史留名。西方把真、善、美分开说,中国人则专一重视善,美与真包含在善内。
研究历史人物
一、哀乱之势的人物与盛平之世的人物。 生在乱世,故能超越事业之外,更能赤裸裸的表现个人的伟大,更能引起历史的大作用,大影响。
汉唐明清所出人物较少,战国、汉末、三国、宋末、明末所出人物较多
孔孟诸子百家、宋有朱子,明有刘基、宋濂、王阳明
二、得志成功的人物与不得志失败的人物。 能在失败的时代有其成功,是大成功
卫青、霍去病在事业上的成功。其事业掩盖了个人。岳飞、史可法,无事业可依附,更显的人格的出色。事业上的不圆满,显现出真人本色。
屈原:政治上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
三、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 无表现的人物,就如大海里的水滴,没有这些水滴如何化为瀚海。
陶渊明:不愿意有所表现的人物。
杜甫:想表现而没有表现机会的人物
中国人若在事业上无表现,则侧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一脉,他其人可以不上历史,但历史却在他身上。他可以无表现,但无表现之表现,却成为大表现。
研究历史地理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随新地域的转进而扩大,中国历史上地理的扩展就是文化的扩展。
中国地理的统一实际是文化的统一
研究文化史
哲学可以凌空讨论,历史与文化必须有凭有据,步步踏实
研究文化需要注意
文化研究需要辨异同,求其异,不重指其同
讨论文化要大处着眼,不可单看细小处(文化枝节论,单见枝节小处,未见根本大处)
讨论文化要从汇通处看,(枝节分岔处?)从总体上求,不可盲人摸象
讨论文化要从远处看,不可专从一横切面,只从眼前寻。(不可范短视病)文化演进如波浪式有起有落。
文化不可专寻短处,应多从长处着眼
附治史的方法
浮动主题
阅读心得:宏观来说还是要读史记,读资治通鉴,按先生之法通史与断代史相互印证,先专读某一个时期。对于创作来说,挖掘历史人物的优秀面,他立德,立人格的长处,不可偏废吐槽,,有正确的价值观。(写作时如果有一小人物对比,会不会更好?)
历史是复杂人事的记录,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民族争存即是文化争存,民族力量即是文化力量。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民族生命渊源根底的文化,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顾亭林: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闭塞,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保文化,承担文化的绝续,是承担大责任。或问:一匹夫如何担负天下兴亡大任,匹夫也好,匹妇也好,只要像像样样的做人,此责已尽。中国历史之伟大,正是由大批仿佛和历史不相干的人来负荷此历史。
以学术来创立政教制度,周公为始,孔子为继。韩昌黎:周公在上,故其事行,孔子在下,故其说长。
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保持中国一向坚守的人文本位的经济思想。不致超水准而走向无限度与不必需的发展上面去。
上观制度,下察社会。马克思以生产力为线索推论出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社会史,需要观察“士”的历史中的变化,探索出中国文脉。
郡县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宰相制度,分为皇权与相权,宫中与府中。对应现在可谓党与政府。诸葛亮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那么党政合一是优是劣?是进步,还是回头?
西方历史显而在外,如剧。中国史隐而在内,如诗。诗有衔接,一首诗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中国史的总趋向是团结融合(对统一的追求,追求统一是不是要牺牲自我?是,所以我们说。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西方史的总趋向是分裂与斗争(对自由的追求,追求个体自由会不会牺牲统一?牺牲大我,成全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