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史大纲(钱穆)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框架及感悟
编辑于2020-07-05 11:19:48国史大纲(钱穆)
第一编 上古文化三代
三、封建帝国的创新(西周时代-尚文)
统御黄河东西
武王第一次封建
周公第二次封建
军事移民与军事占领,类似西方殖民
二、黄河下游的新王朝(殷商时代-尚鬼)
黄河下游
一、中原华夏文化发祥(虞夏时代-尚忠)
黄河上游
第二编 春秋战国
四、霸政时期(春秋始末-周平王东迁--哀公,总305年)
1、霸前时期(85年)
共主衰
王命不行
诸侯兼并
戎狄横行
2、霸政时期(127年) 变相的封建中心
a 齐桓、晋文
i. 尊王
ii. 攘夷
iii. 禁抑篡弑
iv. 裁抑兼并
1.诸夏耕稼民族城市联盟抵御北方游牧部落侵略。
2.诸夏和平结合抵抗南方楚国、西方秦国的武力兼并,保持封建文化,未成郡县制
3、霸政衰微时期(91年)
1.封建制度崩塌,大夫执政
2.君子、贵族文化的巅峰
五、军国斗争的新局面(战国始末)
1.周代宗法封建国家衰减
2.军国成立后相互争夺期
梁惠王称霸
齐国的全盛时期(齐威、齐宣)
秦昭襄王,秦、赵争霸时期
秦灭六国时期。
从宗法封建到军国的变迁
1.郡县制的推行,贵族世袭采地
2.井田制的废弃(商鞅改井制为阡陌)
3.农民军军队兴起
4.工商业大城市兴起
5.山泽禁地解放
6.货币开始大量使用
六、民间自由学术的兴起(先秦诸子)
1.春秋时代的贵族为:礼。流落民间为新兴百家
2.儒墨两家兴起
孔好礼,为注重群体的融合;认为现实界就是永生界。
孔子是把贵族学传到民间第一人,贵族宗庙知识变为国人民间学术,第一史学家。
儒教、贵族、孝悌、批判贵族室生活的温和左派(衍生出道家、农家、名家)
墨子为普通百姓,可能遭过刑罚。墨刑是脸上刺字
民间、兼爱、自苦、批判贵族生活的激烈右派,衍生出法家、阴阳家、纵横家
3.士气高涨,派别分类
劳作派 不恃人而食
不仕派 安享富贵,寄生贵族 滑头学士,田骈,淳于髡
禄仕派 以法术保持禄仕进步 纵横家,公孙衍 张仪
义士派 分工易事,承认政治生活
退隐派 道家 庄周
从自身着眼,平民学者地位提高,贵族阶级逐渐没落。
4.贵族养贤(公子养门客,战国四公子)
5.老子(无治)、荀子(礼治)、韩非子(法治)
从孔子,墨子到荀子、韩非,贵族阶级没落,平民思想高涨。
第三编 秦汉
十一、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式
两汉国力对比
西汉
向西北发展,武力昌盛,
协调、跃动、进取
人才选拔清一色(如宋)
东汉
向东南发展
偏枯、静止、退守
人才不拘一格(如唐)
两汉对外形式
西汉与匈奴
秦代征伐
初汉和亲、贸易
武帝再次大征伐 (有马有将)
对外不决心在伐,而在好大喜功。
东汉与西羌
骑兵扫荡,屯田续之
西部得不到东部中心 经济文化的润泽, 被西方武力破坏
十、士族的新地位
士族势力扩张
帝王提倡儒术
民间儒业发展
东汉察举与征辟
从选贤良演变为举孝廉、举茂才 (末期改革,增加评判标准,为 科举做铺垫)
征辟名士,越级提拔
太学清议 (士人舆论影响)
党锢之狱 (朝士与宦官 的冲突,至何进、 董卓入京,汉亡)
门第造成
学术书籍上层垄断
察举制度舞弊
东汉士族风尚
1. 久丧三年
2. 长子让爵
3. 兄弟推财
4. 避聘让亲 (聘乃聘取的官职)
5. 为亲复仇 (刑不上大夫 故私下决之)
6. 为友复仇
7. 为主、师报恩、服丧
8. 清尚廉洁
过分看重道德,重虚名,轻实际 重个人、家庭、朋友,轻社会、国家, 故王室倾覆后,不能重建统一中央。
九、统一政府的堕落(东汉兴亡)
宦官
外戚
王室自身
早期脱胎于贵族家庭管理, 至东汉,王室与政府逐渐分离, 官吏脱离王室私仆的地位, 正式对国家民众服务。
自西汉起,精英人士从家奴的身份转变为官员士族的身份;到清,又从士族转回为家奴,这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先東方朔侍遇乃與侏儒等。文士之與誅儒,同樣為皇帝一時好奇心所愛好,而畜之宮中,則與戲車、善禦皆一例也
八、汉武帝至王莽的文治演进
税、役、赋、贡
商贾与任侠
以钱币买奴力以逐利为商贾
以意气情义收亡命徒奸利为任侠。 亡命为脱离户籍的流亡人士。
西汉初年的政府
1、宗室
2、军人
3、富人
4、杂流
西汉初年的文化
辞赋 (安居奢侈心)
纵横 (雄心阔意)
汉武朝的复古化
董仲舒 (天人三策)
禁止官吏经商 (盐铁专卖)
士人登上舞台
汉儒的政治思想
圣人受命
天降福瑞
推德定制 (五行德论)
封禅告成功
德衰,天降灾祸
禅国让贤
新圣人受命
武帝前,汉儒鼓吹变法, 武帝后,汉儒鼓吹让国。
王莽受禅与变法
外戚地位 个人威望
田地国有
解放奴隶
王莽的国家社会主义
七、大一统政府的创建 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
国家民族形成
1. 确定版图
2. 中华民族形成
3. 政治制度创立
4. 学术思想基础奠定
I. 大同观 王道与霸术 (文化的世界主义与功利的国家主义)
II. 平等观 贵族主义与平民主义 (孔、墨之辩)
III. 现实观 天道与人道 (宗教主义与自然民生)
秦代的统一与失败
行郡县,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
失败:御民力过量。 上古最后一个贵族政府,在不脱贵族气味下失败在平民阶级。
汉高祖的平民政府产生
第四编、魏晋南北朝
十二、长期分裂的开始(三国时代)
分裂原因
国家是精神的产物,名士大族、郡守官吏割据一方, 无统一的需求。(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国家观念淡薄,逐次之以家庭, 君臣观念淡薄,逐次之以朋友。 至三国而大盛
思想无出路
思想演变
汉初:黄老---刑法---儒法
魏晋:儒法---法家---黄老 曹操 司马
十三、统一政府的回光返照(西晋)
腐败老朽的官僚集团
无光明的理想
贵族家庭腐化
八王之乱
胡人至内地杂居
帝王被掳,精神坐标丧失
文化中心被毁灭
新宗教侵入
十四、长江流域的新园地(东晋南渡)
清谈
1. 纵情肆志
2. 不受外物屈抑
十五、北方的长期纷乱(五胡十六国)
五胡
匈奴(山西前赵、张掖北凉、河西以西 西夏)
羯(山西 后赵)
鲜卑(辽东至河西,慕容氏 前燕、后燕、南燕;拓跋氏 辽西,宇文氏 北周)
氐(天水 前秦、后凉)
羌()
十六、南方王朝的消沉(南朝宋齐梁陈)
原因
衣冠南渡皆崇尚清谈之士,为中华文化的糟粕
北朝胡人与留守汉族士人合作,政治教化上轨道
鄙弃门第文化后,寒族掌权,无精神纲领依托,道德腐化
积久优越舒适的生活消磨糜烂了他们自争生存的机能
十七、北方政权的新生命(北朝)
十八、变相的封建势力(魏晋南北朝的门第)
南北的门第
北方同化胡族
南方宏阔斯文
十九、变相的封建势力下的社会形态(西晋、南朝)
二十、变相的封建势力下的社会形态(五胡、北朝)
府兵制
打破北方胡人当兵,汉人种田的界限, 中国农民再次武装起来
二十一、魏晋朝的宗教思想
五行说
古人会猎交战必在农闲时,派生农闲,用刑必在秋冬, 筑城、浚川、修坟也在农事毕后,派生动土埋葬必在冬。 派生出后世 有宜 不宜的迷信。
佛教流行的原因
佛法主依自力,不依他力 与中国人文历史,道家思想合拍
不主出世,主救世,在消极方面老庄略同,在积极方面与儒家人文合
当时中国政教衰息,聪敏者发大愿苦心孤诣探宇宙奥秘人间正道,使佛法大张
第五编 隋唐
三十、黑暗时代的大动摇
特点
五代十国是唐藩镇的延续
动乱先中部再南方。北方藩镇小武力集中
西北实力没落,长安退出历史舞台中心
五代54年,全在北方,十国几乎都是南方。 中国文化经济重点有西北转向东南
契丹崛起,石敬瑭献十六州,政治制度逐渐健全,有公田私田,冶铁等产业,居民逐渐忘记自己为中原人
南方冯道侍奉五朝八姓十一君 保留中国文化政治火种
二十九、大时代的没落续
原因
精神、制度、上层、下层的全面崩塌
二十八、大时代没落后的政治社会各方面。唐中叶后
现象
藩镇做大无法钳制
文化没落,西北藩镇内中国文化对其缺乏影响
藩镇治理下就如同黑社会的统治方式
二十七、新统一盛运下的对外姿态 唐初及中叶以后的外患
唐初。突厥
安史之乱
唐室用中国的财富养胡人兵团, 只吸了膏血,没有受到唐室教育。
乱后,回纥部族崛起乱唐
防御重点从西北的吐蕃回纥 转向东北的靺鞨契丹。 西北方少数民族气尽,东北元气正盛
二十六、盛运中的衰像(下) 政府官吏与士人的腐化
二十五、盛运中的衰像(上) 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废弛
租庸调改两税制
武后乱国后,与民争利, 失去为民置产的精神
户籍管理混乱
二十四、新统一下的社会情态(进士、府兵、农民)
租庸调制度 奠定农民稳定生活
进士、府兵使平民阶层 有了文、武两条上升通道
二十三、新统一下的政治机构
二十二、统一盛运再临 隋室兴亡与唐初
第六编 两宋
三十一、贫弱的新中央(北宋)
对外积弱不振
向辽纳贡
向西夏纳贡
向契丹纳贡
对内积贫
宋代冗兵(开国20万,英宗160万)
冗吏
权利中央过度集中
谏官制度造成朋党之乱
三十二、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熙宁变法)
士人自觉,以天下己任。
范仲淹与秀才时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新思想:华夷之防,拥戴中央
奠定士农工商,士的第一位
范仲淹庆历变政,提出政改大纲十日疏, 触动士人阶层利益,遭小人反对,仁宗从众,失败
王安石 熙宁变法 与民争利 君子反对 神宗独断 失败 太看重死的法制,忽视了活的人事
南北士人相争,新法皆南人,守老法皆北人
三十三、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
特点
先秦诸子不在朝,有时间精力不断完善自家学说, 宋代诸儒同时在朝,都想履行自己的思想,造成冲突,百姓当了试验品
三十四、南北再分裂
靖康之变
高宗即位
高宗时,有将帅无君相 高宗后,有君相无将帅
苛捐杂税胜唐十余倍,南宋富裕,多在与民争利。
第七编 元明之部
四十一、社会自由讲学再兴起(宋元明三代的学术)
概况
经印刷术发展,书院建立,学术自由传播,不再成为贵族之秘。儒术吸引了更多人才,佛教从唐开始渐渐式微
理学:天理人欲的分辨在公私之间,利公也是义,义而私也是利
四十 南北经济文化转移(下)
南方优势
南方水利兴修
财富聚集于南方,南方百姓日益苦税赋
三十九 南北经济文化转移(中)
转移原因
长时间无节制的开发破坏黄河生态,最后导致环境破灭(各处开发支流灌溉,支流带入泥沙,泥沙入黄河,导致黄河拥塞堆积)
外族政治的恶意摧残(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战争)
优秀士族南迁,北方人才凋敝
三十八、南北经济文化转移(上) 唐至明的社会
概况
南北税收,丝织,官吏的数据举例
三十七 传统政治复兴下的君主独裁(下) 明代兴亡
概况
大兴学校 国子监 培养新文化奴才
三十六 传统政治复兴下的君主独裁(上) 明代兴亡
概况
平民起义,全泥腿出身,非士族阶层掌握统治权
宋以武取国,故后削武崇文,明在诛杀武将功臣后,认为唯一威胁就是士人,故削相权巩固皇权
皇帝独裁却不理事,宦官专权
三十五、蒙古入主
概况
分三步 1灭夏,2灭金,3灭宋 中国地大地形多变,骑兵不利南方,有一统的文化思想故坚持最久
人分四等。蒙古,色盲,汉人(金人),南人(宋人)
元朝部族式统治实为政治倒退
第八编 清代篇
四十二 狭义的部族政权再建立(上)
清入主的条件
政治极度腐败
承平日久,武备松弛
无法顾惜名将,庭议误事
汉奸外附,流寇内溃
四十三 狭义的部族政权再建立(下)
概括
清以奴待汉人,打压知识分子,兴文字狱
四十四 狭义的部族政权文化发展(上)
概况
乾隆尤其反对士大夫的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皇帝的事。轮不到丞相操心
子主题
子主题
王莽失败原因
施行太繁骤
奉行不得人,无政治集团
多迂腐固执,不同情
书生政治的大失败, 变法、让贤的政治理论 在中国消失。
中国文化孕育于黄河两岸大平原,农业为主,故务实、团结、和平。不如印度耽于玄想,不如波斯、希腊、罗马耽于流动、战争、分裂。商丘平原,大河黄土,茫茫呼,苍苍呼,中华民族精神之基。
秦、漢統一政府,並不以一中心地點之勢力,征服四周,實乃由四圍之優秀力量,共同參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圍,亦更無階級之分。所謂優秀力量者,乃常從社會整體中,自由透露,活潑轉換。因此其建國工作,在中央之締構,而非四周之征服。 羅馬如一室中懸巨燈,光耀四壁;秦、漢則室之四周,遍懸諸燈,交射互映;故羅馬碎其巨燈,全室即暗,秦、漢則燈不俱壞光不全絕。因此羅馬民族震鑠于一時,而中國文化則輝映於千古。
中国史如诗,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西洋史如剧,各幕之间不同变换。詩則只在和諧節奏中轉移到新階段,令人不可劃分。所以詩代表中國文化之最美部分,而劇曲之在中國,不占地位。西洋則以作劇為文學家之聖境。即以人物作證,蘇格拉底死於一杯毒藥,耶穌死於十字架,孔子則夢奠於兩楹之間,晨起扶杖逍遙,詠歌自勉。三位民族聖人之死去,其景象不同如此,正足反映民族精神之全部
一、秦、汉(由封建而统一)
二、西汉到东汉(由宗室、外戚、军人组成的士人政府)
三、隋唐到宋(由士族门第变为科举竞选)
中国历史特点:悠久、无间断、详密 如何看历史:求同,求异
求同:两个时代之间基本相,可谓:民族根本精神
求异:两个时代之间的划分、变化,时代变动在思想,就看思想如何变;时代变动在经济就看经济如何变。(先秦、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