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知识导图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按老师给的笔记顺序做的,通史版,
编辑于2020-07-04 17:42:37通史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政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
经济
原始农业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南稻北粟 五谷六畜 刀耕火种 耒耜
原始手工业
丝织业:养蚕缫丝
制陶业:黑陶 白陶 彩陶
原始商业:以物易物
文化
文字:新石器时代出现 刻画符号—文字雏形
绘画:岩壁、陶器、地面上《集体舞蹈图》
戏曲:萌芽。原始宗教歌舞“傩”
夏商周时期
政治
夏(bc2070-1600)
王位世袭制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传贤→传子
宗法制确立
商(bc1600-1046)
宗法制发展
内外服制度
内服:王幾 外服:附属国管辖地区 商王对外服有控制力,但有限,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神权王权相结合
西周(bc1046-771)
都城 镐京
宗法制(权利继承制度)
礼乐制度
选官制度:世官制
标准:血缘
分封制(权利分配制度)
春秋战国(bc770-221)
时代特点:大变革 大动荡 大发展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实现局部统一
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各国变法革新→地主阶级统治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中央制度雏形出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经济
夏商周时期
农业
农具:石器为主,少量青铜农具,耒耜 石锄 石犁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
灌溉工具:桔槔、辘轳
土地制度
井田制
手工业
工商食官
冶金业:青铜 铁器
纺织业发展
陶瓷业: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商业
夏:物品交换
商:职业商人 人造货币 贝币
周:工商食官 古币 铜币
商业政策:鼓励 支持
春秋战国
农业
生产工具、技术:铁犁牛耕,垄作法,施肥技术
水利
春秋:芍陂(淮河流域 楚相 孙叔敖) 邗沟(吴国在长江流域 开凿最早的运河)
战国:都江堰 秦国李冰父子 岷江 四川“天府之国” 郑国渠 郑国在秦国修建 “疲秦之计” 关中地区“沃野千里”
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赋税制度:实物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小农经济形成
经营方式:自耕农经营 租佃经营
土地政策:重农抑商 开始出现
手工业
官营 (主导)私营(出现) 家庭手工业 并存
冶铁业: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丝织业 发展较快
商业
春秋:官府控制局面打破,私商 主体,商品市场出现,统治者大多重视鼓励商业发展,商业都会,金属货币
战国:抑商政策兴起
文化
夏
历法:《夏小正》
商
历法:《殷历》,干支纪年法,闰年闰月
天文:甲骨文 日食记载
文字:甲骨文 已知最早成熟文字
西周
文字:铭文
文学:《尚书》《周易》
春秋战国
科技
天文:《甘石星经》
数学: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司南
医学:战国扁鹊“望 闻 问 切”四诊法;《黄帝内经》
文学:《诗经》《楚辞》《离骚》
艺术
书法:先秦 大篆
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戏曲:宫廷晏乐,杂技百戏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背景
主要学派
秦汉时期 BC221–BC220
王朝更替
秦朝
政治
统一
原因
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民族融合加强
核心:秦国强大(商鞅变法奠定物质基础)
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力增强
个人因素:嬴政的个人作用
过程:韩 赵 魏 楚 燕 齐
措施
北固南疆:北击匈奴(bc215蒙恬),收复河套,修筑长城、直道
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郡(南海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bc214屠睢)
平定西南: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原因
经济根源
小农经济分散性、脆弱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稳定(根本)
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bc221秦统一全国,政局需要
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思想根源:法家集权思想 奠定理论基础(商鞅变法,韩非子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儒家思想
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历史传承:总借分封制弊端,借鉴商鞅变法的经验
内容
皇帝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各取一字(彰显功绩)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封建君主专制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廷议制)
职能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财政权 行政权 军权(北宋分化)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 图籍(掌群臣奏章,传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虚设):掌管军务 虎符
“九卿”
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三公九卿的关系:互不相属、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评价: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失误;弥补了封建统治的弊端;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
家国同治
参政方式:“朝议”
地方制度:郡县制
基本构架:郡 县 乡 里 伍什制度
起源于春秋后期,周朝分封制的教训,秦王采纳李斯建议
内容:地方设郡、县两级,郡直属中央,县隶属于郡
特征: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调动,有***,不能世袭;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意义
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落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
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被后世所借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选官制度与考绩制度
选官制度:军功爵制(标准:军功)
考绩制度:监察、考绩(“殿”“最”制)
作用: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的效能,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
法律制度
特点:轻罪重罚
作用
积极: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
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
特点
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家天下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内涵
两个概念:专制主义(与民主对应)——中央集权(与地方对应)
两个内容:皇帝个人专断——地方服从中央
两个矛盾:皇权、相权——中央、地方
两个趋势:皇权↑相权↓——中央↑地方↓
影响
经济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按田亩收税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修驰道,统一车轨
水利工程:修灵渠(史禄主持)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思想文化
文化
书同文:小篆(官方)
行同伦:(人心沉浮)
艺术: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
思想
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焚书坑儒
严禁私学;惠民政策
汉朝 西汉BC202–9;东汉25–220
政治
西汉
汉初
休养生息政策 盛世“文景之治”
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削藩”(晁错,清君侧)引发七国之乱(收军政大权)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强干弱枝);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酎金夺爵;附益法;左官律
汉武帝
(BC141-BC87 始设年号)“元狩”
中央官制
内外朝:中朝为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作用:加强皇权
选官制度
察举制、征辟制 标准:品德 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监察、弹劾百官
地方:十三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
打击豪强地主(将大富豪迁移到长安附近,监管控制)
民族关系:北击匈奴,南服百越,进军西南(设海南等九郡),出使西域(张骞)
对外关系:海上、陆上丝绸之路
外戚宦官专制
东汉
中央官制:汉光武帝中央设尚书台,下设六曹办事,三九成为虚职
豪强地主的发展: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称为地方割据势力
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牛耕普及(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西汉中期出现犁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耕作技术:代田法,耧车(西汉赵过)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为主
水利灌溉
西汉: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西域坎儿井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土地制度: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关系比较普遍
赋税制度:编户齐民,田租,人头税,役
地主田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
概况:汉武帝后,煮盐、酿酒、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成就
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人;“丝国”
冶金业
燃料:煤
技术:西汉高炉、炒钢技术;东汉水排(杜诗)
制瓷业: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包括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都重要内容
商业
市场的发展
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坊市分开,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设令、长严格管理
城市的发展
汉朝与匈奴常在边境上互市,城市政治、军事职能突出,兼有经济职能
主要商业都城:长安(西汉)、洛阳(东汉)、临淄,成都等
政府政策:强化重农抑商,打击富商大贾;(汉武帝,盐铁酒官营、官营贩运;货币官铸,五铢钱,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对外贸易:西汉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达
区域经济发展: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思想文化
科技成就
天文历法:历法(汉武帝):太初历;西汉初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医学
《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书西汉,中医学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末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最早保健体操“五禽戏”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农学:西汉《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四大发明:西汉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宗教
佛教:西汉末年经西域传入内地
道教:东汉有白马驮经,洛阳建白马寺,本土道教形成
史学
西汉司马迁《史记》纪传体通史
东汉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东汉张衡《二京赋》;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文字:汉隶进入高峰时期;楷书汉末形成
绘画:帛画、壁画《夫妇宴饮图》、陶俑、画像砖
教育:太学(标志着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与地方郡县学两级官学,确立封建官学制度
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