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思维导图。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1636年-1912年),是由满族人在远东建立的朝代,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常被合称为“明清”。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一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加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思想受严格控制。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0-07-06 11:13:17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都城:北京
措施
政治方面
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
推崇儒家学说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自身的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收复台湾
背景(原因)
明朝末期
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
出兵侵占
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经过
1661年
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400艘战舰
多次攻打成功
结果
1662年2月
经过八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
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
被占据38年的台湾回归祖国
影响
郑成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建制台湾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
加强管理
把军队派到各地耕田,开垦荒地
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影响
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
尊称为“开台圣王”
加速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与台湾
原因
清朝稳定对内地的统治后,对台湾用兵
实现国家统一
经过
1683年,郑军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措施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加强中央政府管辖
巩固祖国东南海防
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历史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册封达赖喇嘛
背景(原因)
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
经过
1653年正式赋予他金册,金印,“达赖喇嘛”的封号
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格尔德尼”封号
历代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巩固西北边疆
地点
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清代称为“回部”
经过
康熙时
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
维护国家统一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
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
乾隆时
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判乱
设伊利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
1771年,西迁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领导下返回新疆
得到清政府妥善安置
雅克萨之战
起因
俄国沙皇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
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
经过
1685年,1686年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
1689年
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肯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领土
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地
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
东南至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
(6)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统治者意识到恢复经济,农业发展生产是国之大计
揞施
重视农业生产
双季稻
南方地区—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
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耕田面积扩大
荒山改造成农田
乾隆末年,耕田面积近3亿亩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兴修水利
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修建梯坝,渠堰,海塘
庄稼种植
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
棉花,甘薯,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为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江湖熟,天下足
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
湖广熟,天下足
清中期时,江汉平原,洞庭湖湘江沿岸地区
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的种植
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
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矿治业,制糖,茶业,有较大发展
成熟手工业工厂
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
手工工厂:2500家,织工:50000人
商业
十分发达
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商业活动
形成大的商帮
有雄厚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晋商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存款业务
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江南徽州府商人—徽商
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
人口的增长
原因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社会安定
人口增长
影响
人口密度增大
人地矛盾突出
环境(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地力下降
(7)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议政王大臣会议
掌管一切军国大事
南书房
康熙设置,加强君主专制
军机处
雍正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影响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
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原因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影响
摧残人才
禁锢思想
阻碍思想,学术进步和发展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官场腐败
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八旗弟子百无一能,好逸恶劳
军纪败坏
官僚机构臃肿
乾隆后期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
各级官史大肆贪污,截留税款
著名贪官:和珅
农民破产
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缴纳高额地租,各种剥削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防止海疆不受侵扰,是自卫的产物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农为本,重本抑未,物产丰盈,无需交流
盲目自大心理的反映
表现
明初和清初均厉行“海禁”,沿海居民内迁,不许出海
清中叶后,以“广州十三行”为唯一海上通商口岸
后果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使中国与世界隔离,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落伍于世界
(8)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
清朝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原名《石头记》,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
批判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
昆曲
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期,经改良,昆曲得到很大发展
代表
汤显祖《牡丹亭》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影响
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清中期后走向衰落
京剧
发展
乾隆时四大徽班到京献艺
道光年间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
影响
深受群众喜爱
受皇室扶持
成为最主要剧种,流传四方
划分
早期
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
后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将唱,念,做,打结合
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4)明朝的灭亡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原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结岗营私,争权夺利
影响
中央法纪松弛
官员贪赃枉法
农民流离失所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原因
明末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尖锐
财政危机严重
自然灾害严重
过程
李自成发展农民起义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规定严明军纪
不许枉杀一人
不得侵占民房
严禁抢掠
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4月,明朝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616年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政权
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率军与明朝交战
明朝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位
1635年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
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清军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3)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学
科技名著
《草本纲目》
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
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详细介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主要疗效
影响
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丰富我国医药学宝库
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著
内容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
涵盖农业,手工业生产,加工部门
描绘生产过程
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作用
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
记述中国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农学家徐光启著
内容
分类
农本
田制
农事
水利
农器
树艺
蚕桑
种植
牧养
制造
荒政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
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明代末年农业科学巨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
修筑原因
预防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组成
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北京城
1406~1420年修建完成
主要建筑
宫城(紫禁城)
皇城
皇帝住所
内城
外城
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说和戏剧
小说
著名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俗称《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成书于元末明初
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人物性格
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成书于元末明初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成书于明代中期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抒发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喜爱,产生深远影响
戏剧
书法名家
董其昌
绘画名家
徐渭
戏剧家
汤显祖
明朝后期
代表作
《牡丹亭》
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批判封建礼数
(2)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原因
明朝经济逐步繁荣
国力雄厚
成为强国
派郑和出使西洋
目的
提高明朝地位,威望
“示中国富强”
用中国货物交换海外奇珍
1405—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规模浩大
历史上前所未有
带去物品
优质丝绸
精美瓷器
上等茶叶,漆器
大量金银货币
人物
首次是27000人
有使臣,官兵
航海技术,财务人员
宗教人士,翻译
医生,厨师,工匠
先后到达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地区
访问首领
赠送物品
表达通好意愿
进行交易
影响
中国与亚非互相了解
友好往来
开创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戚继光抗倭
抗倭原因
日本动荡加剧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勾结
戚家军
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工1万多人
严格训练
操练新阵法
原因
纪律严明
训练有素
能征善战
事情
1561年
戚继光先后灭倭寇1万多人
影响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获得胜利的原因
获政府的大力支持
卓越.领导才能,治军严明
得到广大人民支持
战争性质是正义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时间
16世纪
人物
欧洲殖民者
来到我国沿海地区
进行侵略活动
侵略时间(已侵)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元灭的背景
政治腐败
各级官史搜刮民财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
爆发农民起义(1351年)
建立原因
朱元璋队伍逐步强大
消灭东南各地群雄
向北进军
时间
1368年
人物
朱元璋称帝(明太祖)
定都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地方)
三司
布政使司
掌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掌司法
指挥使司
掌军务
作用
将行中书省权利一分为三
互不统属
使行省权力分散
前后封诸子为王
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进一步集中权力(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中书省
提升史,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
直接向皇帝负责
大都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武官任命权力归兵部
设锦衣卫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保护皇帝
镇压官名
明成祖成立同类机构东厂
是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科举考试的变化
原因
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四书集注》
不得随意发挥
否则离经叛道
文体格式
八股取士
八股
内容空疏
形式呆板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南美洲的玉米
甘薯,马铃薯
花生,向日葵
手工业
苏州
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
制瓷中心
青花瓷器
造型多样
色彩艳丽
花纹优美
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南京成为商业大都市
出现著名商帮
山西:晋商
安徽: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