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协同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管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结合企业需求,优化项目管理流程,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19-03-30 08:57:48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信息化知识
信息化基础
信息与信息化
信息定义、属性和传输模型(p1,p4,p3)
信息:是客观事务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的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标售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传输模型:信源,编码,信道,噪声,解码,信宿。(p3图)
质量属性: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验证性。
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属性(p5)
系统:是指有一系列互相影响、互相连的若干组成部分,在规则的约束下构成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和功能,并可以和其他系统或者外部发生交互作用。
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
属性:目的性,可嵌套性,稳定性,开放性,脆弱性,健壮性。
信息化的概念(p7)
信息化:通常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p13)
趋势:高速度大容量,集成化平台化,智能化,虚拟计算,通讯技术,遥感和传输技术,移动智能终端,以人为本,信息安全,两化融合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p8)
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p9图)
信息化战略目标(p20)
战略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 2.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3.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4.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化指导思想(p2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把扩大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把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撑。加强统筹规划,坚持科学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p22)
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3.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4.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5.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6.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7.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8.加强信息资源可发利用; 9.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10.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11.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12.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概念和内容(p29)
概念: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2.政务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4.政务对公务员(G2E)
电子政务建设地指导思想和原则(p3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程论和“三个代表重委思想为量号,深入员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景国艳全南建设小康社的总日标,就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应用和注重成效为主线,转变电子数务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电子胶务院用成效,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险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额社会管理。促进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量情政府建设定条立是回情, 省求实效,面向未来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原则: 1.必须坚持将科学发展观贯穿电子政务发展全过程; 2.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必须坚持把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要素; 4.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和加强管理的有机统一;
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p31)
发展方向与应用重点: 1.加快推动重要政务应用发展; 2.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应用; 3.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应用; 4.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5.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众平台; 6.提高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定义、作用、体系结构和特点(p69)
原始概念: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 现代概念: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需要见面,实现网上交易、在线支付、智能配送以及相关综合服务的一切活动,是完全创新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传统双武流程的一种信息化收端应用为典特征的商业运营模式的纽带。 认为EDI(电子数据交换)是链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电子商务功能(作用):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交易管理、商品推送、客户管理、账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特征(特点):普遍性、便利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
体系结构:网络基础设施、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政策和法律。(p70图)
电子商务的类型(p71)
按照网络类型划分: EDI(电子数据交换)商务、internet(互联网)商务、intranet(企业内部网)商务、和extranet(企业外部网)商务。 按照交易的内容: 直接电子商务、间接电子商务。 按爪哦交易对象: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商业企业与消费这之间的电子商务(B2C)、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
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p74)
保障体系: 1.法律法规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 3.安全认证体系; 4.信用体系; 5.在线支付体系; 6.现代物流体系; 7.技术装备体系; 8.服务体系; 9.运行监控体系;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p36)
企业信息化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以“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为特点的产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信息化继续发展的方向。 企业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p36 p38)
内涵:企业信息化是劳动工具的进步。
概念: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意义: 1.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WTO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 2.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 3.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4.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p39)
战略要点: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洽、渗透; 3.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6.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7.“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的实践
企业资源规划(ERP)(p47)
概念:ERP是一个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来看,ERP系统是一种软件工具,是一套复杂的信息管理系统。
REP特点: 1.ERP是统一的集成系统; 2.ERP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 3.ERP是模块化可配置的; 4.ERP是开放的系统;
ERP功能: 1.财会系统; 2.生产控制管理; 3.物流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p51)
定义:CRM系统是基于方法学、软件和因特网的以有组织的方式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的信息系统。
三要点:客户、关系以及管理。
CRM功能: 1.有一个统一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库。客户信息是企业最总要的资产之一,同时也是CRM系统的基础; 2.具有整合各种客户联系渠道的能力; 3.能够提供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三个业务的自动化工具,并且在这三者之间实现通讯接口,使得其中一项业务模块的时间可以触发另外一个业务模块中的相应; 4.具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即这个系统必须实现基本的数据挖掘模块,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商业智能; 5.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即可以实现与其他相应的企业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整合;
CRM设计基础
客户数据有效采集和消费
什么是客户数据(p56)
如何有效地采集客户数据(p56)
如何有效地消费客户数据(p57)
CRM的应用特点
可伸缩性(p57)
可移植性(p57)
CRM应用功能设计: 1.自动化销售; 2.自动化市场营销; 3.自动化的客户服务;
CRM与数据挖掘
供应链管理(SCM)(p60)
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体来生产商品,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
特点: 1.以客户为中心; 2.集成化管理; 3.扩展性管理; 4.合作管理; 5.多层次管理;
分类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分类:企业供应链;产品供应链;基于供应链契约的供应链,
根据网状结构特点:V型供应链;A型供应链;T型供应链。
根据产品类别:功能性供应链;创新型供应链。
设计原则: 1.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2.简洁性原则; 3.取长补短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合作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 7.战略性原则;
设计步骤: 1.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目的在于使供应链更有效;这一步骤的输出是每一产品的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场特征和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2.总结分析企业现状; 3.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4.根据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标; 5.分析供应链的构成; 6.分析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行性; 7.设计供应链; 8.检验供应链;
设计中需要注意要点: 1.注意供应链的整体性; 2.注意供应链具有相关性; 3.注意供应链的结构性和有序性; 4.注意供应链的动态性; 5.注意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企业应用集成
商业智能(BI)
商业智能的概念(p77)
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将组织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组织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
商业智能的主要功能与层次(p78)
功能: 1.数据仓库; 2.数据ETL; 3.数据统计输出(报表); 4.分析功能; (p79图)
层次:数据报表、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商业智能的相关技术和软件(p81)
软件工具集合: 1.终端用户查询和报告工具; 2.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产品; 3.数据挖掘; 4.OLAP工具;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p99)
定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法,目标是使得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智慧城市的参考模型(p100)
参考模型: 首先通过传感器或者信息采集设备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 其次,是通过网络将城市数据关联、融合、处理、分析为信息; 第三,通过充分共享、智能挖掘将信息变成知识; 最后,结合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p100图)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p102)
指导思想: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原则: 1.以人为本,务实推进; 2.因地制宜,科学有序; 3.市场为主,协同创新; 4.可管可控,确保安全;
主要目标: 1.公告服务便捷化; 2.城市管理精细化; 3.生活环境宜居化; 4.基础设施智能化; 5.网络安全长效化;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p103)
关键: 1.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2.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3.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 4.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
项目管理工程师岗位职业道德规范(p608)(p609)
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的意义(p127)
定义:收集并评估证据已决定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
信息系统审计地基本方法(p131)
基于风险的审计方法:审计基于控制演变为基于风险的方法,其内涵包括企业风险、确定风险、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沟通。
信息技术知识
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
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概念(p133)
概念: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等
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p133)
能够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目标以及主要工作内容(p133)
生命周期: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各阶段目标及主要内容: 1.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阶段 根据用户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确定立项。 2.开发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之后,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等工作实现并交付系统。 3.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进入运维阶段。要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系统维护是-项必要的工作。系统的运行维护可分为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等类型。 4.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对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应该注意系统消亡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p133)
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等
信息系统设计
方案设计(p134)
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系统的总体架构方案设计、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数 据存储的总体设计、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设计等。
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
系统架构(134)
系统架构是将系统整体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和组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逻辑层或服务。之后,进步确定各层的接口,层与层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系统的分解,既需要进行“纵向”分解,也需要对同逻辑层分块,进行“横向”分解。系统的分解可参考“架构模式”进行。通过对系统的一系列分解,最终形成系统的整体架构。系统的选型主要取决于系统架构。
软件工程
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p135)
软件需求是针对待解决问题的特性的描述。所定义的需求必须可以被验证。在资源有限时,可以通过优先级对需求进行权衡。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发现系统的边界;并详细描述出系统需求。
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p135)
软件设计:根据软件需求,产生一个内部结构的描述,并将其作为软件构造的基础。
软件测试:测试是为了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软件维护:将软件维护定义为需要提供软件支持的全部活动。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p136)
软件质量包括质量保证过程、验证过程、确认过程、评审过程、审计过程等。
软件评价:软件审计的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
软件配置管理(p136)
软件配置管理通过标识产品的组成元素、管理和控制变更、验证、记录和报告配置信息,来控制产品的进化和完整性。
软件过程管理(p137)
软件过程管理涉及技术过程和管理过程: 1.项目的启动与范围定义; 2.项目规划; 3.项目实施; 4.项目监控与评审; 5.项目收尾与关闭;
软件管理工具(p137)
需求工具
需求建模工具,需求追踪工具。
设计工具
软件设计创建,检查工具。
构造工具
程序编辑器、编译器、代码生成工具、解释器、调试器等。
测试工具
测试生成器、测试执行框架、测试评价工具、测试管理工具、性能分析工具。
维护工具
理解工具(如可视化工具)和再造工具(如重构工具)。
配置管理工具
追踪工具、版本管理和发布工具。
工程管理工具
项目计划与追踪工具、风险管理工具和度量工具。
工程过程工具
建模工具、管理工具、软件开发环境。
质量工具
检查工具和分析工具。
软件复用(p137)
软件复用是值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面向啊对象的基本概念(p138)
概念包括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复用和模式等。
统一建模语言UML和可视化建模(p140)
定义:统一建模语言(UML)用于对软件进行可视化描述、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UML是一种可视化建模语言,而不是编程语言。
UML提供了对系统进行建模的描述方式,主要包括:用例图、类图、对象图、组件图、部署图、状态图、序列图、协作图、活动图等。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p140)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问题域,建立基于对象、消息的业务模型,形成对客观世界和业务本身的正确认识。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的模型由用例模型、类-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和对象-行为模型组成。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p142)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基于系统分析得出的问题域,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出软件基础架构(概要设计)和完整的类结构(详细设计),以实现业务功能。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用例设计、类设计和子系统设计等。
软件架构
软件架构定义(p141)
定义:软件总是有架构的。将软件系统分成多个模块,明确各个模块之间的互相作用,组合起来实现系统的全部特性,就是系统架构。
软件架构的模式(p141)
管道/过滤器模式; 面向对象模式; 事件驱动模式; 分层模式; 客户/服务模式;
软件架构的分析与评估(p143)
1.数据库的选择问题; 2.用户界面选择问题; 3.灵活性和性能问题; 4.技术选择的问题; 5.人员的问题;
基本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应用集成技术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p145)
Web Service技术(p146)
J2EE架构(p146)
.NATj架构(p147)
软件引擎技术(流程引擎、Ajax引擎)(p147)
构件和常用构件标准(COM/DCOM/COM+、CORBA和EJB) (p147)(p148)
软件中间件(p143)
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p148)
网络管理(p159)
网络分类(p152)
网络服务器(p153)
网络交换技术(p153)
网络存储技术(p154)
Internet技术与应用(p149)(p152)
无线网络技术(p155)
综合布线和机房工程(p156)
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p156)
网络安全(p158)
光网络技术(p155)
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p84)
概念: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和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采用新处理模式才能获取更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期得到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
5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veracity(真实性)
大数据的关键技术(p93)
1.大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2.大数据并行分析技术; 3.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发展应用领域和目标(p86)
应用领域:1.互联网行业应用;2.传统领域的应用。
目标: 1.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2.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 3.构件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 4.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 5.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云计算
云计算的概念和服务类型(p92)(p159)
概念: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在网络配置共享的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储存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按需提供给网上终端设备和终端用户。
服务类型:1.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2.PaaS(平台即服务);3.SaaS(软件即服务)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p93)
关键技术:1.基础设施关键技术;2.操作系统关键服务。
发展云计算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p94)
指导思想: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前深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以提升能力、深化应用为主线,完善发展环境,培育骨干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扩展应用领城,强化技术支撑,保障信息安全,优化设施布局,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放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持,境育信息产业新业态, 使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促进创业兴业、释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基本原则:1.市场主导;2.统筹协调;3.创新驱动;4.保障安全。
目标:1.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创新能力明显增强;3.应用示范成效显著;4.基础设施不断优化;5.安全保障基本健全。
发展云计算的主要任务(p95)
主要任务:1.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2.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3.探索电子商务计算发展新模式;4.加强大数据开发与利用;5.统筹布局云计算基础设施;6.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p163)
概念:即“物物相联之网”,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g工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 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
物联网发展现状(p164)
现状: 1.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 3.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
物联网的架构(p164)
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p166图)
物联网发的关键技术(p165)
感知层的技术包括:产品与传感器(条码、RFID、传感器等)自动识别技术,无线传输技术(WLAN、Bluetooh、ZigBee、UWB),自组织网络技术和中间件技术。(p166图)
物联网的应用(p165)
1.智能微尘;2.智能电网;3.智慧物流;4.智能家居;5.智能交通;6.智慧农业;7.环境保护;8.医疗健康;9.城市管理;10.金融服务保险业;11.公共安全。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p168)
概念:移动互联网一般是指用户用手机等无线终端,通过3G(WCDMA、CDMA2000或TD-SCDMA)或者WLAN等速度较高的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可以在移动状态下(如地铁、公交车上等)使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p168)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5年,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基本与桌面互联网网民数量持平。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p169)
1.SOA;2.Web2.0;3.HTML5;4.Android;5.iOS;Windows Phone
移动互联网的的应用(p171)
1.娱乐类;2.交流类;3.学习类;4.生活类;5.商务类;6.工具类。
互联网+
互联网+的内涵(p97)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射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行动(p97)
总体思路:(p98)
基本原则
1.坚持开放共享; 2.坚持融合创新; 3.坚持变革转型; 4.坚持引领跨越; 5.坚持安全有序。
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 2.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 3.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 4.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
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项目管理基础
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p176)(p179)
项目概念:项目是为达到特定的目的,使用一定的资源,在确定的期间内,为特定的发起人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项目管理概念: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在一定的时间、成本、质量等要求下来实现项目的成果性目标的一系列行为。
项目集成项目的特点(p176)
1.信息系统集成项口要以满足客户和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客户和用户的需求常常不够明确、复杂名变,由此应加强需求变更管理以控制风险。 3.系统集成不是简单选择最好产品的行为,而是要选择(或开发)最适合用户的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活动的集合。 4.高技术与高技术的集成。系统集成也不是简单的设备供货,系统集成是高技术的集成,涉及到的工作更多的是设计、调试与开发,是高技术行为。 5.系统工程。 6.项目团队的成员年轻,流动率高。 7.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项目干系人(p189)
概念:干系人是指那些积极参与项目,或是其利益会受到项目执行的影响,或是利益会受到项目结果影响的个人和组织,他们也可能灰度项目及其结果施加影响。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p180)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2.项目应用领域的知识、标准和规定; 3.项目环境知识; 4.通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5.软技术或人际关系技能; 6.经验、知识、工具和技术。
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的关注点(p181)
项目组织
组织的体系、文化与风格(p193)
以项目为基础的组织是指他们的业务主要由项目组成,可以分为两大类:1.其主要收入是源自依照合同为他人履行项目的组织;2.按逐个项目进行管理的组织。
大多数组织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描述的文化,体现在: 1.组织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信仰和期望; 2.组织的方针、办事程序; 3.组织对于职权关系的观点; 4.职业道德; 5.众多其他的因素。
组织结构(p194)
1.职能型组织; 2.项目型组织; 3.矩阵型组织; 4.符合型组织。
项目的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基础
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p202)
在初始阶段,成本和人员投入水平较低,在中间阶段达到最高,当项目接近结束时则快速下降。(p203图)
项目阶段特征(p204)
每个项目阶段都以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可交付物的完成标志。
项目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p205)
组织是将项目生命周期作为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来考虑。
经典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p206)
V模型(p209)
原型化模型(p210)
螺旋模型(p210)
迭代模型(p206)
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项目过程(p212)
1.技术类过程(或称工程类过程); 2.管理类过程; 3.支持类过程; 4.改进类过程。
项目管理过程组(p214)
1.启动过程组; 2.计划编制过程组; 3.执行过程组; 4.监督与控制过程组(监控过程组); 5.收尾过程组。
过程的交互(p218图)
项目过程组很少会是离散的或者只出现一次;他们是互相交迭的活动,在整个项目中以不同的强度出现(p128图)
立项管理
立项管理内容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概念
需求分析的方法(p271)
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树的内容(p223模板)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p224)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p225模板)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p227)
1.机会可行性研究; 2.初步可行性研究; 3.详细可行性研究;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编写、提交和获得批准; 5.项目评估。
招投标
招投标的主要过程和活动(p229)(p230)(p231)
招投标文件的主要内容(p233)
1.投标书、投标报价一览表、分项一览表; 2.投标资格证明文件(公司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及其他相关证件); 3.公司与执照商代理协议和授权书; 4.公司有关技术资料及客户反馈意见。
建设方的立项管理
立项申请书(项目建议书)的编写、提交和审批(p224)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p224)
1.投资必要性; 2.技术可行性; 3.财务可行性; 4.组织可行性; 5.经济可行性; 6.社会可行性; 7.风险因素及对策。
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方法(p227)(p228)
项目论证评估的过程和方法(p228)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提交和获得批准(p228)
选择项目承建方
招标方式(p229)
其他方式
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项目识别(p229)
项目论证
承建方技术能力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承建方人类及其他资源配置能力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对可能的其他投标者的相关情况分析
投标
组建投标小组
投标文件编制方法
投标关注要点
签订合同
招标方与候选供应方谈判的要点(p222)
建设方与承建方签订合同过程和要点(235)
项目整体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的含义、作用和过程(p242)
含义:项目整体管理包括为识别、定义、组合、统一和协调各项目管理过程组的各种过程和活动而开展的工作,是项目管理中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
作用:整个管理就是要决定在什么时间把工作量分配到相应的资源上,有哪些潜在的问题并在其出现问题之前积极处理,以及协调各项工作使项目整体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过程: 1.制定项目章程; 2.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3.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 4.监控项目工作; 5.实施整体变更控制; 6.结束项目或阶段。
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所包含的内容
制定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的作用和内容(p245)
作用: 1.确定项目经理,规定项目经理的权力; 2.正式确定项目经理的存在,给项目一个合法的地位; 3.规定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 4.通过叙述启动项目的理由。把项目与执行组织的日常经营运作及战略计划等联系起来。
项目章程制定的依据(p245)
1.项目工作说明书; 2.商业论证; 3.协议; 4.组织过程资产; 5.事业环境因素。
项目章程制定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p246)
1.专家判断;2.引导技术。
项目章程制定的成果(p246)
1.概括性的项目描述和项目产品描述。 2.项目目的或批准项目的理由,即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3.项目的总体要求,包括项目的总体范围和总体质量要求。 4.可测量的项目目标和相关的成功标准。 5.项目的主要风险,如项目的主要风险类别。 6.总体里程碑进度计划。 7.总体预算。 8.项目的审批要求,即在项目的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过程中,应该由谁来做出哪种批准。 9.委派的项目经理及其职责和职权。 10.发起人或其他批准项目章程的人员的姓名和职权。
选择项目经理(p243)
1.通过与项目干系人主动、全面的沟通,来了解他们对项目的需求; 2.在互相竞争的众多干系人之间寻找平衡点; 3.通过认真、细致的协调工作,来达到各种需求间的平衡,实现整合。
编制初步范围说明书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的含义和作用(p248)
含义:项目管理计划是综合性的计划,是整合一系列分项的管理计划和其他内容的结果,用于指导项目的执行、监督和收尾工作。
作用: 1.指导项目执行、监控和收尾; 2.为项目绩效考核和项目控制提供基准; 3.记录制订项目计划所依据的假设条件; 4.记录制订项目计划过程中的有关方案选择; 5.促进项目干系人之间的沟通; 6.规定管理层审查项目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项目管理计划的内容(p250)
1.所使用的项目管理过程。 2.每个特定项目管理过程的实施程度。 3.完成这些过程的工儿和技术的描述。 4.项目所选目的生命周期及各阶段将采用的过程。 5.如何用速定的过程来管理具体的项目。包括过程之间的依赖与交互关系和陈大的输入和输出。 6.如何执行工.作来完成项目目标及对项目目标的描述。 7.如何监督和控制变更,明确如何对变更进行监控。 8.配置管理计划,用来明确如何开展配置管理。 9.对维护项目绩效基线的完整性的说明。 10.与项目于系人进行沟通的要求和技术。 11.为项目选择的生命周期模型。 12.为解决某些遗留问题和未定的决策,对于其内容、严重程度和紧迫程度进行关键管理评审。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的过程(p248)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过程的输入、工具与技术和输出。(p248图)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p250)
1.专家判断2.引导技术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的依据和成果(p249)
依据: 1.项目章程; 2.其他计划过程的输出; 3.组织过程资产; 4.事业环境因素。
成果: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执行
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采用的主要技术和工具(253)
1.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2.会议; 3.专家判断。
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的依据和成果(p253)
依据: 1.项目管理计划; 2.批准的变更请求;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成果: 1.可交付成果; 2.工作绩效数据。
监控项目工作的工具和技术(p257)
1.分析技术; 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会议; 4.专家判断。
监控项目工作的依据和成果(p259)
依据: 1.项目管理计划; 2.进度预测; 3.成本预测; 4.确认的变更; 5.工作绩效信息; 6.事业环境因素; 7.组织过程资产。
成果: 1.变更请求; 2.工作绩效报告;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项目整体变更管理
项目变更的基本概念(260)
概念:实施整体变更控制是审查所有变更请求,批准或否决变更,管理对可交付成果、组织过程资产、项目文件和项目管理计划的变更,并对变更处理结果进行沟通的过程。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简介(p260)(p261图)
变更管理的输入(p263)
1.项目管理计划; 2.工作绩效报告; 3.变更请求; 4.组织过程资产; 5.事业环境因素。
变更管理采用的技术和工具(p263)
1.会议; 2.变更控制工具; 3.专家判断。
变更管理的输出(p263)
1.批准的变更请求; 2.变更日志;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变更管理与配置管理之间的关系(p262)
整个项目高度上应用配置管理系统。
项目收尾管理
项目收尾管理的内容
行政收尾和合同收尾(p265)(p266)
行政收尾:结束项目过程需要实施各种活动,以达到项目完工标准,向生产或运营部门移交项目产品、服务或成果,以及收集项目记录、审核项目成败、收集经验教训和存档项目信息。
合同收尾:是指技术合同工作,进行采购审计,结束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并将有关资料收集归档。
项目验收(p576)
1.验收测试; 2.系统试运行; 3.系统文档验收; 4.项目终验。
项目总结(p578)
项目总结的意义: 1.了解项目全过程的工作情况及相关的团队或成员的绩效状况; 2.了解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措施总结; 3.了解项目全过程中出现的值得吸取的经验并进行总结; 4.对总结后的文档进行讨论,通过后即存入公司的知识库,从而纳入企业的过程资产。
项目总结会的准备工作: 1.收集整理项目过程文档和经验教训 2.经验教训的收集和形成项目总结会议的讨论稿
项目总结会一般抱恨如下内容: 1.项目绩效; 2.技术绩效; 3.成本绩效; 4.进度计划绩效; 5.项目沟通; 6.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 7.意见和建议。
项目审计
项目收尾采用的技术和工具(p267)
1.专家判断; 2.分析技术; 3,会议。
项目收尾的依据和成果(p266)
依据: 1.项目管理计划; 2.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3.组织过程资产。
成果: 1.最终产品、服务或输出移交; 2.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项目组人员转移
项目后评价
信息系统目标评价(p581)
信息系统过程评价(p581)
信息系统效益评价(p581)
信息系统可持续性评价(p583)
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项目范围管理的含义及作用(p268)
含义:项目范围管理就是要做范围内的事,而且只做范围内的事,既不少做也不多做。
作用: 1.清楚了项目的工作具体范围和具体工作内容,为提高成本、时间和资源估算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 2.项目范围既然是确定要完成那些具体的工作,项目范围基准是确定项目进度测量和控制的基准; 3.项目范围的确定就是确定了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有助于清楚的责任划分和任务分配。
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过程(p269)
作用: 1.编制范围管理计划过程,对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的过程进行描述。 2.收集需求。为实现项目目标,明确并记录项目干系人的相关需求的过程。 3.定义范围。详细描述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作为以后项目决策的基础。 4.创建工作分解结构。把整个项目工作分解为较小的、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分解结构。 5.确认范围。正式验收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 6.范围控制。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
收集项目需求并编制范围计划
收集项目需求(p271)
收集需求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确定、记录并管理干系人的需求和需求的过程。
编制范围计划过程的输入(p270)
1.范围管理计划; 2.需求管理计划; 3.干系人管理计划; 4.项目章程; 5.干系人登记册。
编制范围计划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p269)
1.访谈; 2.焦点小组; 3.引导式研讨会; 4.群体创新技术; 5.群体决策技术; 6.问卷调查; 7.观察; 8.原型法; 9.标杆对照; 10.系统交互图; 11.文件分析。
编制范围计划过程的输出(p270)
1.需求文件; 2.需求跟踪矩阵。
范围定义
范围定义
范围定义的内容和作用(p275)
含义:是制定项目很产品详细描述的过程。
作用:明确所收集的需求和那些将包含在项目范围内,那些将排除在项目范围外,从而明确项目、服务或输出的边界。
范围定义的输入(p276)
1.项目范围管理计划; 2.项目章程; 3.需求文件; 4.组织过程资产。
范围定义的工具和技术(p276)
1.产品分析; 2.专家判断; 3.备选方案生成; 4.引导式研讨会。
范围定义的输出(p277)
1.项目范围说明书; 2.项目文件更新。
范围说明书(p277)
项目论证
系统描述
项目可交付物的描述
项目成功要素的描述
工作分解结构(WBS)
WBS的作用和意义(p279)
作用:工作分解结构是后续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项目时间、成本、人力等管理工作的基础。
意义: 1.通过工作结构分解,把项目范围分解开来,使项自相关人员对项目一目了然,能够使项目的概况和组成明确、清晰、透明和具体。使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干系人如投资人或客户,都能通过WBS把握项目、了解和控制项目过程。 2.保证了项目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为分解的过程要求包含项目的所有工作,这样才可能在规划和实施项目中保证不会存在遗漏,进而保证了项目的完整性。 3.通过工作结构分解,可以建立完整的项目保证体系,因为这个分解过程将项目的总目标关注的重点,如进度、成本和质量等分解到可控制的各项目单元,便于执行和实现目标要求。 4.项目工作结构分解能够明确项目相关各方的工作界面,便于责任划分和落实。 5.最终工作分解结构,可以直接作为进度计划和控制的工具。 6.为建立项目沟通管理提供依据,便于把握信息重点。 7.是项目各分计划和控制措施制定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8.有助于防止需求和范围蔓延。
WBS包含的内容(p280)
1.项目分解结构是用来确定项目范围的; 2.工作分解结构的编制需要所有项目干系人的参与; 3.工作分解节后是逐层向下分解的。
WBS创建工作的输入(p285)
1.项目范围管理计划; 2.项目范围说明书; 3.需求文件; 4.事业环境因素; 5.组织过程资产。
创建WBS所采用的方法(p283)
1.分解; 2.专家判断。
WBS创建工作的输出(p285)
1.范围基准; 2.项目文件的更新。
项目范围确认
项目范围确认的工作要点(p289)
1.制定并执行确认程序; 2.项目干系人对项目范围的正式承认。
项目范围确认的输入(p287)
1.项目管理计划; 2.需求文件; 3.需求跟踪矩阵; 4.核实的交付成果; 5.工作绩效数据。
项目范围确认所采用的方法(p287)
1.检查; 2.群策决策技术。
项目范围确认的输出(p288)
1.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2.变更请求; 3.工作绩效信息; 4.项目文件更新。
项目范围控制
项目范围控制涉及的主要内容(p289)
单位控制是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p298图)
项目范围控制与用户需求变更的联系(p290)
用户的需求变更必须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p290图)
项目范围控制与项目整体变更管理的联系(p289)
1.项目范围蔓延; 2.得不到投资的批准; 3.项目小组未尽责任。
项目范围控制的输入(p291)
1.项目管理计划; 2.需求文件; 3.需求跟踪矩阵; 4.工作绩效数据; 5.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范围控制所用的技术和工具(p290)
偏差分析。
项目范围控制的输出(p291)
1.工作绩效信息; 2.变更请求;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的相关概念
项目进度管理的含义及作用(p293)
含义:规划项目进度管理是为实施项目进度管理制定政策、程序,并形成文档化的项目进度管理计划的过程。
作用:为如何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管理、执行和控制项目进度提供指南和方向。
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活动和过程(p293)
1.规划进度管理过程----制定政策、 程序和文档以管理项目进度。 2.定义活动过程----识别和记录为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而需采取的具体行动。 3.排列活动顺序过程----识别和记录项 目活动之间的关系。 4.估算活动资源过程----估算执行各项活动所需材料、人员、设备或用品的种类和数量。 5.估算活动持续时间过程----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估算完成单项活动所需工期。 6.制定进度计划过程----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创建项目进度模型。 7.控制进度过程实现计划----监督项目活动状态、更新项目进展、管理进度基准变更,以实现计划。
规划进度观过程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入(p293)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章程; 3.组织过程资产; 4.事业环境因素。
规划项目嫉妒管理的工具与技术(p294)
1.专家判断; 2.分析技术; 3.会议。
规划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出(p295)
1.项目进度管理计划
定义活动
定义活动的输入(p286)
1.进度管理计划; 2.范围基准; 3.组织过程资产; 4.事业环境因素。
定义活动的工具与技术(p296)
1.分解; 2.滚动式规划; 3.专家判断。
定义活动的输出(p297)
1.活动清单; 2.活动属性; 3.里程碑清单。
活动排序
活动排序的输入(p298)
1.进度管理计划; 2.活动清单; 3.活动属性; 4.里程碑清单; 5.项目范围说明书; 6.事业环境因素; 7.组织过程资产。
活动排序的工具和技术
前导图法(p299)
箭线图法(p300)
确定依赖关系(p302)
提前量与滞后性(p302)
活动排序的输出(p303)
1.项目进度网格图; 2.项目文件更新。
估算活动资源
估算活动资源的输入(p304)
1.进度管理计划; 2.活动清单; 3.活动属性; 4.资源日历; 5.分线登记册; 6.活动成本估算; 7.事业环境因素; 8.组织过程资产。
估算活动资源的工具和技术(p305)
1.专家判断; 2.备选方案分析; 3.发布的估算数据; 4.项目管理软件; 5.自下而上估算。
估算活动资源的输出(p305)
1.活动资源需求; 2.资源分解结构; 3.项目文件更新。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输入(p306)
1.进度管理计划; 2.活动清单; 3.活动属性; 4.活动资源需求; 5.资源日历; 6.项目范围说明书; 7.风险登记册; 8.资源分解结构; 9.事业环境因素; 10.组织过程资产。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工具与技术(p307)
1.专家判断; 2.类比估算; 3.参数估算; 4.三点估算; 5.群体决策技术; 6.储备分析。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输出(p309)
1.活动持续时间估算; 2.项目文件更新。
制定进度计划
制定进度计划的输入(p311)
1.进度管理计划; 2.活动清单; 3.活动属性; 4.项目进度网络图; 5.活动资源需求; 6.资源日历; 7.活动持续时间估算; 8.项目范围说明书; 9.风险登记册; 10.项目人员分派; 11.资源分解结构; 12.事业环境因素; 13组织过程资产。
制定进度计划的工具与技术(p302)
1.进度网络分析; 2.关键线路法; 3.关键链法; 4.建模技术; 5.提前量和滞后量; 6.进度压缩; 7.进度计划编制工具。
制定进度计划的输出(p316)
1.进度基准; 2.项目进度计划; 3.进度数据; 4.项目日历; 5.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6.项目文件更新。
控制进度
控制进度的概念、主要活动和步骤(p320)
概念:控制进度是监督项目活动状态,更新项目进展,管理进度基准变更,以实现计划过程。
作用:提供发现计划偏离的方法,从而可以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
控制进度的输入(p321)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进度计划; 3.工作绩效数据; 4.项目日历; 5.进度数据; 6.组织过程资产。
控制进度的工具和技术(p321)
1.绩效审查; 2.项目管理软件; 3.资源优化技术; 4.建模技术; 5.提前量和滞后量; 6.进度压缩; 7.进度计划编制工具。
控制进度的输出(p322)
1.工作绩效信息; 2.进度预测; 3.变更请求; 4.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5.项目文件更新; 6.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和成本管理基础
有关成本的基本概念
项目成本概念及构成(p329)
成本是指项目活动或其组成部分的货币价值或价格,包括为实施、完成或创造该活动或其组成部分所需资源的货币价值。
成本的类型(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p331)
应急储备和管理储蓄(332)
应急储备是包含在成本基准内的一部分预算,用来应对已经接受的已识别风险,以及已经制订应急或减轻措施的已识别风险。
项目成本管理基础
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作用和意义(p329)
项目成本管理就是确保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项目。
项目成本失控的原因(p330)
1.对工程项目认识不足; 2.组织制度不健全; 3.方法问题; 4.技术的制约。
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p331)
管理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
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定的输入(p332)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章程;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定的技术和工具(p333)
1.专家判断; 2.分析技术; 3.会议;
项目成本管理计划制定的输出(p334)
成本管理计划。
项目成本估算
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相关因素(p335)
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材料、设备、服务、设施和特殊条目如通货膨胀准备金和应急准备等。 非直接成本、学习曲线、项目完成的时间、质量要求、储备。
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步骤(p336)
1.识别并分析成本的构成科目; 2.根据已识别的项目成本构成科目,估算每一科目的成本大小; 3.分析成本估算结果,找出各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成本,协调各种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项目成本估算的输入(p339)
1.成本管理计划; 2.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3.范围基准; 4.项目进度计划; 5.风险登记册; 6.事业环境因素; 7.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成本估算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p337)
1.专家判断; 2.类比估算; 3.参数估算; 4.自下而上的估算; 5.三点估算; 6.储备分析; 7.质量成本(COQ); 8.项目管理软件; 9.卖方投标分析; 10.群体决策技术。
项目成本估算输出(p340)
1.活动成本估算; 2.估算依据; 3.项目文件更新。
项目成本预算
项目成本预算概念(p342)
成本预算指将单个活动或工作包括的估算成本汇总,以确立衡量项目绩效情况的总体成本基准;
项目成本预算及作用(p342)
成本估算的输出结果是成本预算的基础与依据,成本预算则是将已批准的项目总的估算成本进行分摊。
制定项目成本预算的步骤(p343)
1.将项目总成本分摊到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各个工作包; 2.将各个工作包成本再分配到该工作包所包含的各项活动上; 3.确定各项成本预算支出的时间计划及项目成本预算计划。
项目成本预算的输入(p343)
1.成本管理计划; 2.范围基准; 3.活动成本估算; 4.估算依据; 5.项目进度计划; 6.资源日历; 7.风险登记册; 8.协议; 9.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成本预算的技术和工具(p343)
1.成本汇总; 2.储备分析; 3.专家判断; 4.历史关系; 5.资金限制平衡。
项目成本预算的输出(p345)
1.成本基准; 2.项目资金需求; 3.项目文件更新。
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p346)
1.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2.确保所有变更请求都得到及时处理; 3.当变更实际发生时,管理这些变更; 4.确保成本支出不超过批准的资金限额,既不超出按时段、按WBS组件、按活动分配的限额,也不超出项目总限额; 5.监督成本绩效,找出并分析与成本基准间的偏差: 6.对照资金支出,监督工作绩效; 7.防止在成本或资源使用报告中出现未经批准的变更: 8.向有关干系人报告所有经批准的变更及其相关成本: 9.设法把预期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项目成本控制的输入(p353)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资金需求; 3.工作绩效数据; 4.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成本控制所用的技术和工具(p347)
1.挣值管理; 2.预测; 3.完成尚需绩效指数(TCPI); 4.项目管理软件; 5.储备分析。
项目成本控制的输出(p354)
1.工作绩效信息; 2.成本预测; 3.变更请求; 4.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5.项目文件更新; 6.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基础
质量、项目质量与质量管理等相关概念(p355)(p356)
质量概念:反应实体满足主体明确和隐含需求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项目质量:项目作为一次性的活动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由WBS反应出的项目范围内所有阶段、子项目、项目工作单元的质量构成,即项目的工作质量;从项目作为一项最终产品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其性能或者使用价值上。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股那里的发展阶段(p356)
1.手工艺人时代; 2.质量检验阶段; 3.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活动和流程(p358)
具体包括:规划质量管理、实施质量保证、质量控制。(p358图)
国际质量标准(p357)
ISO9000系列
规划质量管理
规划质量管理的输入(p359)
1.项目管理计划; 2.干系人登记册; 3.风险登记册; 4.需求文件; 5.事业环境因素; 6.组织过程资产。
规划质量管理的工具与技术(p360)
1.成本效益分析法; 2.质量成本法; 3.七种基本质量工具(1.因果图;2.流程图;3.核查表;4.帕累托图;5.直方图;6.控制图;7.散点图。) 4.标杆对照; 5.实验设计; 6.统计抽样; 7.其他质量管理工具; 8.会议。
规划质量管理的输出(p363)
1.质量管理计划; 2.过程改进计划; 3.质量测量指标; 4.质量核对单; 5.项目文件更新。
实施质量保证
实施质量保证的输入(p368)
1.质量管理计划; 2.过程改进计划; 3.质量测量指标; 4.质量控制测量结果; 5.项目文件。
实施质量保证的方法与工具(p365)
1.质量审计; 2.过程分析; 3.质量管理和控制工具(1.亲和图;2.过程决策程序图;3.关联图;4.树形图;5.优先矩阵;6.活动网络图;7.矩阵图。)
实施质量保证的输出(p367)
1.变更请求; 2.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项目文件更新; 4.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输入(p368)
1.项目管理计划; 2.质量测量指标; 3.质量核对单; 4.工作绩效数据; 5.批准的变更请求; 6.可交付成果; 7.项目文件; 8.组织过程资产。
质量控制的工具与技术(p369)(p360)(p366)
1.七种基本质量工具(1.因果图;2.流程图;3.核查表;4.帕累托图;5.直方图;6.控制图;7.散点图。) 2.统计抽样; 3.检查; 4.审查已批准的变更请求。
质量控制的输出(p370)
1.质量控制测量结果; 2.确认的变更; 3.核实的可交付成果; 4.工作绩效信息; 5.变更请求; 6.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7.项目文件更新; 8.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概念
动机、权力、责任、绩效和责任分配矩阵(p374)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是促使人做某种活动的心里驱动。
权力:
责任: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就是一个员工的责任。
责任分配矩阵:用来表示需要完成的工作由那个团队成员负责的矩阵,或需要完成的工作与那个团队成员有关的矩阵。
员工绩效:员工绩效是指公司的雇员工作的成绩和效果。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p373)
1.编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2.组建项目团队; 3.建设项目团队; 4.管理项目团队。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输入(p377)
1.项目管理计划; 2.活动资源需求;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工具与技术(p375)
1.组织结构图和职位描述; 2.人际交往; 3.组织理论; 4.专家判断; 5.会议。
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输出(p379)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项目团队组织和建设
组建项目团队
人力资源获取(p381)
项目管理团队不一定对团队成员选择有直接控制权,组建团队过程特别注意下列事项: 1.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团队应该进行有效协商或谈判,并影响那些能为项目提供所需人力资源的人员; 2.不能够获得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可能影响项目进度、预算、客户满意度、质量和风险; 3.如因制约因素而无法获得所需人力资源。
组建项目团队的输入(p382)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2.事业环境因素; 3.组织过程资产。
组建项目团队的工具和技术(p382)
1.事先分配; 2.谈判; 3.招募; 4.虚拟团队; 5.多为决策分析。
组建项目团队的输出(p384)
1.项目人员分配表; 2.资源日历; 3.可能做出的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p384)
1.提高项日团队成员的个人技能,以提高他们完成项目活动的能力,与此同时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改进质量并提高绩效; 2.提高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以提高士气,降低冲突,促进团队合作; 3.创建动态的、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以促进个人与团队的生产率、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鼓励团队成员之间交叉培训和切磋以共享经验和知识。
成功的项目团队的特点(p385)
1.团队的目标明确,成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对目标的贡献; 2.团队的组织结构清晰,岗位明确; 3.有成文或习惯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而且流程简明有效; 4.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有明确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工作结果公正公开、赏罚分明; 5.共同制订并遵守的组织纪律; 6.协同工作,也就是一个成员工作需要依赖于另一个成员的结果,善于总结和学习。
项目团队建设的阶段(p385)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阶段; 4.发挥阶段; 5.结束阶段。
项目团队建设的输入(p386)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2.项目人员分派表; 3.资源日志。
项目团队建设的形式和方法(p386)
1.人际关系技能; 2.培训; 3.团队建设活动; 4.基本规则; 5.集中办公; 6.认可与奖励; 7.人事测评工具。
项目团队建设的输出(p388)
1.团队绩效评估; 2.事业环境因素更新。
项目团队管理
项目团队管理的含义和内容(p389)
项目团队管理是指跟踪个人和团队的绩效,提供反馈,解决问题和协调变更,以提高项目的绩效。
项目团队管理的方法(p390)
1.观察和交谈; 2.项目绩效评估; 3.冲突管理; 4.人际关系技能。
项目团队管理的输入(p392)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2.项目人员分派表; 3.团队绩效评估; 4.问题日志; 5.绩效报告; 6.组织文化和组织过程资产。
冲突管理
冲突的概念
冲突,就是计划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或人与人之间不同期望的矛盾,或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矛盾。
冲突的解决
1.问题解决; 2.合作; 3.强制; 4.妥协; 5.求同存异; 6.撤退。
项目团队管理的输出(p393)
1.变更请求; 2.已更新的项目管理计划; 3.项目文件更新; 4.事业环境因素更新; 5.已更新的组织过程资产。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信息系统服务业务
信息系统服务业的发展(p108)
信息系统集成的概念和发展(p108)
概念:所有以满足企业和机构的业务发展所带来的信息化需求为目的的,基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理念而提供的专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系统集成服务、技术支持服务、运行维护服务等工作都属于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的范畴。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概念和发展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概念和发展
子主题
子主题
资质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p113)
意义: 1.有利于系统集成及服务企业展示自身实力,参与市场竞争;按照等级条件,加强自身建设; 2.有利于规范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市场; 3.有利于保证信息系统及服务工程质量;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
信息系统技术服务与管理
信息技术服务的概念
信息技术服务的管理框架
IT服务管理(ITSM)的概念和主要内容(p118)
概念:起源于ITIL,结合了高质量服务不可缺少的过程,人员、和技术这三大要素,通过集成IT服务和业务,协助企业提高其IT服务提供和支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ITSS的概念和主要内容(P121 P125)
概念:是一套成体系和综合配套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库,全面规范了IT服务产品及其组成要素,用于指导实施标准化和可信赖的IT服务。
主要内容: 1.ITSS体系框架;(p125)(p126图) 2.ITSS核心价值;
项目合同管理
项目合同
合同的概念(p443)
概念: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广义的合同和狭义的合同(p443)
广义的合同:是指确定各种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协议。
狭义的合同:专指民法上的合同,"合同(契约)是当事人之间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
信息系统工程合同(p444)
信息系统工程合同是指与信息系统工程策划、咨询、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等有关的各类合同。
合同的法律特征(p444)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一种双方或多方或共同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以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的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 4.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 5.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有效合同原则(p444)
1.签订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达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项目合同的分类
按信息系统范围划分(p445)
1.总承包合同; 2.单项任务承包合同; 3.分包合同。
按付款方式划分(p446)
1.总价合同; 2.单价合同; 3.成本加酬合同。
项目合同签订
项目合同的内容
当事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p447)
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即承建单位的义务与建设单位的权利相对应,建设单位的义务与建设单位的权利相对应。
项目费用及工程款的支付方式(p448)
明确以下3部分: 1.支付货款的条件; 2.结算支付的方式; 3.拒付货款的条件,发包方有部分或全部拒付货款。
项目变更约定(p448)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称的变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的变动而不履行合同义务。
违约责任(p448)
主要有以下4种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1.继续履行; 2.采取补救措施; 3.赔偿损失; 4.支付约定违约金或定金。
项目合同谈判与签订
谈判的概念与谈判过程(p449)
概念:谈判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协商而争取达成一致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过程: 1.准备阶段; 2.开局摸底阶段; 3.报价阶段; 4.磋商阶段; 5.成交阶段; 6.认可阶段。
项目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p448)
1.当事人的法律资格; 2.质量验收标准; 3.验收时间; 4.技术支持服务; 5.损害赔偿; 6.保密约定; 7.合同附件; 8.法律公正。
项目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及作用(p452)(p453)
合同管理是管理建设方与承建方的关系,保证承建方的实际工作满足合同过程的要求过程。
作用: 1.合同确定了信息系统实施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合同双方在工程中各种经济活动的依据; 2.合同规定了双方的经济关系,包括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利益和权利; 3.合同是监理的基本依据,利用合同可以对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合同的签订管理(p453)
1.签订合同的前期调查; 2.合同谈判和合同签署。
合同履行管理(p453)
1.合同执行; 2.合同纠纷处理。
合同变更管理(p454)
合同变更控制系统: 1.变更的提出; 2.变更请求的审核; 3.变更的批准; 4.变更的实施。
处理原则: 1.首先确定合同变更量清单,然后确定变更价款。 2.合同中已有适用于项目变更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变更合同价款。 3.合同中只有类似于项目变更的价格,可以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 4.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项目变更的价格,由承包人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监理工程师和业主确认后执行。
合同档案管理(p455)
合同档案的管理,即合同文件管理,是整个合同管理的基础。
合同收尾
合同收尾的主要内容
采购审计
合同收尾的输入和输出
项目合同索赔处理
索赔的概念和类型(p455)
概念:索赔是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要求的行为。
1.索赔的目的分类: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2.索赔的依据分类:分为合同规定的索赔和非合同规定的索赔; 3.索赔的业务性质分类:分为工程索赔和商务索赔; 4.索赔的处理方式分类:分单项索赔和总额索赔;
索赔的构成条件和依据
合同索赔的构成条件(p456)
前提条件是合同一方或双方存在的违约行为和事实,并且由此造成了损失,责任应由对方承担。
合同索赔的依据(p456)
1.国家有关的法律如《合同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2.国家、部门和地方有关信息系统工程的标准、规范和文件。 3.本项目的实施合同文件,包括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及附件。 4.有关的凭证,包括来往文件、签证及更改通知、会议纪要、进度表、产品采购等。 5.其他相关文件,包括市场行情记录、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等。
索赔的处理
索赔流程(p457)
1.提出索赔要求; 2.报送索赔资料; 3.监理工程师答复; 4.索赔认可; 5.关于持续索赔。
索赔审核(p458)
依据合同及涉及索赔原因的各条款内容,明确索赔成立条件,最后综合各种因素做出费用赔付和项目延期的决定。
索赔事件处理的原则(p458)
1.索赔必须以合同为依据; 2.必须注意资料的积累; 3.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 4.加强索赔地前瞻性。
合同违约的管理
对建设单位的违约管理(p458)
不按时支付项目预付款:不按合同约定支付项目款,导致实施无法进行:建设单位无正当理由不支付项目竣工款:不履行合同义务:违反工程合同设计部分的责任:违反工程合同实施部分的责任等。
对承建单位违约的管理(p459)
未按合同规定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人为原因使项目质量达不到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无视监理I程师的警告,忽视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随意分包项目或将整个项目分包出去等。对承建 单位违约可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1.有质量问题,可要求承建单位无偿返工完善,由此造成逾期交工的,应赔偿逾期违约金。 2.承建单位严重违约的,可部分或全部终止合同,并采取善后控制措施。
对其他类型违约的管理(p459)
1.其他违约管理主要是指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或非建设单位原因导致实施合同终止时,监理单位应按实际合同规定处理合同解除后的有关事宜。 2.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约定时间(如48小时)内承建单位向监理单位通报受害情况,及预计清理和修复费用。 3.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费用及延误的工期由双方分别承担。
项目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的相关概念和主要过程(p460)
概念:采购时从项目团队外部获得产品、服务或成果的完整的购买过程。
采购管理:不仅包括合同管理和变更控制过程,也要执行合同中约定的项目团队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
采购管理包含如下几个过程: 1.编制采购管理计划; 2.实施采购; 3.控制采购; 4.结束采购
编制采购计划
编制采购计划的输入(p463)
1.项目管理计划(范围说明书、工作分解结构、WBS词典); 2.需求文档; 3.风险登记册; 4.活动资源要求; 5.项目进度; 6.活动成本估算; 7.干系人登记册; 8.事业环境因素; 9.组织过程资产。
用于采购计划编制工作的技术和方法(p472)
1.“自制/外购”分析; 2.专家判断; 3.市场调研; 4.会议。
编制采购计划的输出(p467)
1.采购管理计划; 2.采购工作说明书; 3.采购文件; 4.供方选择标准; 5.“自制/外购”决策; 6.变更申请; 7.可能的项目文件更新。
工作说明书
工作说明书的概念(p473)
是指对项目所要提供的产品、成果或服务的描述。
工作说明书的内容要点(p473)
有前言、服务范围、方法、假定、服务期限和工作量估计、双方角色和责任、交付资料、完成标准、顾问组人员、收费和付款方式、变更管理等。
实施采购
采购方式
招标方式; 其他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或询价)
实施采购的输入(p475)
1.采购管理计划; 2.采购文件; 3.供应方选择标准; 4.卖方建议书; 5.项目文件; 6.自制/外购决策; 7.采购工作说明书; 8.组织过程资产。
实施采购的方式和技术(p476)
1.投标人会议; 2.建议书评价技术; 3.独立估算; 4.专家判断; 5.刊登广告; 6.分析技术; 7.采购谈判。
实施采购谈判(p478)
1.选中的卖方; 2.合同; 3.资源日历; 4.变更请求; 5.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项目文件更新。
招投标
招标人及其权利和义务(p479)(p480)
招标代理机构(p480)
招标方式(p481)
招标程序(p481)
投标(p481)
开标、评标和中标(p481)
供方选择(p482)
相关法律责任(p483)
控制采购
控制采购的概念(p484)
控制采购时管理采购关系、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并根据需要实施变更和采取纠正措施的过程。
控制采购的输入(p485)
1.项目管理计划; 2.采购文件; 3.合同; 4.批准的变更请求; 5.工作绩效报告; 6.工作绩效数据。
控制采购的工具和技术(p486)
1.合同变更控制系统; 2.检查与审计; 3.采购绩效审查; 4.报告绩效; 5.支付系统; 6.索赔管理; 7.记录管理系统。
控制采购的输出(p487)
1.工作绩效信息; 2.变更请求;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5.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采购结束(p489)
结束采购时完结本次项目采购的过程。
信息(文档)与配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及其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的含义和种类(p491)
含义:是指某种数据媒体和其中所记录的数据。
种类:开发文档、产品文档、管理文档。
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管理的规则和方法(p492)
1.文档书写规范; 2.图表编号规则; 3.文档目录编写标准; 4.文档管理制度。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有关概念(p493)
1.配置项; 2.配置项状态; 3.配置项版本号; 4.配置项版本管理; 5.配置基线; 6.配置库; 7.配置库权限设置; 8.配置控制委员会; 9.配置管理员; 10.配置管理系统。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p498)
主要内容: 1.配置管理活动,覆盖的主要活动包括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计、发布管理与交付; 2.实施这些活动的规范和流程; 3.实施这些活动的进度安排; 4.负责实施这些活动的人员或组织,以及他们和其他组织的关系。
配置标识(p498)
配置标识是配置管理员的职能,基本步骤如下: 1.识别需要受控的配置项; 2.为每个配置项指定唯一性的标识号; 3.定义每个配置项的重要特征; 4.确定每个配置项的所有者及其责任; 5.确定配置项进入配置管理的时间和条件; 6.建立和控制基线; 7.维护文档和组件的修订与产品版本之间的关系。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概念和主要任务(p499)
配置控制即配置项和基线的变更控制,包括下述任务:标识和记录变更申请,分析和评价变更,批准或否决申请,实现、验证和发布已修改的配置项。
基于配置库的变更控制(p499)
1.变更申请; 2.变更评估; 3.通告评估结果; 4.变更实施; 5.变更验证与确认; 6.变更的发布; 7.基于配置库的变更控制。
配置状态报告(p501)
任务是有效的记录和报告管理配置所需要的信息,目的是及时、准确的给出配置项的前状况,供相关人员了解,以加强配置管理工作
内容: 1.每个受配置项的标识和状态; 2.每个变更申请的状态和已批准的修改的实施状态; 3.每个基线的当前和过去版本和状态以各版本的比较; 4.其他配置管理过程活动的记录。
配置审计(p501)
也成配置审核或配置评价,包括功能配置审计和物理配置审计,分别用以验证当前配置项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发布管理和交付(p502)
1.存储; 2.复制; 3.打包; 4.交付; 5.重建。
项目变更管理
项目变更基本概念
项目变更的含义和分类(p504)
含义:项目变更是指在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环境或者其他原因而对项目产品的功能、性能、架构、技术指标、集成方法、项目的范围基准、进度基准和成本基准等方面做出改变。
多种分类方式: 1.按变更性质分为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可通过不同审批权限控制; 2.按变更的迫切性分为紧急变更和非紧急变更,可通过不同的变更处理流程进行控制; 3.按变更所发生的领域和阶段,可分为进度变更、成本变更、质量变更、设计变更、实施变更和工作(产品)范围变更等; 4.按变更来源可分为内部变更和外部变更等。
项目变更产生的原因(p508)
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 1.产品范围(成果)定义的过失或者疏忽; 2.项目范围(工作)定义的过失或者疏忽; 3.客户提出的新需求; 4.应对风险的紧急措施或规避措施; 5.项目执行过程与项目基准要求 不一致带来的被动调整(如进度、质量、成本等); 6.项目团队人员调整; 7.技术革新的要求; 8.外部事件(例如政策变动或自然环境变化等)。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p505)
1.基准管理; 2.建立变更控制流程; 3.建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4.完整体现变更的影响; 5.变更产生的相关文档应纳入配置管理中。
变更管理角色职责与工作程序
角色职责(p507)
1.变更申请人; 2.项目经理; 3.变更控制委员会(CCB); 4.变更实施人; 5.配置管理员。
工作程序(p507)
1.提出变更申请; 2.变更影响分析; 3.CCB审查审批; 4.实施变更; 5.监控变更实施; 6.结束变更。
项目变更管理的注意事项
变更管理操作要点(p511)
1.对变更产生的因素施加影响,防止不必要的变更,减少无谓的评估,提高必要变更的通过效率; 2.变更的操作过程应当规范化; 3.对变更的确认应当正视化。
变更挂了与其他项目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变更管理与整体管理(p511)
变更管理是项目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属于项目整体变更控制的范畴。因变更管理涉及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和合同管理等多个方面,且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变更管理与配置管理(p511)
1.配置项识别; 2.配置状态记录; 3.配置确认与审计。
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和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风险的含义和属性(p543)(p544)
定义:狭义的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广泛的风险定义为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也指可能获利的机会。 概念: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一旦发生,就会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属性: 1.客观性; 2.偶然性; 3.相对性; 4.社会性; 5.不确定性。
风险的分类(p543)
按照性质划分
1.纯粹风险; 2.投机风险。
按照产生原因划分
1.自然风险; 2.社会风险; 3.政治风险; 4.经济风险; 5.技术风险。
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和主要内容(p546)
含义:对于带来负面损失的风险进行管理就是为了减轻对项目实施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活动,对于带来机会收益的风险进行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项目的目标而采取的活动。
内容: 1.规划风险管理; 2.识别风险; 3.实施定性风险分析; 4.实施定量风险分析; 5.规划风险应对; 6.控制风险。
规划风险管理
规划风险管理的输入(p549)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章程; 3.干系人登记册; 4.事业环境因素; 5.组织过程资产。
规划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p550)
1.分析技术; 2.专家判断; 3.会议。
规划风险管理的输出(p551)
1.方法论; 2.角色与职责; 3.预算; 4.时间安排; 5.风险类别; 6.风险概率和影响的定义; 7.概率和影响矩阵; 8.修订的干系人承受力; 9.报告格式; 10.跟踪。
风险识别
风险是被的参与者和原则(p553)
1.由粗及细,由细及粗; 2.严格界定风险内涵并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先怀疑,后排除; 4.排除与确认并重; 5.必要时,可作实验论证。
风险识别的输入(p554)
1.风险管理计划; 2.成本管理计划; 3.进度管理计划; 4.质量管理计划; 5.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6.范围基准; 7.活动成本估算; 8.活动持续时间估算; 9.干系人登记册; 10.项目文件; 11.采购文件; 12.事业环境因素; 13.组织过程资产。
风险是被的工具和技术(p555)
1.档案审查; 2.信息收集技术; 3.核对单分析; 4.假设分析; 5.图解技术; 6.SWOT分析; 7.专家判断。
风险识别的输出(p557)
1.风险登记册。
定性风险分析
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入(p558)
1.风险管理计划; 2.范围基准; 3.风险登记册; 4.事业环境; 5.组织过程资产。
定性风险分析的工具和技术(p559)
1.风险概率和影响评估; 2.概率和影响矩阵; 3.风险数据质量评估; 4.风险分类; 5.风险紧迫性评估; 6.专家判断。
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出(p561)
1.风险登记册; 2.假设条件日志。
定量风险分析
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入(p562)
1.风险管理计划; 2.成本管理计划; 3.进度管理计划; 4.风险登记册; 5.事业环境因素; 6.组织过程资产。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的工具和技术(p562)
1.数据收集和展示技术; 2.定量风险分析和建模技术(敏感性分析、预期货币价值分析、建模和模拟); 3.专家判断。
定量分析的输出(p556)
1.项目的概率分析(p566); 2.实现成本和时间目标的概率; 3.量化风险优先级清单; 4.定量风险分析结果的趋势。
规划风险应对
规划风险应对的输入(p568)
1.风险管理计划; 2.风险登记册。
规划风险应对的工具与技术(p568)
1.消极风险或威胁的应对策略; 2.积极风险或机会的应对策略; 3.应急应对策略; 4.专家判断。
规划风险应对的输出(p570)
1.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2.项目文件更新。
监控风险
监控风险的输入(p572)
1.项目管理计划; 2.风险登记册; 3.工作绩效数据; 4.工作绩效报告。
监控风险的工具和技术(p573)
1.风险再评估; 2.风险审计; 3.偏差和趋势分析; 4.技术绩效测量; 5.储备分析; 6.会议。
监控风险输出(p574)
1.工作绩效信息; 2.变更请求;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5.组织过程资产过程更新。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基本知识
信息安全定义(p512)
保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另外也包括其他属性,如:真实性、可核查性、不可抵赖性和可靠性。
信息安全属性(p512)
1.保密性; 2.完整性; 3.可用性; 4.其他属性及目标
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p513)
1.信息安全方针与策略; 2.组织信息安全; 3.人力资源安全; 4.资产管理; 5.访问控制; 6.密码; 7.物理和环境安全; 8.运行安全; 9.通讯安全; 10.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和保持; 11.供应商关系; 12.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13.业务持续性管理; 14.符合性。
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p519)
信息系统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及其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表征,一般包括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以保障信息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信息系统安全属性(p520)
1.保密性; 2.完整性; 3.可用性; 4.不可抵赖性。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内容(p521)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对一个组织机构中信息系统的生存周期全过程实施符合安全等级责任要求的管理,包括如下方面。 1.落实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明确角色与职责,制定安全规划。 2.开发安全策略。 3.实施风险管理。 4.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 5.选择与实施安全措施。 6.保证配置、变更的正确与安全。 7.进行安全审计。 8.保证维护支持。 9.进行监控、检查,处理安全事件。 10.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 11.人员安全管理等。
技术体系(p525)
1.物理安全; 2.运行安全; 3.数据安全.
管理体系(p521)
1.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2.建立安全职能部门; 3.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4.主要负责人出任领导; 5.建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部门。
物理安全管理
计算机机房与设施安全(p527)
计算机机房
1.机房场地选择; 2.机房空调、降温; 3.机房防水与防潮; 4.机房接地与防雷击。
电源
1.分开供电; 2.紧急供电; 3.备用供电; 4.稳压供电; 5.电源保护; 6.不间断供电; 7.电器噪声防护; 8.突然事件防护。
计算机设备
1.设备的防盗和防毁; 2.设备的安全可用。
通讯线路
1.保持线路畅通; 2.发现线路截获; 3.及时发现线路截获; 4.防止线路截获。
技术控制(p532)
1.监测监视系统; 2.人员进/出机房和操作权限范围控制。
环境与人身安全(p530)
1.防火; 2.防漏水和水灾; 3.防静电; 4.防自然灾害; 5.防物理安全威胁。
电磁泄漏防护(p532)
1.计算机设备防泄漏; 2.激素那几设备的电磁辐射标准和电磁兼容标准。
人员安全管理
安全组织(p533)
建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 1.安全管理的领导职能; 2.保密监督的管理职能; 建立信息安全只能部门: 1.基本的安全管理职能; 2.集中的安全管理职能;
岗位安全管理(p534)
1.统一管理,运行一人多岗,关键岗位人员定期接受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2.兼职和轮岗要求; 3.权限分散要求; 4.多人共管要求; 5.全面控制要求。
离岗人员安全管理(p534)
1.基本要求; 2.调离后的保密要求; 3.离岗的审计要求; 4.关键部位人员的离岗要求。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措施(p535)
1.建立应用系统的安全需求管理; 2.严格应用系统的安全监测与验收; 3.加强应用系统的操作安全控制; 4.规范变更管理; 5.防止信息泄露; 6.严格访问控制; 7.信息备份; 8.应用系统的使用监视。
应用系统运行中的安全管理(p536)
1.组织管理层在系统运行安全管理中的职责; 2.系统运行安全的审查目标; 3.系统运行安全与保密的层次构成; 4.系统运行安全检查与记录; 5.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
1.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 2.应用软件维护的安全管理目标; 3.应用软件维护的工作项; 4.应用软件维护的执行步骤。
信息安全登记保护
信息安全保护等级(p541)
第一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第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 第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第二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指导。 第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第三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第四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专门需求进行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强制监督、检查。 第五级,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第五级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据国家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特殊安全需求进行保护。国家指定专门部门对该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监督、检查。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等级
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概念及其内容(p584)
概念: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益。
特征: 1.无体性; 2.专有性; 3.地域性; 4.时间性。
内容:(p585-594)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p596)
1.著作权法; 2.专利权法; 3.商标权法; 4.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其他法律。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法律
法律基本概念(p598)
概念:法律通常规定社会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或行为准则。
相关法律(p605)
1.合同法; 2.招投标法; 3.著作权法; 4.政府采购法。
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化机构(p602)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3.国际电信联盟(ITU); 4.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5.Internat协会; 6.国际Web联盟(W3C); 7.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 8.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信标委。
标准分级(p603)
1.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区域/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2.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GB:强制;GB/T推荐;CB/指南)
标准类型、代号、名称(p604)
标准名称的构成(1.引导要素;2.主体要素;3.补充要素;4.年代)
系统集成常用技术标准
基础标准(p606)
1.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2006 2.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 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辑符号及约定GB 1526-1989 3.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GB/T 14085-1993
开发标准(p606)
1.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 8566- 2007 2.软件支持环境 GB/T 15853-1995 3.软件维护指南 GB/T 14079- 1993
文档标准(p606)
1.软件文档管理指南 GB/T 16680-1996 2.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8567-2006 3.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 9385-2008
管理标准(p607)
1.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GB/T 12505-1990 2.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 GB/T 16260-2006 3.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12504-1990 4.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GB/T 14394-2008
专业英语
具有工程师所要求的英语阅读水平
掌握本领域的英语词汇
专业英语
具有工程师所要求的英语阅读水平
掌握本领域的英语词汇
项目沟通管理和干系人管理
沟通基础
项目沟通的定义(p402)
在管理项目时,沟通是一个过程,是人们分享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包括信息的生成、传递、接收、理解和检查。
沟通的方式(p404)
参与讨论方式、征询方式、推销方式(说明)、叙述方式。
沟通渠道的选择(p405)
1.沟通渠道选择的要素;(p405) 2.沟通渠道及其特点;(p407)
沟通基本技能(p409)
1.主动倾听。 2.有效利用多种手段,尽最大可能帮助自己理解信息内容。 3.有效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团体的沟通技能。 4.不回避问题,尽量了解事实真相。 5.设定沟通目标,并采取必要的跟踪、验证手段确定是否达到沟通目标。 6.具有多层次的沟通协商能力,能够保证最大程度的满足多方利益。 7.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信用,能够帮助其他人树立信心。 8.强大的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其他人提振士气,增加团体的执行能力。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
沟通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p410)
沟通管理在项目计划、执行、监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经理应该拿出大部分时间和经历进行沟通管理计划的制定,同时在项目的执行阶段按照计划执行。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输入(p410)
1.项目管理计划; 2.干系人登记册;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工具(p411)
1.分析沟通需求; 2.沟通技术; 3.沟通模型; 4.沟通方法; 5.会议。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输出(p412)
1.项目沟通管理计划; 2.项目文件更新;
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的输入(p413)
1.项目沟通管理计划; 2.工作绩效报告;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管理沟通的工具(p414)
1.沟通技术; 2.沟通模型; 3.沟通方法; 4.信息管理系统; 5.绩效报告。
管理沟通的输出(p414)
1.项目沟通; 2.更新的项目管理计划; 3.项目文件更新; 4.更新的组织过程资产。
控制沟通
沟通控制的输入(p416)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沟通; 3.问题日志; 4.工作绩效数据; 5.组织过程资产。
控制沟通的的技术和方法(p416)
1.信息管理系统; 2.专家判断; 3.会议。
沟通控制的输出(p418)
1.工作绩效信息; 2.变更请求; 3.更新的项目管理计划; 4.更新的其他项目文件; 5.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绩效报告
项目干系人管理
项目干系人管理所涉及的过程(p420)
1.识别干系人; 2.编制项目干系人管理计划; 3.管理干系人参与; 4.项目干系人参与的监控。
典型干系人: 1.客户; 2.用户; 3.高层领导; 4.项目团队; 5.社会人员; 6.其他。
识别项目干系人
识别干系人的输入(p423)
1.项目章程; 2.采购文件;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识别干系人的工具和技术(p424)
1.组织相关会议; 2.专家判断; 3.干系人分析。
识别干系人的输出(p427)
1.干系人登记册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的输入(p429)
1.项目管理计划; 2.干系人登记册; 3.事业环境因素; 4.组织过程资产。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的工具与技术(p430)
1.组织相关会议; 2.专家判断; 3.分析技术。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的输出(p431)
1.干系人管理计划; 2.项目文件更新。
管理干系人参与
管理干系人参与的输入(p434)
1.干系人管理计划; 2.沟通管理计划; 3.变更日志; 4.组织过程资产。
管理干系人的工具和技术(p435)
1.沟通方法; 2.人际关系技能; 3.管理技能。
管理干系人参与的输出(p436)
1.问题日志; 2.变更请求;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5.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控制干系人参与
控制干系人参与的输入(p438)
1.项目管理计划; 2.问题日志; 3.工作绩效数据; 4.项目文件。
控制干系人参与的工具和技术(p439)
1.信息管理系统; 2.专家判断; 3.组织相关会议。
控制干系人参与的输出(p440)
1.工作绩效信息; 2.变更请求; 3.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4.项目文件更新; 5.组织过程资产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