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村振兴
城乡规划考研-乡村振兴,城乡统筹,乡村转型应对,相关知识等
城乡规划考研-缓解交通拥挤提出的策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计算机组成原理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18城乡住区规划
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帆船逆风前进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则
微量思维模型
用得上的职场——原理篇
乡村振兴
热点团资料 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矛盾和乡村发展的未 来趋势 Key Agenda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ural Development Trends 张立 ZHANG Li
1. 背景
1.1.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
1.2. 城市有的公共服务乡村没有,
2. 城乡统筹
以城统乡
2.1. 是城市对乡村扶持,构建整体协调发展、城乡功能互补的区域城乡空间,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区域水平提高。
依赖城市反哺乡村
意义
政府主导,市场弱,产业面窄
3. 城乡融合
3.1. 是对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继承和深化
3.2. 包含经济、空间、要素、社会、生态、文化融合,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文明
促进市场主体作用,人、地、资本要素流动
4. 乡村振兴
4.1. 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4.2. 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核心矛盾”:粮食安全、生态修复、乡村治理、环境改善、文化复兴、农业现代化
5. 乡村建设政策
5.1. 1979农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土地产权改革,促进农民就业
5.2. 2002城乡统筹阶段,解决三农问题
5.3. 2005新农村建设阶段,正式进入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
5.4. 2013美丽乡村建设阶段,精准扶贫,提出以城带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5. 2017乡村振兴阶段,改变了以城市为主导,以乡村为附属的发展观念
6. 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问题
6.1. 乡村收缩&建设
乡村人口减少,建设行为却增加,危房改造工程,也增加了住房面积,大量住房空置;农民攀比,住房只有主体结构,并不完整
6.2. 发展差异&振兴需求
发达地区的乡村和城市条件差不多,西部落后地区乡村条件差,要因地施策
6.3. 乡村风貌&人居环境
两者如何兼得
新农村、美丽乡村提出后,乡村规划成为法定规划,乡村规划带有城市色彩,城市的集中居住、住宅样式像城市建筑,风貌被破坏
6.4. 传统文化&熟人社会解体
基础设施改善,外来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入侵传统村落,商业慢慢主导乡村,熟人社会慢慢解体
7. 策略
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进行城乡融合
7.1. 加强顶层设计
消除不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政府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合力
7.2. 产业振兴
挖掘村庄特色资源,进行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新产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整理宅基地、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3. 要素流动
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收益,城镇化过程中推动企业、要素、科技下乡,激励返乡创业
7.4. 提升公服,保障权益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条件的村子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养老、医疗,促进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8. 乡村规划的转型应对(比如说在国土空间体系下/治理体系下,乡村规划的思考/如何制定实用性村庄规划)
8.1. 规划重点:村庄——村域
村域层面,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作为村庄的生态安全本底
8.2. 规划模式:增量——整治
以村民关心的乡村环境整治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实现产业、环境、风貌的全面提升,做实用性规划
有的村子青年进城务工,村子呈空心村状态,人口收缩,但是建设量却在增加,村民自建房屋、政府危房改造,也增加了部分建筑,村子大量住房闲置
8.3. 规划方法:被动建设——村民参与
转变以往的村民被动建设,组织村民自行建设,后期责任感更强,会主动维护,比如修公路的故事
8.4. 规划管理:管底线,重引导,促自治
必须管控的(用地.安全.防灾),需要引导的(建筑色彩.风貌),自治可以解决的(环境整治),避免面面俱到,分清重点,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8.5. 规划师:空间规划师——社区规划师
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师机制, 从“终极蓝图式规划”转为“过程陪伴式规划”,不仅提升物质环境,也要充分了解村民意愿,从内激发乡村活力
9. 相关概念
9.1. 三权分置制度
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放活了土地经营权
9.2. 土地权利流转
土地变为活资本
作用/是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缓解土地矛盾
利用效率提升
缓解人口城镇化矛盾
农民多渠道就业,提升收入,提高劳动力利用率
推动现代化农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9.3. 迁村并点
概念
现状&条件,分析比较人口、规模、经济,规划出中心村,向其集中,改变现状分散、规模小的状态,实现中心城镇&农村、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三种类型
生态移民
快速兼并落后
国家重点工程影响
土地集约
基础设施成本
管理
村镇网络结构
农业集约化,劳动力转移
9.4. 乡村转型发展
初始动力
工业化、城镇化
内在因素
乡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
外在驱动力
市场、政策、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转型最直接影响因素
人口流动、社会经济要素重组
必然结果
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