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部分导图,包括:地域分异规律(概念、基本因素、尺度)和地域组合规律两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第四章
地域分异规律
概念
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成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制约和支配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基本因素
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在纬度分布不均匀——太阳辐射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匀,造成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带状分异,这种分异因素成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
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地貌差异、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申,相对于“地带性”而言,成为非地带性因素
尺度
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大、中、小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各种尺度的地域分异互相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大尺度是中尺度和小尺度的背景。反之,根据一个地方的小尺度分异的概括和比较,可以反映出比较高级的大尺度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尺度分异规律的作用下,分化为一系列等级和规模不同的区域单位,大尺度分异形成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区域,在其背景下,中、小尺度的分异又形成级别渐低、范围渐小的区域,使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等级区域单位构成的复杂的镶嵌体系。
大尺度
大尺度的地域分异包括全球性分异,全大陆(全海洋)分异,区域性分异,如陆地和海洋的差异,大山系、大高原、大平原之间的差异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热力分带性
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
地球表层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能。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体,太阳入射角与一个地方的地理纬度关系很大。低纬度的入射角大,高纬度的入射角小,因而太阳辐射能量在高、中、低纬度的分布也就不同。
规律
地球表层热量平衡的地带性,进而形成气候地带性和景观地带性
结果
地球表层热量平衡的地带性是太阳辐射能地带性分布的第一个直接结果
气候地带性以及景观地带性
这种贯穿全球的热力分带性(最终形成纬度地带性),是构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热力分带性属于地带性分异。不论在海洋还是大陆,这种热力地带性都有明显的表现。属于地带性分异。
海陆水平分异
地球内能——板块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使地球表面分为四大洋和七大洲。
陆地固体表面与海洋水层的物理性质不同
不仅表现为海洋和大陆的强烈对比,构成不同的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
并且通过海陆间的相互影响,造成次一级的地域分异——海陆过渡环境
海陆分布特点
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得多
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不均,陆地集中于北半球
如果把地球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陆地面积大
所有大陆的外形多呈三角形,且尖端朝向南方
大洋和大陆呈相见和对蹠分布特点。
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分布与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三对大陆之间,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呈对蹠分布
沿地球的腰部,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亚洲与澳洲之间的南洋海群,南北美大陆之间的加勒比海,形成一个下陷腰带
环太平洋构成地震-火山带,西太平洋为岛弧分布区,海沟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
南北大陆之间基本上为地中海带,连同亚洲大陆南部的”古地中海区“,也是活跃造山带、地震-火山分布带。
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从沿海向内陆发生变化
海陆起伏分异
固体地球不同高度
六类地面形态
山地和高原(海拔>500m)
平原和丘陵(海拔0-500m)
大陆架(深度0-200m)
大陆坡(深度200-2500m)
大陆盆地(平均深度>3800m)
深海沟
地球固体部分可分为两个最大的地貌形态:大陆(平均高度875m)和大洋盆地(平均深度3800m。)
全球垂直分异特征
海陆水平分异和海陆起伏分异都属于非地带性分异
子主题
中尺度
中尺度分异包括由高原、山地和平地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垂直带性分异。如有足够海拔高度的山脉和垂直地带性差异
小尺度
小尺度分异又称为地方性分异或局地分异,主要由局地地形的差别、小气候的差别、岩性土质的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产生的。如河谷与邻近分水岭的差异,丘陵阴阳坡的差异。
地域组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