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9
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1. 《吕氏春秋》 【1207】
1.1. 概况
1.1.1.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1.2. 文学特征
1.2.1.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2. 简述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0704、1410】
2.1. (1)李斯的创作包括奏议和刻石文。
2.2. (2)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奏议文,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2.3. (3)他的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形式独特。铺叙歌颂,气势宏大。
3. 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1610、1704】
3.1. 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代表作有:
3.2. 1)《治安策》:体现了其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的特点。
3.3. 2)《论积贮书》:作者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融贯旗帜,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3.4. 3)《过秦论》: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颇有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4.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简述晁错政论散文的特点。 【0904、1204、1604、1610】
4.1. 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
4.2. 1)《论贵粟疏》: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对策。
4.3. 2)《上书言兵事》: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5. 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
5.1. 西汉初期,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
5.1.1. ①革除秦朝严刑峻法,休养生息
5.1.2. ②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
5.2. 所以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
5.3. 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6.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 【1404】
6.1. 《报任安书》--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给朋友的回信,
6.2. 信中抒写他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愤懑,说明自己忍受耻辱以实现著史理想的夙愿。
6.3. 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1. 《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 【1204】
1.1. 《史记》人物传记 选用安排材料 的一个重要方法
1.2. 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1.3.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互见法”
2.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2.1. 《史记》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往的史书 以叙事 为记述手段, 《史记》则变为 以人物活动 为记述视角, 以人物贯串事件,把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便更具文学色彩。
2.2. 《史记》的叙事、写人手法--继承先秦历史散文尤其是《左传》的优良传统, 追求叙事的故事情节化, 注重塑造性格化人物, 并在此两点上有所创新,更加成熟--是《史记》最重要的文学成就
3. 简述《汉书》人物传记的文学特色。 【0707】
3.1. (1)通过精彩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神貌。
3.2. (2)通过人物的所处环境、语言、行止等--细腻地揭示人物的的微妙心理、曲折复杂的心态。
第三章 两汉辞赋
1. 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1104】
1.1.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贾谊骚体赋内涵上的重要特色
1.2. 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与后来的大赋有别;
1.3. 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2. 简述枚乘《七发》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 【1804、1107】
2.1. (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2. (2)少抒情。
2.3. (3)遣词造语走向繁难和华丽。
2.4. (4)以主客问答形式结构全篇。
3. 《长门赋》艺术特点 【1504】
3.1. 《长门赋》的艺术水平很高。
3.2. 首先,它把陈皇后的遭际与自己的悲凉,巧妙融合在一起, 抓住两者最相似又最典型感人的身世境遇,共抒悲郁孤愤之情。
3.3. 其次,抒情手法纯熟--先以简短语句总抒困境和感受,继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发。
3.4. 《长门赋》在情景交融的情感抒发方面,艺术表现已相当圆熟。
4. 简述扬雄对汉大赋创作的新发展。 【0704、1510】
4.1.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4.2.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4.3. 3)写作上有一些新的变化。
4.3.1. ①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4.3.2. ② “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5. 刘歆《遂初赋》的艺术特点及其贡献
5.1. 整个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
5.2. 《遂初赋》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有继承贾谊以来借古抒情者。
5.3. 另外,《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6. 王褒的《洞箫赋》在咏物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贡献? 【1207】
6.1. (1)以咏物自况--把自己的遭际和情感完全融入对洞箫的描述之中, 和一般的象喻关系浅露直接的咏物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6.2. (2)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显得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7. 抒情小赋的重要作家作品 【1604】
7.1. 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7.2. 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8. 赵壹赋的创作特点
8.1. 赵壹《穷鸟赋》,以“穷鸟”隐喻身陷困厄的自己,反映着东汉末年士人共同的生存困境;
8.2. 《刺世疾邪赋》激烈地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在汉赋中实为罕见。
9. 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
9.1. 祢衡的《鹦鹉赋》同样表现士人困厄无奈的主题。这篇抒情小赋,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艺术水平颇高。
10. 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10.1.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10.2. 《二京赋》--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10.3. 《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全篇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个性鲜明。 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改变。
第四章 两汉诗歌
1. 简述五言诗起源的历程。 【0607】
1.1. (1)先秦民歌中有一些五言的片段。
1.2. (2)西汉的乐府和歌谣中具有更多的五言成分。
1.3. (3)到东汉初期文人的诗歌中,就产生了成型的五言诗
1.3.1. 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标志着五言诗正式产生
1.3.2. 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渐趋成熟。
2.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0504、1504】
2.1. (1)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具体表现为思乡怀人和闺思愁怨。
2.2. (2)游子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对人生的某些思考。
3.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804、1107】
3.1.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3.2. 二、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3. 三、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