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之艺术总论
彭吉象第四版《艺术概论》,适用于专升本等考试。
编辑于2020-08-16 23:20:18艺术概论
艺术总论
第一章 艺术的概述
了解艺术的概念,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学科形成的相关内容
侵略
1.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十分强调从文化学角度研究艺术
2.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积极成果的继承和保留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前代作品的进步思想在后代作品中有所继承
②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文艺复兴时期,从乔托到达芬奇,主张形式上平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
③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元杂剧,内容上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话本,小说题材,形式上继承宋代以来的说唱诸宫调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的形式;从屈原到李白,从吴承恩到郭沫若,形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漫漫长河
3.希腊三大悲剧诗人:①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②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③欧里庇德斯《美狄亚》文 艺复兴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4.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
继承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并不是继承本身,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吸取遗产中有益有用的成分,再加以革新和创造
由什么决定
①从艺术作品来说 艺术作品的革新分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内容:《后羿射日》(无法征服干旱的仇恨态度)——《离骚》(征服干旱能力提高的亲切态度)——《九歌》(无法完全摆脱干旱的畏惧态度)——《印象日出》(纯粹审美态度,经济发展到干旱不再给人们带来灾难)
②从艺术家来说 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对他人:即先辈和同辈艺术家 (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学他超越别人的精神和气概,如果没有超越精神,无论笔墨多么酷似,也是死路一条) 对自己:①齐白石57岁“衰年变法”;②毕加索不断突破自己的格局,90高龄仍具有青年人艺术创新精神,所以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
③从革新程度来说 可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和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前者是艺术发展中量的积累,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完善 后者是艺术发展中质的飞跃,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变革,是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
5.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是“三一律”,“即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故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仅要求“情节整一律”即情节完整,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至于“时间整一律”,是把他关于一出悲剧的演出时间误解为剧情发展的时间跨度;“地点整一律”从中找不到任何依据;“三一律”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在政治和艺术上都适应这个时代和阶级的需要)
6.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7.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才逐渐形成的 8.康德拉•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9.格罗塞着重从方法论上建立艺术科学,著作《艺术的起源》 10.德索亚和乌提兹大力倡导普通艺术学的研究 11.艺术学理论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
第二章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了解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艺术本质的科学理论基础;理解并掌握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柏拉图、黑格尔、刘勰、朱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三层观(理式一感性 一艺术) 黑格尔:“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朱熹、刘勰:文以载道
主观精神说(康德、尼采、“性灵说”、“妙悟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观”,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艺术纯粹是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物,这种 “自由的艺术”丝毫不掺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认为艺术与游戏相通) 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悲剧的诞生》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作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前者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是一种痛苦与狂喜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严羽“妙悟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模仿说和再现说(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达芬奇)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他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即应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生活和客观现实的再现 (他所说的“现实”,包括自然界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达芬奇: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中国古代的“师造化”与西方模仿说相似:强调画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师”指学习,“造化”指天地,自然界和一切主体之外的事物)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提出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3.“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启示
1.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产生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性质:艺术美包含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对艺术家主观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的凝聚 艺术的特点: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2.阐明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①古希腊生产力低下,艺术空前繁荣;②19世纪俄国经济落后,文学空前繁荣;③不平衡现象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艺术生产最终仍然受物质生产的制约,这是一般的,普遍的规律)
3.艺术生产理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4.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A.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以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反映生活中的存在的客观事物 B艺术用形象反映生活,但又不仅是单纯的模仿再现,而是融入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 C.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形象性
1.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
①艺术形象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观和客观统一具有不同的特点:1.再现艺术:主观消融于容观;2.表现艺术:客观消融于主观,例如《蒙娜丽莎》作者达芬奇企图通过作品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②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罗丹《巴尔扎克像》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 ③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不仅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具有丰富而广泛的概括性;例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 ,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2.艺术典型
指艺术家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刑象 (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既联系又区别,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艺术典型比艺术形象具有更强烈的个性和更广泛的共性)
主体性
主体性的表现
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艺术创造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艺家的创作活动具有独创性和能动性,例如:韩幹,画马注重实际观察;赵孟頫,画马取法唐人,“师其意而不师其形”)
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的产物,必须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艺术作品具有艺术独创性,是与物质生产截然不同的特点之一;物质生产往往批量产出,艺术生产各不相同)
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欣常者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艺术欣赏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又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
艺术欣赏者和艺术作品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品引导欣常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欣赏主体总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欣赏者与创作者感受可能相差甚远,可能十分相近,也可能比创作者本人想的更丰富,更深远
审美性
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并非一切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是艺术,只有那些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作品,把自己的审美意识传达给欣常者,而欣赏者在欣常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类需求获得满足)
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中的“真”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生活真实提升为艺术真实,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化“善”为“美”) 丑的对象具有美的意义 ⒈对象本身是丑的,通过艺术典型化使之更丑,这是所谓的反面形象“目的美” ⒉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其“丑”的性质并未改变,但作为艺术形象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如:莫里哀的讽刺喜剧《吝啬鬼》塑造的阿巴贡这一自私贪婪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本质) ⒊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获得了不朽的魅力 (此类作品有莫里哀《伪君子》、罗丹《欧米哀尔》、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内容美,因为艺术形式在于生动鲜明的体现内容 刘勰:认为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 顾恺之“以形写神”;王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罗丹“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内容美和式美的统一的例子: 1.帕特农神庙,被视为希腊神庙的典范,他的高,宽和柱的间距都符合“黄金分割”理论,体现了“美就是和谐”的美学理想,它既是神庙,又处处表明人的存在,它是雅典奴隶主制度下的产物,集中体现这个时代和这个民族的社会背景 2.悉尼歌剧院,是当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标志着现代工业社会中建筑技术和建材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悉尼歌剧院这一建筑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它的设计师是丹麦建筑家伍重,强调现代建筑应从属于自然环境,崇尚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
第三章艺术的起源
了解艺术的起源的五种说法;了解并理解“多元决定论”
1.艺术源于“模仿” (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该学说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艺术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所用媒介不同,所取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他强调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中国古代《管子》:认为音乐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声响而来(动物)
“模仿说”的合理之处
1.它揭示了人有一种模仿的天性 2.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艺术方法,应该是艺术中现实主义传统的最早源头
“模仿说”的局限性
“模仿说”只触及事物的表面,并未揭示事物本质 1.未说明“模仿”为什么导致艺术创作 2.未说明“模仿”本能从何而来,仅将其归诸抽象的“天性” 3.强调机械性地描摹自然生活,忽视艺术中的表现性因素,抹杀了创作者的主动性
2.艺术源于“游戏”(席勒、斯宾塞、谷鲁斯) 该学说认为艺术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席勒:《美育书简》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协调起来(人的“游戏”本能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 斯宾塞: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无实际的功利目的,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消耗机体中过剩的精力,并在自由的发挥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 谷鲁斯: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
“游戏说”的合理之处
1.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2.揭示了艺术发生的某些必要条件 3.肯定了人只有在不为生活所迫,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 4.把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二者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都是超功利的
“游戏说”的局限性
1.未能揭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 2.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揭示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3.艺术源于“表现”( 列夫•托尔斯泰、克罗齐、科林伍德、苏珊•朗格) 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认为表现情感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因而也是艺术发生的动因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的需要 克罗齐:最早系统地提出“表现说” (“直觉即表现”艺术本质是直觉,直觉本质是情感,艺术归结到底是情感的表现) 科林伍德: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苏珊·朗格: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实质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表现说”的合理性
重视艺术创造者的地位,强调情感是艺术本质之一
“表现说”的局限性
1.脱离人类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 2.仍把现象当本质,把结果当原因,不能阐明艺术起源最终原因
4.艺术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詹姆斯•弗雷泽) 该学说是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最早提出艺术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詹姆斯·弗雷泽:把原始巫术归纳为交感巫术和模仿巫术 (《金枝》更是认为原始部落一切风俗,一是信仰都源于交感巫术)
巫术说的合理性
1.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 2.原始的歌舞跟巫术也有密切的关系
巫术说的局限性
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有明显的巫术动机和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的实践生活
5.艺术源于“劳动” (希尔恩《艺术的起源》,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论述了艺术起源,并得出艺术产生于劳动)
艺术发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动力,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
1.艺术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由人自己创造的,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作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2.艺术与劳动紧密结合的表现
①早期艺术活动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服务 ②原始艺术与劳动生产有紧密联系,共同的题材是动物 ③劳动对艺术发生的重要作用同样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3.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6.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了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产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巫术说”和“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起源最终应归结为实践活动)
第四章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教育
了解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了解并理解美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以及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1.审美价值是艺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特性
(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文化形态,是由于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1.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应把他们统一起来认识和理解,因为他们都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 2.任何艺术品都必须具有审美价值,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艺术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3.例如:悉尼歌剧院,尽管它包括了音乐厅,餐厅,展厅等,具有多种实用功能,但正是它独特的造型美,使他成为了当代世界建筑艺术品中的一个优秀作品
审美认知作用
内涵:指人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一方面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和认识人生 (如:孔子《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审美认知表现: 1.艺术对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这种认知作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2.艺术对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的认知功能不能够估价过高,在认识自然方面艺术比不上自然科学,在认识社会方面,历史方面,医术也比不上社会学和历史学)
审美教育作用
内涵:指人们通过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视
1.孔子,提出“礼乐相济”,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虽然他是为了维护崩溃中的奴隶制,但他确实看到了艺术熏陶人感化人的作用 2.柏拉图,强调美育和德育结合,提倡“理智”的艺术,特别强调音乐教育的作用 3.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该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进化,三是快感
为什么说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1.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 2.在艺术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能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①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最鲜明的区别,通过艺术教育感染人,使人自愿自觉的受到教育 ②潜移默化☞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使人能够自由自愿,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在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更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③寓教于乐☞强调应该把思想教育融合到审美娱乐之中
审美娱乐作用
内涵: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使人得到快感;②贺拉斯,最早明确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③《乐记》也有类似的思想
审美娱乐作用的表现
1.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2.通过艺术欣赏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的投入新的工作 3.寓教于乐
2.美育和艺术教育美育体系建立在18世纪,席勒提出
①席勒《美育书简》系统的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大工业发达,分工严密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不仅造成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 席勒认为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要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成就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 ②近代最早将美育和德育和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的是王国维;蔡元培大力倡导美育,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斯托洛维奇,指出艺术是有目的的,是影响人的基本手段
3.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艺术教育是美育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手段和中心内容,在美育中具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1.艺术一方面说明人类各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某种惊人相似的共同规律 2.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确实能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5.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
1. 从广义上来说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狭义上来说其根本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和专业艺术人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人的想像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培养人的创造力)
6.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科技大工业社会产生人性分裂,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在艺术中恢复心理平衡和精神和谐,提高人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完善
7.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立德树人”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使人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真切充分的得到艺术欣赏; 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使人进入更高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第五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三大系统以及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了解并掌握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 1.一方面子系统会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2.另一方面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艺术在人类文化的地位
1.艺术始终参与并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各个历史进程阶段(卡岗认为艺术是他所属文化的反映和代表,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 2.子系统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社会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每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3.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经济政治对精神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艺术和哲学
艺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美学是哲学影响艺术的中介,黑格尔称之为“艺术哲学”,明确的指出美学在艺术和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艺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1.哲学对艺术家的影响(李白审美理想深受庄子道家美学思想影响;杜甫美学理想则受孔子儒家美学影响);2.哲学思潮使一大批哲学性艺术品诞生(卡夫卡《变形计》体现他存在主义哲学观念,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丧失自我存在的价值,随时都有被这个社会吞噬的危险);3.哲学思潮促进艺术思潮的形成,同时艺术也会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启迪艺术家思维,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1.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 2.西方现代派艺术: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内容:是表现社会危机、精神危机以及人的异化现象,反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以及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形式: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相互影响
1.哲学是艺术的根源,用艺术方式宣传哲学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就会有一定的西方现代艺术 2.西方现代哲学影响和渗透西方现代艺术的主题、题材、情节、场面等内容,影响和改变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3.艺术也扩大和深化特定哲学流派和思潮的影响
2.艺术和宗教
宗教和艺术的相互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①利用各门类艺术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②宗教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2.艺术对宗教的影响表现在:①艺术参与宗教活动;②艺术宣传宗教思想;(例如:唐代“变文”以说唱形式讲述佛教故事,宣传佛教教义);③艺术强化宗教氛围
宗教和艺术的共同之处
1.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 理智的领域 2.感知、联想、想象、情感在艺术和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3.审美感情和宗教感情一样,往往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
艺术和宗教的区别
1.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丧失,艺术是对人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 2.宗教劝人到天国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 3.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
宗教艺术
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在宗教影响和控制下,为宗教活动和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宗教艺术作品受宗教影响并为宗教服务
1.建筑:①古埃及金字塔表达古埃及对神至高无上权威的无限的崇拜;②法国巴黎圣母院、法国夏特尔教堂、意大利米兰教堂、德国瑙姆堡教堂 2.绘画: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人体百科全书)、《最后的审判》;拉斐尔《雅典学院》《巴那斯山》《圣典辩论》分别代表哲学、艺术、神学 3.雕塑:四川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又名凌云大佛;北京檀花木弥勒佛像是我国最大的木刻佛像之一 4.石窟: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麦积山石窟 5.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欧洲音乐史上现存有详细记录的最早的音乐作品 6.文学:《圣经》分《旧约》和《新约》;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弥尔顿《失乐园》均取材《圣经》 (宗教对艺术影响削弱,宗教艺术在当代社会主要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存在)
3.艺术与道德
道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关于道德的三个观点:1.把艺术完全当做教育手段;2.完全否定艺术和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道德损害艺术;3.承认道德与艺术间的联系和区别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1.道德影响艺术表现在: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体现出来(例如:托尔斯泰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深深触及道德问题);②艺术家、作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影响(例如:小仲马《茶花女》主人公玛格丽特) 2.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①艺术作品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②对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
道德与艺术的区别
1.从范围看,艺术从更广泛的范围反映人的生活; 2.从方式来看,道德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以形象具体描写、刻画来表现这种关系; 3.从评价标准看,并非一切艺术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具有也需要寓教于乐,而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1.戏剧:易卜生《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群鬼》《国民公敌》再现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2.影视:道德题材影片分类:①纪实性风格:《克莱默夫妇》《普通人》《金色池塘》《母女情深》;②悲喜剧风格: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命运的嘲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③抒情诗风格:《绝唱》《远山的呼唤》;④心理探索道德题材影片:《没有证人》;⑤青少年道德题材影片:《我不愿长大》《野孩子》《红衣少女》《长大成人》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1.关于二者的两种片面的片面观点:①认为艺术和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②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完全对立的; 2.关于艺术和科学关系的正确观点是既联系又区别:艺术与科学有三个辉煌时期:①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黄金分割”“美是和谐”;②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些艺术家本身就是科学家,把自然科学运用于艺术中,促进艺术的完善和发展,以科学思维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③20世纪下半叶至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从未有过的大众媒体,而且推动艺术创作方法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艺术与科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立的现象,又很大程度相互促进: 1.从目的上讲,科学求真,揭示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2.从本质上讲,科学是人认识世界的知识的综合;艺术是人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3.从思维上讲,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艺术运用形象思维; 4.从具体操作上讲,科学客观揭示事物,艺术除了反映生活以外,还应当批评生活,表现情感; 5.从成果上讲,科学具有普遍性,艺术具有独创性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1.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2.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3.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相互结合、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 4.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系统论、控制论等已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