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分三部分: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编辑于2020-08-20 19:28:36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最早出现:《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二教育之,三乐也“ 最早解释:《说文解字》许慎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 《吠陀》僧侣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雅典:主要培养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培养军人
古代中国:
奴隶社会
夏:序/校 商: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政教合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儒/墨 西汉: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学校制度 隋唐:六学二馆 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六大书院
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 地对受教者 施加影响
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体性(自主/主动/创造)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内容+措施)
教育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阶级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功能:对象(个体/社会)方向(+-)呈现方式(显性隐性)
教育特点:阶级性和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教育特点:阶级性和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教育特点:公立/义务/世俗化/立法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教育问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规律
发展过程
萌芽阶段
古代东方
《论语》春秋末年 孔子、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墨家、道家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不愤不启不扉不发--启发性原则 闻斯行诸--因材施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 其身正,不令则行--示范性原则 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
《学记》 战国末年 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 禁于未发之谓豫--防患于未然 当其可之谓时--及时学习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关键期 不凌节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顺序 相观而善之谓摩--互相观摩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教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
古代西方
苏格拉底:助产术(问答法)讽刺➡产婆术➡下定义 柏拉图 《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遵循自然/分阶段 古罗马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西方第一本教学论著作 班级授课
创立阶段
培根 开始将教育学作为独立的科学 归纳法
夸美纽斯
1.《大教学论》1632年 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2.对学年制、班级授课进行概括和总结
3.泛智教育理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普及教育
4.教育要适应自然
5.教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6.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卢梭 《爱弥儿》 自然教育
培斯泰洛奇 《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科学教育学阶段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被教育的动物
赫尔巴特
1.《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完全独立)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育目的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2.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两个基本目的: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 3.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规范教育学之父/教师中心说的代表/ 现代教育学之父/实质教育的代表
发展多样化阶段
杜威
现代教育学代言人《民主主义与教育》--问题教学法 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五部探索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育本质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教育无目的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
凯洛夫 主编《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当代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瓦 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
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代表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强调和谐使儿童全面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 完全人格 五育并举 改革北大“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 黄炎培:职业教育先驱 “大职业教育论” 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 “万世师表”-宋庆龄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五指活动理论(整体性) 梁漱溟:“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教育原则基本原则:客观性/创新性/理论联系实际/伦理性
基本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自然情景隐匿行为/调查研究(访谈 问卷 作品分析)/实验法(实验室 现场)/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叙事研究
教育与个人发展
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2.外烁论(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或辐合论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生理前提 物质基础) 2.环境(现实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顺序性(由低到高级 不可逆转) 阶段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发展任务)➡年龄 不平衡性(关键期 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1.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2.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 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 3.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的权力机会和程度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4.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 5.决定教育政策教育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可以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与政治经济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 1.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关系
1.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水平 2.制约教育环境和模式 3.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传递/保存/活化) 2.文化改造(选择/整理/提升) 3.文化融合(传播/交流/融合) 4.文化创新(更新/创造)
学校文化 构成: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 (校风是三者统一体)教师亚文化 学生亚文化 特征:互动性 渗透性 传承性 功能:导向 凝聚 规范 激励 学生文化特征: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世界第一本 《学论》 西方第一本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近代第一本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第一本 凯洛夫 《教育学》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传统教育学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三中心 学习学科知识 听中学 现代教育学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 学习经验知识 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