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课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课程
课程概述
概念
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英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这个专门的术语。 美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中,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类型
根据课程的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根据课程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 〔新课改即第八次课改增加的内容〕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省市县) 二级课程
校本课程(要以学生为本、开发主体为教师而不是专家。) 三级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
可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
研究型课程
课程理论与主要流派
活动课程中心论
杜威 卢梭〔爱弥尔〕 课程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学科中心理论
赫尔巴特 布鲁纳〔发现学习、结构主义〕斯金纳〔程序式教学法〕 以学科逻辑体系为中心,主张分科教学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 教会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学生
社会需求
学科特征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目标模式
泰勒〔评价目标之父〕 四个步骤: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目标模式的提出是至今为止
过程模式
斯腾豪格 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社会因素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科学文化知识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
螺旋式 逐步加深重复
课程的文本形式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
包含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依据
由教育部门制定
构成:课程标准(核心)、课程设置(中心问题和首要任务) 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周安排
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包含教材,是课程计划的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课程标准的构成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标准的作用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
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的
包含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及各种视听材料 注意: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编写的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应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作用: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关注计划、关注预期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里克文 关注实际、关注非预期
课程的作用
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保障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依据
是国家队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由双基——三维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 综合课程观 内容联系观 学习方式观 自主合作探究 发展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观
课程结构观
均衡性、综合性(依据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把课程分类过多而设置的课程是综合课程)、选择性
内容联系观
学习方式观
合作、自主、探究
发展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观
国家、地方、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结构改革的内容
整体上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实行综合课程,初中实行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实行分科课程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 体现出普及性, 基础性和发展性 三大特征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 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实施即教学过程改革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加强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
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教材管理有国编制转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
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化和人文性融合
加强课程综合化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与多样化
课程法治化
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来谈,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