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政治板块资料整理。
编辑于2020-08-22 22:57:31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1哲学
辩证唯物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把产生于人自身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本源;客观,把个人之外的某种精神作为世界本源。共同点,把某种精神作为世界本源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观
物质世界的实践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
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政治经济学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货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黄金,白银等)
流通货币量决定因素:流通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紧缩政策;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扩张政策。
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越大。价格越高,价值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资本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不是靠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
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从空想到科学的革命性转变: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发表
从理想到现实:1917年10月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是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代新发展:南斯拉夫对社会主义制度探索。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
2.1党的历史
五四运动:1919年,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召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二大:1922年7月,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最高实现共产主义;最低消除内乱......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大:1923年6月,广州召开;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取得北伐胜利(吴孙张)
三大起义(4.12、7.15事变)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广州起义
长征:
由于未打破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瑞金出发,1935年10月,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36年10月红二红四同红一在甘肃会宁会师
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省
遵义会议:1935年1月,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兵变,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正式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序幕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中国军队第一次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
洛川会议:1937年8月,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百团大战:1940年8月
大生产运动: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
七大:1945年4月至6月11日
总结革命经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一起
批评与自我批评
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投降书签字
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
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由衰败转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双十协议:1945年10月10日,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三大战役:1948年秋,辽沈,平津,淮海
七届二中: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3年恢复: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3至1956,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大:56年秋,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片面追求速度,忽视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困难
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1962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大跃进结束。
林彪叛逃:1971年9月13日,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失败
毛泽东逝世;1976年9月9日,四人帮加速夺权
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反革命集团
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真理大讨论: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纠正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批判了两个凡是额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发的伟大决策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十二大:1982年9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全面改革
十三大:1987年10月,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展三步走战略
南方谈话:1992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十四大:1992年10月,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地位
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十五大:1997年9月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金融风暴,特大洪水
十六大:2002年11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2007年10月,科学发展观进入党章
十八大:2012年11月,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总依据是初级阶段国情,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复兴。
十八届二中全会:职能转变,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2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性质
十六大中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指导思想:十八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基本纲领:必须规定党奋斗的最近和最终目标
基本路线:
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
初级阶段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建设总要求:
子主题 1
子主题 2
子主题 3
子主题 4
思想建设:用指导思想武装全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持党的队伍先进性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新时期反腐败
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改革,健全法制
制度建设:科学严谨
执政能力建设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
重要性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永恒课题)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毛泽东思想概论
3.1含义、形成和发展
萌芽: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国共合作革命时期,四大,形成工农联盟
形成与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和中期,即1927年八七会议至1935年遵义会议;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
成熟: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
总结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实现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构建
3.2科学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党的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百花齐放的方针
加强执政党建设,做好两个务必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
3.3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世界观方法论)-----精髓
群众路线(根本要求)-----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基本原则)-----根本立足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以及主要内容
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十三大基本形成,十四大初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与归宿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中心,两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开放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全局观,客服本位主义与盲目性
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4.2三个代表提出和内涵
科学内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本要求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4.3科学发展观提出和科学内涵
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基本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理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