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经济农业和手工业部分,下图的内容非常详细,有需要的小伙伴自取。
编辑于2020-08-23 11:15:47古代中国经济
经济形式
农业
精耕细作农业 生产模式的形成
形成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农具的使用
耕作技术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出现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以后得到广泛的推广
汉代:直辕犁→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水利兴修和灌溉
水利设施的完善
上古: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明代:理论总结,如《何防一览图卷》,《农政全书》等
灌溉工具的进步
翻车(魏晋) 简车(唐朝)
封建土地所有制 和小农经济的确立
小农经济
形成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私有土地的出现
耕作方式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的变化
特点
男耕女织
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分散性——家庭为单位
封建性——较少商贸交流
落后性
脆弱性——处境艰难,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容易破产
评价
积极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发展
消极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根源
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后期阻碍 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科技:使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 的特点,但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发展为近代科技
家庭伦理:成为“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注重孝道, 重视邻里和睦等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兴亡:兴起于商朝,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时期
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特点:分“公田”和“私田”。“公田”实际上有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瓦解原因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直接原因:春秋以来各国税制改革
均田制
条件: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战乱导致人口流动,政府赋税收入减少
内容
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
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农民要承担对封建国家的租、调负担
作用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土地私有制
确立(时间,原因)
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发展
汉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这两级分化更加激烈
明清:广占田土现象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影响: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原因: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产生和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
汉代:有了较大发展
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进一步发展 普及到全国
趋势
从“地主”私属——到国家“编户齐民” 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从“佃仆”——到“平民” 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地租形式的变化——劳逸→实物→货币
从分成租、定额租——到永佃权的发展 农民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发展
影响
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拓展:赋役制度的沿革
西周:贡赋
春秋后期:按亩纳税
齐国:向第二衰征
鲁国:初税亩
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
鲁国实行“初税亩”
内容: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征税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秦汉:编户制度
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依据资产多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赋税和徭役 ,兵役四项负担。
魏晋隋唐:租调制——租庸调制
特点: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
变革
隋唐:别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以唐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沿用隋制,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受年龄限制
作用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赋役负担
保证了政府赋税收入
中唐:两税法
背景: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
积极影响
简化了税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
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的方向变化,有利于体现公平,缓和矛盾
宋代: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背景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激烈,国家“积贫积弱”
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赋役制度
内容
方田均税制: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数量和土质好坏征税
募役制:政府雇人服役,不服役者交免税钱或助役钱
影响: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演变规律
赋税征收由繁到简,由多元到一元,由赋役分征到合并征收
征税标准逐步由人丁向主要土地为主转变
征税内容由实物为主逐渐向货币为主转变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征收
变化原因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农民的反抗斗争
土地兼并的结果
影响
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
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
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黄宗羲定律)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
北方人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江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南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时期:江南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难移
五代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影响
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沿城市的迅速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手工业
三大生产部门 (见表格)
冶炼业
纺织业
陶瓷业
三大经营形态 (见表格)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三大发展特征
历史悠久,技术领先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