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德育部分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0-08-25 12:23:40德育
德育的概念
含义
广义
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规律)+四有(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健康+施加影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成员
狭义
专指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特点
伦理领域
培养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价值定位
德育不是求真,而是求善,知善,行善。 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回答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个性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品质
德育的主旨
要求学生把握社会实践的人的尺度,体现人道就是力量,而不是体现知识就是力量
功能
对个体
帮助学生育德,促全面发展
对社会
德育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任务
人
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道德情操,道德修养能力,道德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社会方面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高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培养民族精神,让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内容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总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过程(规律)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过程
学生对外界环境影响积极主动的内化吸收
家庭,社会(早期,长期,潜移默化) 学校(四有,主导)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外显实际活动,如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等。 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组织和引导学生
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实践活动的相互促进
道德活动是促外到内的基础。从实际出发,联系生活,激发学生五点
是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四个基本因素
知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信念。是对道德基本理论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情
道德情感。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判断的主观态度
意
道德意志。顽强的意志,调节行为
行
道德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
全面性
四个基本因素都是基本方面,都是学校德育的重点。要兼顾各要素,培养……不可割裂,不可偏废,应促进四方面相辅相成,全面和谐的发展
针对性
各有不同的特点,培养不能一概而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道德认识,可通过阅读讲解,谈话讨论等实现,但用这些方法培养情感和信念,多半难以成效
培养情感与信念,可通过交往关爱,沟通,熏陶等方式
每个学生四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个体间发展情况存在差异,问题不尽相同。要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多开端性
强调整体性不等于每次活动都按照知情意行的程序来进行,相反它具有多开端性,可从知情入手,也可从意或行入手
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自我教育即反思自身道德行为,拥有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合乎道德要求的,什么是违背道德要求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才能够促使学生道德内化,促进道德水平提升
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德育发展由他律到自律,当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依赖性强,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的道德主体,则标志着道德水平的提升
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
自我教育能力代表着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构成因素
自我期待能力
内在动力和内在目的
自我评价能力
认识基础
自我调控能力
重要机制
发展规律
以自我为中心――他律――自律
教育工作者要认识规律,因势利导,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是学生德育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理论基础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论
基本矛盾
社会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活动是外部道德要求积极转化为学生内在品德的过程
德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学
观点
要求
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重视培养学生集体
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也是促进品德发展的过程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
把教师主导作用和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观点
将政治理论与伦理道德与社会实践锻炼结合起来
要求
理论的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思想
才能被需要,才能被感兴趣,被内化
具有普遍性,提高评价生活,更新生活的能力
注重实践,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深化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
锻炼随机应变能力,提高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具有抽象性,普遍性,而生活是具体的,特殊的
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好表率
疏导原则
观点
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发展德育
要求
摆事实,讲道理,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长善救失
观点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要求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因材施教
观点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获得最优发展
要求
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是基础和前提
根据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有的放矢,创造性的教育
个体个性特点
根据年龄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教育
年级段学生,群体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
观点
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们个人的尊重结合起来
要求
爱护,尊重,信任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
严格要求学生,是正确的要求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观点
只将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保证朝德育目标发展
要求
组织教师集体,学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全校共同明确,分工协作,互通情况,定期研究
换课衔接工作要做好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教育影响要相互配合步调一致,他们对学校的教育具有连续性
各级各类学校做好衔接工作,对教育的影响要保持一致性,前后连贯和连续
任何德育内容都是长期连续的影响学生
德育方法
说服
摆事实讲道理,情感上的沟通互动
讲理,谈话,讨论,参观
有目的性,针对性 (说不要逃课)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故事)
注意时机 (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以诚待人,互尊互助
陶冶
环境,潜移默化感染 , 无意识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创设良好环境
结合启发引导
引导学生参与情景创设
办个读书展
自我修养
教师引导下,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不断完善
学习,励志,座右铭,自我批评
培养兴趣与自觉性
指导掌握修养的标准
引导参加社会实践
榜样
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
伟人,教育者,同龄好榜样
选好榜样。榜样要真实可信
激发对榜样的积极情感
教师示范作用
不同年龄段不同榜样
奖惩
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做出评价
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
要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 不是无缘无故的罚你,要适度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大家都觉得对着呢
注重宣传与教育
锻炼
社会实践活动中
练习,组织活动
调动学生主动性
教师适当指导
要严格要求
及时检查并长期坚持
德育途径
直接
思想政治课
间接
思想之外的其他学科课程
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
社会实践与劳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校园生活,校园环境,校风校训
国家认同
概念
意义
问题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