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生基础知识-内科学-血液系统-上3
无数据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贫血的第一节贫血概述,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等内容。
医学生基础系列【内科学】血液系统
MCV(fl) <80 MCH(pg) <27 MCHC(g/L) <320
小细胞性贫血
MCV(fl) 80-100 MCH(pg) 27-34 MCHC(g/L) 320-360
正细胞性贫血
MCV(fl) >100 MCH(pg) >34 MCHC(g/L) 320-360
大细胞性贫血
知识整理来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贫 血
子主
贫血概述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数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贫血往往是继发于多种系统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红细胞 生成不足
血液肿瘤细胞的骨髓浸润破坏骨髓结构,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EPO分泌不足,可引起肾性贫血
肺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由于骨髓对EPO反应不足,也会造成贫血,称为慢性病贫血
MDS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异常,出现病态造血或无效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是由于骨髓受到免疫破坏而出现造血功能衰竭
饮食摄入减少或吸收障碍引起某些造血原料或造血辅助因子的缺乏,造成营养性贫血
红细胞 破坏增多
红细胞的破坏又被称为溶血。
PNH、自身免疫性溶血、G6PD缺乏症均可急性发作血管内溶血
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由于先天性红细胞缺陷导致红细胞易被脾脏、肝脏的内皮细胞吞噬而发生血管外溶血
其他红细胞的破坏因素有药物、蛇毒、化学药物及机械挤压、高温等物理因素
失血
急性大量失血情况下,可以造成失血性贫血
月经过多、反复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等慢性失血可造成长期铁丢失,最终造成缺铁性贫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MCH-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表现
大细胞性 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正细胞性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性嗜血后贫血和慢性疾病伴发的贫血、大多数的血液肿瘤
小细胞性 贫血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产减少
干、祖细胞 克隆性异常
恶性克隆,如红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造血干细胞 增生障碍
造血系统肿瘤,如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造血微环境 调节因子异常
骨髓转移瘤、化疗骨髓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炎、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病贫血
造血原料不足 利用障碍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 内在性 异常
膜结构 的缺陷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 酶缺陷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血红蛋 白异常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 外异常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新生儿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药物性)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及脾功能亢进等)
急性
外伤、手术、分娩致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等
慢性
月经过多、痔出血、钩虫病等,常合并缺铁性贫血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携氧能力的减低,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的缺氧。不同的患者由于贫血发生的速度不同,以及患者对缺氧的代偿和适应能力不同,其贫血症状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