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10):认识论之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根据《核心考案》和徐涛老师的课,自制2021考研政治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9-01 16:02:39马原 10 认识论—结果和检验标准
考点34 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观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真理就算没有人承认,它也是真理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有用即真理(×) 真理一定是有用的(√)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正确反映即谬误
真理的特性
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从内容上看,真理反映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从检验标准上看,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实践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即:真理只有一个 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我对他的认知是对的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力是对的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类有能力去认识真理
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
我对他的认知现在是对的,未来可能不是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1、二者相互依存:没有绝对就没与相对,没有相对就没有绝对
2、二者相互包含
①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③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现在认为是对的真理(绝对),是以前真理(相对)不断地推翻一些留下一些得到的
其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所以,没有终极绝对真理,只能无限接近终极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解释
人的思维能力至上性→人有能力去认知外部世界→获得的真理具有绝对性
人的思维能力非至上性→目前还没有上述能力,但终将会有→获得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方法论:批判两种错误观点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35 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
1、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2、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谬误 相对性指未来可能错,谬误是现在就是错的
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变真理(√)
考点36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确定性/绝对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2、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3、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不确定性
1、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3、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考点37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概念
价值: 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例:南方人喜欢吃米饭,觉得米的价值高,但北方人不觉得
2、客观性
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3、多维性
纬度不同,价值不同
个人维度、群体维度
4、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 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补充
认识
知识性认识:以客体本身为对象
例:一个苹果,问你这是什么
评价性认识:以主客体关系为对象
例:一个苹果问你喜不喜欢,想不想要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衡量实践
真理尺度
价值尺度
实践既要符合真理又要创造价值
一个实践符合真理,不符合价值→这件事你做了,但没有意义
一个实践符合价值,不符合实践→这件事很有意义,但办不到
辩证统一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考点38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考点39 从必然走向自由
概念
必然
该怎么样
体现客观规律
自然
想怎么样
体现自主能动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认识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1、自由以必然为限度
2、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