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论章节导图笔记如下,主页还有其他章节内容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内容。
课程论章节,主页有其他章节内容供大家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含义
Mean: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来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因参与某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而发生的,与培养目标有直接关系的变化
关系角度:
教育宗旨
互相支撑与制约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中心)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取向
价值取向
卢梭的经验课程
儿童、自然、知识、社会四因素的整合
杜威基于经验主义哲学
课程是儿童、知识和社会三因素的整合
拉尔夫·泰勒课程开发
学生、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影响较大主要三种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学科结构)
在现实中,中小学课程取向的是知识、社会,而不是儿童,这就意味着学习这些课程的孩子要付出告别自己应该过的那种生活的代价,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意味着:淘汰率高,竞争激烈,仅适合天分很好的学生。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以学生的情感认识)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围绕社会问题)
形式取向
1.普遍性目标(模糊)
舒伯特的四种类型课程目标形式取向观点
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2.行为性目标(清晰)
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要素、分解、人是行为主体)
泰勒是“行为目标之父”
3.生成性目标(不可预期)
有了生成性和表现性目标对普遍性行为性课程目标的补充,学生才有了个性化发展的自由
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萌芽:杜威“教育即生长”
极端:罗杰斯 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在行为上是没有帮助的,必须他自己发现加以同化
4.表现性目标(不宜预期)
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结束时有意或者无意得到的结果
艾斯纳主张设计和评价课程(行为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依据
学习者需要
社会生活的需要
学科的发展
基本环节
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分析课程目标基本来源
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课程内容
含义
选择取向
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经验
选择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凸显时代性
3.尊重学生经验
4.渗透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组织要素
主题、原理、技能、价值观
组织原则
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1.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2.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3.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我国小学课程内容特征
德育功能
基础性
稳中求发展
系统性
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