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系统比较庞大,做成思维导图方面梳理框架。
编辑于2020-09-14 07:57:5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广播电视定义: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向广大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的传播过程
广播类别划分
按照传播信号区分,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广播。即传送音频又传送视频,信号的称为电视。
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叫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的,则叫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
通过人造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叫做卫星广播电视。通过因特网传送的叫网上广播
按照覆盖面:地方广播,全球广播和国际广播
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一、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一次革命
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次革命
印刷术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无线电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计算机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五次革命
信息时代我们正处于传媒新技术崛起的时期,新技术不断涌现,并与原有媒体进行融合。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信息处理的数字化
传送方式高速化
覆盖范围全球化
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三网合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二、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已经建立起不同于其他传播手段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在综合其他传播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新闻与信息、娱乐、商业、社会公共服务等混合形式。
创播手段方面
广播电视已经是当代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电视也在世界上迅速普及,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
使用方面
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是广播电视建设方针
三、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同样都是通过电子设备传输信号来完成信息传递,电报和电话提供的是点对点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广播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点对面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的可能性,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
广播电视对受众接触信息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受众的接收习惯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方式
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一、声音的特性
声音广播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是听觉的传播媒介。广播的听觉元素是指受众可以通过广播的声音获取信息。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媒介。
广播电视对声音的研究需要认识声音的如下特征:
声音的物理性
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立体声广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道的放音系统,使声音更具有空间分布感,更加接近现实环境中的声音效果,具有更高的还原性和保真性
声音的心理性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三、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费森登与美国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美国KDKA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一、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出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的发送端把景物各个细微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接收端再重现整幅原始图像
视觉残留效应对电视发明的启迪
目前电视技术不断发展,高清电视(HDTV)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二、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化学元素硒,1873年,英国科学家约翰瑟夫证实了硒元素的光电效应,在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物体的影像可以用电子信号予以传播。从而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4年,尼普柯夫发明了机械性的无线电图扫描盘,尼普柯夫圆盘
1906年,里埃本设计出放大的三极电子管,这对无线电信号放大技术和电视的发展至关重要
1907年,罗津格得到设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1911年他研制成功,利用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用它显示简单的电视图像
1925年,沃尔金获得光电摄像专利权,它可以取代由许多光电管组成的摄像屏和笨重的机械转盘
贝尔德利被称为电视之父,他用尼普柯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在一次实验中成分扫描出木偶的图像,这被看作是电视的诞生标志,
三、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1936年英国BBC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
1941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的商业电视台,全国广播公司(NBC)的WNBT电视台才获准开播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志
一、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
在发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时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分别称为广播波段和电视频道
由于广播载波和音频信号的不同变化关系,分为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
调幅广播:应用最广的就是常见中波广播,调幅是用声音的高低变化为幅度的变化的电信号,对设备要求较为简单,但手受气因素影响较大,适合省际电台的广播。调幅广播也可用于长波、短波广播,但现在长波电台已经很少见,在中、短波可以容纳较多电台。
调频广播:使载波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叫调频。载波经过调频后成为调制波,已调波频率变化的大小由调制信号的大小决定,变化的周期由调制信号的频率决定,已调波的振幅保持不变。调制波的抗干扰性极好,用调制波传送信号可避免幅度干扰的影响而提高通信质量,广泛应用在通信、调频立体声广播和电视中
我们习惯用FM来指一般的调频广播
二、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彩色电视制式:彩色电视图像扫描、传输与接收的技术制式,具体是根据发送、接收端对红绿蓝三原色信号的不同编码,解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彩色电视标准。
彩色电视总共有三种
NTSC
N制
美国研制
点描法彩色电视标准
其色度信号调整特点为平衡正交调幅制,虽然解决了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的兼容性而且解码路线简单,设备成本较低,但是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
我国台湾
PAL
德国在NTSC制基础上研发而来
相位失真较小,图像彩色误差小,与黑白电视兼容性好,但是编码,解码路径复杂,价格较高
我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使用
SECAM
法国
按顺序传送色彩与存储,同时顺序制
抗干扰性好,色彩效果好,但兼容性差。
第二章 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
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广播的起步
1922年,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与其它外资联合创办
1926年哈尔滨建成第一座广播电台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1927年,国民党全面登上权力的舞台,旧中国进去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8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1932年,国民党建成一个新的广播中心,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世界第三的无线广播电台
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商业性电台:以播放娱乐节目与广告为主,通常规模较小
教育性电台:多由民间学管或教育机构兴办,受众范围窄,节目内容也较为单一
宗教性电台:这类电台与海外宗教势力及官方维持着密切联系,这类电台的经营资本较为充裕,但由于节目内容集中于相应的宗教教育的散播,其听众范围较为有限
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
抗日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不断内迁,于1938年在重庆全面复播。抗战期间,国内播音的广播电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国统区内,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主办的广播电台
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
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
1940年创立于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12.30播出是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中共第一座广播电台)
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电台
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
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
外国人办的
国民党广播事业的没落与崩塌
抗日战争胜利,全国的广播事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播事业迅速恢复,随着国统区经济濒临崩盘,内战节节败退,国民党电台逐渐失去听众的支持。1949年大部分国民党党营电台的设备资料随政府迁往台湾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总概论)
起步时期(1949之前)
主要是在边区、解放区内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从无到有,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0年中共在陕北根据地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30播出是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年)
完成对旧中国已有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实现全国广播系统的规划与建立,当时强调广播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艺娱乐的功能,也强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此时人民广播事业取得初步发展
新闻总署确定了广播的方向为,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
挫折停滞时期(1966~1976)
文革期间,整个社会秩序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广播事业也基本处于挫折、停滞状态,广播事业除了在少数技术层面上的进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发展,甚至还有所倒退
复苏(1977~198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路线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广播电视事业才真正复苏,从中央电台到地方电台,广播重新获得了发展机遇,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广播节目开始出现在电台
发展、繁荣时期1980至今
从1977-1980广播的复苏过度到1980以后全面繁荣阶段,此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而是一个相对渐进的过程,通过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与飞跃,在这一时期广播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广播节目,总量增加;题材、体裁、内容丰富,听众参与成为常态;技术力量、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1949以前)
1940年中共在陕北根据地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30播出是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1949-1965)
建国初期,中央对人民广播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和改造
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增加了发射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网初具规模
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全国农村的有线收音站建设初步覆盖完成
完成对民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陆广播电台全部收归国家经营
改革开放前的广播事业(1966–1979)
文革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1979~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告诉高速时期,节目管理和运营机制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1980年,我国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提,自己走路方针
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成立,被视为我国广播改革的第一次浪潮
以其,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办台方针以及继承我国广播传统,借鉴海外精华,适应珠江三角州听众
1990年,南京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引进电话热线,引起广播界和新闻界的重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随之开播,在当时首创了一个直辖市,两家平级的广播电台并行运作,相互竞争的新局面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
广播电台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遍及全国,顺应了广播的窄播化
广播的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元,广播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趋向类型化专业化
广播的听众意识,服务意识被唤醒,服务听众理念得以树立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电视的初创期(1958-1965)1958-1960大跃进
北京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庆祝劳动节我国大陆建立了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1959年,国庆10周年,北京电视台通过电缆传送,现场转播了天安门的文艺晚会实况,这是我国第一次现场电视转播规模较大的文艺演出
1965年,北京电视台元旦文艺晚会中,播出利用黑白录像机录制了两场戏曲表演,这是我国电视台第一次使用录像技术制作播出电视节目
1958年10.1上海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这是我国第二座电视台
1958年12.20哈尔滨电视台开始试播,随后到1960年低,全国共有电视台试播台和转播台29座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58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
初期电视节目都是现场直播
中国电视的停滞期(1966~1976)
在技术层面上,电视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录像设备的小范围使用,1966年北京台首次使用
初步建成全国电视微波传输覆盖网,1971年起开始通过微波线路传输电视节目,到1985年全国建立完成
电视实现到彩色电视的过度
中国电视的恢复期(1977-1978)
1978年,北京电台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成为每天晚上的主新闻节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指标与风向标
1978年5.1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定为我国国家电视台CCTV,省级台已经全部建成,港澳除外全国电视网初具规模
1978年,央视首次通过国际通讯卫星转播阿根廷的第十一届世界杯实况
1978年,央视电视台开始启用ENG电子新闻采集设备
中国电视的发展期(1979至今)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确立与深化,我国广播电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电视传播规模迅速扩大
1983年,全国11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口号:立志改革,在改革中调整、提高、整顿、发展。制定了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它调动了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但也有问题主要集中在县级电视台
2011,四级办广播电视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电视台数量、节目套数及播出时间都大幅度增加
ENG技术普及、制播技术改善、有线电视发展、卫星转播应用范围扩大
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节目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新闻纪实类节目丰富
综艺节目:艺术高、内容精品化
电视剧数量成增长、种类丰富
壮大了制作队伍: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
海外电视剧引进丰富,但是同质化、精品不多问题也严重
体育类节目发展
引进海外模版
出现新兴节目形式
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成为常态
广电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第三章 我国港澳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
香港地区声音广播的发展与现状
香港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澳门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台湾地区声音广播的发展与现状
台湾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第四章 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三种理论模式
一、广播电视取决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
首先,广播电视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
广播电视的发明与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信息远距离传输的能源;二,电子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渠道;三,传递音频与视频的信息码解码方式
其次,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依赖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对广播电视业的投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发展环境与内容资源
再次,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也直接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程度
四,广播电视的发展依赖于巨额的广告营销收入
五,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影响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
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国有/国营型广播电视机构
国有国营型的广播电视机构属于全体国民所有,但通常是由政府直接管理。
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这种模式
其特点是:所有广播电台或电视台都是为国家所有
经营
通常是直接由政府出资兴办,负起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的责任
经费
其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但也依靠小部分广告收益
公共机构经营型广播电视机构
强调公共服务,承担传播新闻、提供文化娱乐节目的责任
公共广播电视比商业广播电视更具官方色彩
以英国为代表
经营
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机构,通常是由国家委托或特许公共机构经营,以保证社会公共利益。
经费
经费主要来自,收音机、电视机用户的执照费,少量的国家财政拨款,少量广告收入,一些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主频道节目不得播放商业广告。有一些允许少量的商业广告或者赞助商企业形象广告,但明确规定赞助不得影响节目内容如BBC
其运作费用主要来自收取广电的视听费用或通过政府捐助或民间善款等来维持
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
以美国为代表
经营
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是由财团或个人经营
经费
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及其他经营性收入,政府只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管理方式
事前限制
事后惩罚
强制近用
政府通过法令强制媒介传播某些特定内容节目如政令、公益节目
第二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美国模式(商营)
商业为主的美国模式
经营
由于国家公共事务的需要,设立了少数国有、公有型广播电视机构
个人或财团
特点
以赢利为目的
以收视率为目标
以迎合受众为基本原则
垄断竞争是基本模式
经费
以赢利为目的,主要财政收入为广告节目销售和其他经营性收入,政府只通过法律管理
FCC对商业广播电视网的管理与控制原则
反垄断原则:对于财团拥有广电台总量以及执照的审核联播网和辛加迪的关系,节目和广告内容等的限制性条款
公正法治原则:形式上保持新闻时政节目的公平性,要确保节目的公正准则(不同的意见观点都能在广电上发表)
FCC:联邦通讯委员会
从美国的情形看,商业广播电视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基于一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联播网在全国范围内的节目分配和发行
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公司和辛迪加(节目购销中介公司)提供大量节目
商业广告的经济支撑
地方附属台和独立台对受众的大面积覆盖
美国广电管理体制中出现去制度化
政府放宽对广电产业结构和节目内容方面为确保公共利益而曾经作出的种种限制
去制度化:反媒介集中与垄断的措施逐步放宽
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是现代产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现代传媒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有助于提供不同媒体的整合程度,提升媒介集团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
有利于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配置合理化,降低成本
信息制作传播一体化有助于减少传播流程
媒介集中的负面影响
巨型媒介集团控制了大部分的受众市场,信息传播途径的一致化,受众的知晓权得到侵犯
随着大量原本与传媒毫无关系的大财团、大公司进入传媒界,可能会对新闻事业产生一定威胁,财团更关心利润,忽略新闻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由于受到财团的控制,新闻将面临越来越多不能触犯的利益。另一方面,为了商业利益,媒介无休止的满足受众需求,娱乐化严重。
商业模式为主其他形式补充
国有广电机构:美国之声
公共广电机构:美国芝麻酱儿童节目
充当公共服务,传达政令,平衡商业广播电台媚俗现象功能
第三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西欧/日本模式(公共)
公营、商营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原先较为单一的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政策的变革主要表现
自由化
国家干预,引入私有、商营者,打破公有广播电视的一统天下,形成竞争格局
商业化
广告和其他商业性收入的比重增加
去规制化
国家政策放宽,去除为保证公共利益作出的限制
公营、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平衡:以英国为例
1922年BBC开始广播服务早期属于商业性质的公司,以出售收音机和收听许可费来支持节目
1926年BBC由商营改制为公营机构
1936年BBC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进入了公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时代
1954年成立独立电视剧ITA,管理独立商业广播电视,1971年,ITA改名为独立广播电视局IBA审批商业性和地方性的独立广播电台,从此英国不仅有商业电视也有商业广播,公商并营确立
公益与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
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节目的差别
公共与商业的节目构成策略不同
公共内部也有不同宗旨但是公共广播电视内部共同目标是,共通的教育性和非商业性
差别是,公共广播电视并不需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节目编排来追求更多的观众,公共广播有为特殊受众服务的义务,但是不意味着不需要吸引观众
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编排原则通常有以下四个原则
根据公共电视定位来规划节目性质与类型
根据观众收视研究结果,对照节目在目标观众中的收视偏好情形,并根据此来修正节目本事或调整编排方式
采取其他商业广播电视机构的节目反向编排策略,以减少同质节目相互竞争
规划年度招牌节目(年度大戏)以及策划受众喜爱的重点节目
公营与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的意义
从广播电视实践来看,工益性广播电视与商业性广播电视节目相互补充,通常即能满足受众多元化节目的需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在过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下容易产生的节目低俗化倾向
第四章 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国模式(国有)
国有属性不变,引入商业运营机制
与纯粹国有/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相比具有新特点
广播电视业广告、节目出售等商业经营收入在广播电视业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节目的制作部分以市场导向为执行,但仍主要承担着执政党和国家喉舌的功能。广播电视机构竞争激烈,但优胜略汰或优胜略并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情况来看,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以广告为主的商业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撑
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三位一体管理职能
宣传、技术、行政后勤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基本符合我国广播电视工作的客观规律
宣传工作、事业建设、行政管理三位一体广播电视体制。广电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机关,只能由国家批准建立
离开了广播电视的事业建设,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将难以实现,反之偏离了宣传中心的广播电视事业,会偏离广播电视事业的根本方向
广电宣传与事业建设相互联系
对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认识
概念:广播电视事业的经营管理是以经济利益为考虑要素,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频段资源、传播效应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进行合理配置、管理运作的所有经营管理和统称,这是广义上的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概念。从狭义上,广播电视经营管理是专指出售广播电视广告时段的有关经济活动和管理运作
广播电视的属性和功能是双重的
由广播电视的阶级属性所决定,它总是有一定的政府、政党、集团所控制,并依照其意志来进行管理运作,这表现在我们一贯强调的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
广播电视相对于社会经济活动范畴,具有明显的产业性,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广播电视,是深化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必然
广播电视产业性
广播电视的基本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这一层面而言,属于服务性行业
广播电视属于服务行业中起社会信息中介作用的信息行业
广播电视属信息服务行业,则广播电视经营运作等必然受到供求平衡,市场竞争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制约。由此,要实现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
必须实现电视资源的有偿使用、依法管理
要有法律体系控制广播电视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航道
实现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的前提是坚持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现状
只考虑到传媒的喉舌功能对传媒的经济功能认识不足,主要表现是
各地各级媒体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条块分割,媒体资源分散,缺乏优化配置,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政企不分,经营意识不强,缺乏妥善平衡宣传工作和经济利益的有效平衡
市场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宏观调控方式单一,法制建设滞后
缺乏传媒业高级管理人才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新闻节目,强化喉舌功能,树立舆论导向
改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遵循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广播电视不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流行和普及的休闲娱乐活动,也通过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娱乐,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重塑了当今世界的社会运行方式
广播电视的特点
受众的广泛性
传播速度迅速即时
视听语言传播符号,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
接收方式的随意性与伴随性
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强烈的现在进行时的视听感受
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广播新闻传播
优势
群众性强
普及率高
抗灾害能力强
突破时空限制
劣势
广播线性顺序播出形式,接收选择性差
稍纵即逝,大量信息浪费
电视新闻传播
优势
受众参与性强,直观形象
信息损耗小
劣势
选择性差
稍纵即逝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传递信息,了接环境的功能
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
传达政令的政治功能
娱乐功能
经济功能
公共服务功能
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研究
涵化理论
电视对个人长期的涵化效果
暴力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电视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
电视的负功能:真相还是偏见
英国学者编写的《电视的真相》内容涉及电视发展简史,可以帮助我们对电视的社会功能有更明确的认识
所谓的电视研究,一方面呈现出零散的琐碎的缺乏理论色彩以及后来一大批适用于电视学术理论的观点
电视对受众认知的构建
首先,电视用所谓我们的需要但实际上在关键时候把我们排除在外
电视还通过对一些特定事物的报道,在观众心中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电话可以通过叙事方式掩盖社会矛盾
偏见的源头:阴谋还是不自觉
偏见形成的原因
电视节目制作中(包括纪录片),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过程中,都必然带有主观偏见
新闻价值本身具有无意识的偏见
电视节目为争取观众,内容上必须符合大众文化,这样产生了文化、个体、群体的多样性减弱
偏见形成的后果
电视偏见形成的后果,不一定是偏见内容本身,而且偏见形成的方法逐渐影响观众的思维方式,并因此形成新的偏见,不断恶性循环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需要符号与非需要符号
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语言符号: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
文字和声音语言以外的仪态、表情、视听符号等
根据广播电视通过视听传播的技术特点广播电视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视觉性和听觉得性两大类
广播是听觉媒介,因此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通过听觉接收
电视是视听媒介,因此语言与非语言符号是视听的
声音和画面的特点
声音的特点
声音的音调、音响、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声音有心理性
电话画面的特性
画面的连续性、画面的再现性、画面的选择性、画面的多义性
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
语言
声音和文字语言
画面
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色彩等造型元素和建立方式
音乐音响
台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文字形台标
直接以文字标明电视台(频道)名称
字母组合式台标
电视台(频道)拉丁字母缩写美术设计后的图案台标
图案式台标
能够表达电视台特征或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设计的台标
汉字台标
以汉字书法设计的台标
声音语言:从广播到电视
广播语言:规范口语
广播语言是口头语言的一种,广播语言被称为规范化的口语
广播规范口语要注意
避免在广播口语中出现绕口的句子
尽量使用明白易懂的短句,难懂的长句也要避免
一些机构名的简称要避免最好使用全称
电视声音语言种类与特点
分类
旁白
电视画面的解说词
对白
电视画面中人物发出的声音语言,大多电视节目声音是同期录制
特点
电视片的解说词语言符合规范口语的特点,而且写作要考虑到与画面、音乐、音响的关系
广播电视新闻的声音语言形态
新闻播音语言
播音工作的从业者在播讲稿件时使用的语音
功能定位:是对记者、编辑者等提供的文字稿的口头再现,播音员语言表达准确无误
内容:新闻导语和串连词
特点:播音员是在转述新闻稿的内容 是一种单向传播,规范口语表达形式
表达形式:播报式、宣读式、讲述式
新闻报道语言
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从业人员使用的语言
主持人、记者以第一人称进行报道
新闻实况语言
是指现实事件及采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事实,是日常生活口语的直接呈现,比其他新闻需要更具真实性
直接现场有
第一现场: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可能是第一二三现场,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传播现场,通常是新闻报道的演播室
新闻实况语言通常有两种情形
人们相互交流的语言
被采访者与记者交谈的语言事实和被采访者直接对受众述说的语言
特点
语言与信息的发出者相一致
实况语境
信息呈现形式是情境语言
广播电视中的音响与音乐
广播电视中的音响
广电声音语言与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
分类:
实况音响
同期声或现场声,作用:再现现场,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从而增加感染力
音响效果
后期配音的音响效果,作用:创作虚拟音响,渲染气氛,强化对于人的心理作用
按音响的表达内容和功能分
主体音响
揭示新闻报道主题
环境背景音响
表达时间、地点、环境的新闻要素
过度音响
新闻报道的场景转换也称通过声音转场
广播电视中的音乐
直接用音乐构成一档节目
分类
音乐节目
标识音乐
间奏乐:节目或栏目,小板块之间的间隔音乐
节目补白:使用音乐填补空白时间的音乐
节目配乐:节目声音语言的背景音乐
实况音乐作为编辑手段创造蒙太奇效果
电视画面与镜头语言
影像画面的美学特质
即有表达空间又有表达时间的作用
景别、角度、方向不断流动和改变,取景构图结构的改变,使受众获得丰富的观看效果
画面需要组合才能表达完整意思
影像画面具有很强的逼真性
影像画面有一定的时间长度,线性传播,受时间限制,每个画面转瞬即逝
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电视画幅的规定性或者固定性
对于反应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运动性质
逐格逐帧的画面连续扫描,通过人眼视觉暂停造成的似动现象让观众感受运动
连续拍摄的影像来再现被摄体的运动过程
通过摄影机的运动来表现被摄体静止与运动的状态
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
景别、拍摄角度、运动
电视声音和画面的组合2009
声音元素在影视传播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增加画面现场感
声音叙述自由性,打破画面时空局限
烘托环境描写人物心理
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
补充画面不能传播内容,增加画面的表现性
声音画面的组合形式
声画合一
声音和画面表达是具体内容完全一致
声画对位
镜头画面与声音,表达不同的内容,再有机组合
第七章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
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机构播出的内容
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别
按节目内容
新闻类
文艺娱乐类
教育服务类
按播出方式
新闻类:直播
教育服务类:录播
文艺娱乐类:直播
按传播和覆盖市场
教育服务类:区域或国际市场节目
文艺娱乐类:全国市场节目
新闻类:本地节目
按受众定位
新闻:一般综合性节目
文艺:一般综合性节目
教育服务:特定对象性节目
按节目形式
新闻:主持人节目
文艺:非主持人节目
教育服务:受众参与性节目、非参与性节目
按节目来源
新闻:自办、购买
文艺:联播
教育:交换、转播
广播电视节目的三大支柱
新闻类节目
消息类新闻节目
新闻专题节目
新闻评论节目
电视新闻类记录片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杂志
广播电视新闻类谈话节目
文艺娱乐节目
广播文艺
音乐节目、评书、小说连续广播、诗歌散文
电视文艺
小电影:早期中国在电视上大量播放电影,因此被老百姓称为小电影
电视游戏节目
电视真人秀:主要由普通人参加(有些节目也有名人)根据电视制作机构给定的规则,完成竞技活动,并拍摄下来的节目
DJ主导的广播流行音乐节目和听众点播
娱乐类谈话节目
教育服务类节目
教学节目
社会教育节目
对象性节目
服务类节目
电视记录片
栏目、板块和频道专业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广播电视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和时长、内容、形式风格统一,定期播出的节目单元
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及特点
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又称杂志型节目,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打时段节目。兴起的原因是节目丰富扩大了受众的知识面
特点:编排集中,时长固定。各子栏目相互关联。内容具有多元性。
广播电视板块式节目的内容模式
内容集约模式
对象集约模式
混合模式
频率/频道专业化:市场化背景下的新发展
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
为满足特定的市场和受众的需要,每一个频率和频道都依托高品质的品牌栏目来支撑
广播电视市场的全球化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化策略
类型化的基本概念
根据不同社会价值,文化品味,生活态度的人群来制作相应的节目
广播电视类型化构成策略
连续、稳定的受众流
广电机构编排一系列节目,节目与节目之间有机关联与过渡,保持始终吸引受众从形成受众流
板块式集中编排法
又成捆绑策略,将相近过相似的节目编排在相邻的时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目板块,播出时间通常持续两个以上小时。吸引相同兴趣的受众持续观看
吊床式编排法
将收视率较低或视听率不宜预测的节目,安排在两个较受欢迎的强势节目之间
节目导入法
强化一个时段的首尾节目对中间节目的影响力,其中在整个晚会黄金时间第一个节目被称为开场节目,开场节目奠定了整个晚会的基调
帐篷式节目策略
用一个热门节目来拉抬前后节目的收视听率
无缝过渡策略
防止两档节目之间留下缺口,节目与节目无缝过渡,节目开头、结尾、中间的无缝过渡
第八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
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和基本类别
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概念:通过电子技术传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广播电视新闻的种类和特点
按新闻发生地
本地新闻
全国新闻
国际新闻
按新闻题材
时政新闻
财经新闻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科技新闻
文化教育新闻
体育新闻
按新闻体裁
消息
深度报道
新闻转特
新闻评论
人物专访
特写
通讯
按新闻采编方式
口播新闻
电视图像新闻
现场报道/录音报道
现场直播
按新闻的播出方式
直播新闻
录播新闻
栏目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发展历程
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1958–1978)
广播新闻节目初步开始了新闻栏目的尝试,但仍处于非规范化阶段,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基本处于纪录片的阶段
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1978~1987)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1978年5.1,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并把新闻联播栏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的形象标志
地方电视台在转播新闻联播的同时,也创办了特色新闻栏目
1980年7月,央视创办了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
这时期,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逐渐走向成熟,开始进入广播电视新闻杂志型的发展兴盛期,广播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出现,打破了单一风格,使之更加灵活。
《新闻透视》等栏目的出现表明杂志型新闻编排方式已经进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空间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特点
社会化趋势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地位专门化确立
由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了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
改掉了过去注重新闻报道内容,忽略栏目自身视听形象设计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原因
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表现
制作管理的专业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栏目化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传播优势
媒介地位看
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
电视功能上说
有效的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
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需要
有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
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新发展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的变化趋势
越来越要求权威性,信息量和可看性的高度统一
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与社区传播的两级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和风格,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现场直播: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进步推及新闻理念2016
现场直播是在数字平台上进行的直播
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被普遍采用,越来越多屏幕右上角出现LIVE字样
2006年神州六号直播首次采用不延时直播,发射现场即时直播
央视的国际观察栏目,是国内第一个采用直播形式的国际新闻评论报道节目
地方电视媒体也把新闻直播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
大型电视直播中,电视机构也有合作
缺点和不足
有时直播的形式大于内容
大量的现场报道还采用电话连线,除非重大事件由于事先安排才会有来自现场的图像直播报道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及其意义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理念和价值取向2007
民生内容:平民百姓生活状态
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并不仅是一个专业性概念,更多的是媒体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不仅包括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有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崛起的原因和意义
社会环境决定了民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新闻媒介传播价值观的转变也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动力之一
社会建设要求媒介成为民众利益的代言人
民生新闻人地方广播电视新闻应对新闻竞争的必然选择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频率/频道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和意义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2008
子主题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频道的兴起,是新闻业和社会公共生活发展结合的结果
全新闻频率的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
时间迁移
利用滚动新闻和重播让错过收听收看新闻栏目的听众和观众,能在不同时间段补看
极地方化新闻
利用24小时,播出时间挖掘,主流报纸,电视新闻节目关注重点外的新闻(播放边缘信息新闻)
个案:CCTV新闻/频道的现状和问题
新闻立台
电视新闻类节目要在电视台所有节的构成中最为主要
含义:电视台的喉舌功能 节目的构成和节目的重心
第十章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类别和特征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
新闻、时政、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类谈话节目
社会名流文体明星访谈节目
情感 人际关系 心理类谈话节目
其他专门话题类谈话节目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特征
离不开受众的深度参与
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
节目主持人具有多重角色身份,即是提问者,也是谈话的倾听者和参与者,还是解决谈话问题的专家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沿革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功能2017
产生了新的媒介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分享方式
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参与表达意见的平台
为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发泄所
为解决个人心理,情感问题提供了一个渠道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
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沿革与发展
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的特点
利用并发挥广电的视听技术传播手段展现各类文艺样式表演,让广大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表演
使用多种传播符号,营造出视听性强的整体效果,和娱乐性
广电文艺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要依赖,一表演的艺术水准和演员的知名度,二广电的技术手段
广播音乐节目和音乐广播
广播电视游戏节目
游戏节目为什么会走红
广电游戏节目是真实竞技,结局不可预知
打破了只有明星才能出现在电视的格局,增加了群众性
体现了所谓的社会公平
真人秀
真人秀
普通人参与(有些节目也有明星参与),没有事先策划的竞技活动,并拍摄记录播出的节目形式
种类
室内真人秀
野外真人秀
表演选秀真人秀
竞技真人秀
身份互换真人秀
婚恋真人秀
广播剧和电视剧
广播剧
无线电剧或者空中戏剧,以广播为媒介,作用戏剧技巧,将思想、文学与动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的图景
广播剧的特点
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样式
生产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反映现实生活
广播的覆盖面广,接收方便,不受舞台,时空限制
受众的要求低,普及率高
情境喜剧
大多是三十分钟,遵循一套制作模式
采用舞台表演方式,多机位拍摄
剧情上,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体育节目
广播电视体育节目的种类和特点
广播电视体育节目的主要类别
体育新闻
体育专题类节目
体育赛事转播
其他体育运动相关节目
体育竞技类娱乐节目
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以广电为传播媒介,以体育运动及相关的事件如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为内容的节目
广播电视体育节目的特点和影响
尤其是竞技体育,即有竞赛和对抗性又有观赏性具有审美享受
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能激起受众的好奇心
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为节目提供了大量内容
人们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对体育的参与与关注
广播电视体育节目的历史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体育节目的新特点
体育栏目数量和体育节目播出时间都大大增加
专业化的广电体育频道开始出现
大型体育赛事实况转播大大增加
广电体育节目涉及的体育门类大大增加
体育节目主持人由解说型向评论型转变
广播电视产业和体育产业的互利共赢
第十三章 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广电核心法案《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第十四章 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下
广播电视节目的管理与规范
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发挥到最大,以达到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对广电台的设计,广电传输覆盖网的建立与管理,节目的制作与播放的规定,加强我国广电事业法制化管理的法制保障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广播电视工作原则与职业素养
广播电视从业者必须强化的意识
导向意识
精品意识
责任意识
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
党性、思想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
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服务受众原则
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受众与受众研究
广播电视受众:特征与变化
受众: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接受者
受众特征
规模大
分散性
异质性
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的多样性
受众研究的视听率测量
电视节目欣赏指数
第十六章 卫星广播电视:集体接收与直播到户
卫星技术应用于电视广播传播
我国卫星电视广播的应用与发展
卫星电视广播的跨境传播与管理
第十七章 广播电视地面覆盖:有线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的特点与发展概述
有线电视:电缆电视,通过电缆或光缆传播电视信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道资源与管理
视听率:一段时间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广播听众)总人数的百分比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与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
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结合的特征
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逐渐曾多
网络经济初具规模
媒介融合趋势加快
传统监管方式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