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的基本功能(三四节)
详细介绍了生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同样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有关生物电活动的知识。
编辑于2020-09-16 19:31:20细胞的基本功能(三四节)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当细胞外液为 0 电位时:
骨骼肌细胞内:约-90 mV
神经纤维内:-70~-90 mV
平滑肌细胞内:-50~-60 mV
红细胞内:-10 mV
静息电位大小表示:细胞内负值大小
几个与静息电位关联的名词
极化(polarization):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或细胞内负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或细胞内负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reverse polarization):外负内正的状态
超射(overshot):膜电位超过零电位的部分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膜学说(1902年,Bernstein):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同:膜内高K+,膜外高Na+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安静时K+通透性远大于Na+(50~100倍)
假设安静时细胞膜仅对K+离子有通透性:
K+浓度差,促进K+向外扩散
K+向外扩散形成的电场力,阻止K+进一步向外扩散
当电化学驱动力等于零时, K+净移动为零
静息电位应该等于K+的平衡电位
离子的平衡电位(EX)可用Nernst公式计算:
1.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证实:
测量的静息电位与计算的K+平衡电位接近
枪乌贼巨轴突实验(1939,Hodgkin和Huxley)测得RP数值-60mV(计算的EK为-75mV)
改变膜两侧K+浓度差,静息电位随之改变
问题:为什么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不是等于而是接近于(略小于)EK?
2.少量的Na+内流也参与了静息电位形成
——部分抵消了K+外流形成的膜内负电位
随Na+通透性增加,RP减小 :如骨骼肌细胞-90mV;视杆细胞-30mV)

3.Na+泵的生电作用——增大细胞内的负值
直接作用:生电性活动引起膜超极化,参与RP形成,但贡献不大(<5%)
间接作用:维持膜两侧离子浓度差
(三)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细胞外K+浓度:
细胞外K+增高,静息电位降低(如高血钾)
膜对K+和Na+的通透性:
K+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增大
Na+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减小
钠-钾泵的活动:
钠-钾泵活动增强,细胞膜发生超极化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膜电位发生的迅速、可逆、可以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变化过程:
锋电位(spike potential)
后电位(after potential)
2. 动作电位的特征
产生“全或无” (all or none)
传导不衰减
连续刺激不融合-脉冲式发放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本质 — 带电离子跨膜移动
带电离子跨膜移动产生离子电流
阳离子内流(如Na+、Ca2+内流)称内向电流,引起去极化
阳离子外流或阴离子内流(如K+外流、Cl-内流)称为外向电流,引起复极化或超极化
带电离子跨膜扩散需具备两个条件
离子受到的电化学驱动力
1)浓度差:[Na+]o>[Na+]i; [K+]i>[K+]o
2)电场力:静息电位内负外正,推动Na+,阻止K+
1.电化学驱动力——决定离子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概念:是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大小等于膜电位(Em)与离子平衡电位(Ex)的差值(Em - Ex)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膜电导)
2.动作电位期间膜通透性的变化
动作电位产生的Na+学说
如何证实Na+学说?
(1)测定超射值(与ENa接近)
(2)Na+离子取代
(用葡萄糖或氯化胆碱替代胞外的NaCl)
(3)放射性核素24Na+定量研究
(4)直接测定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膜电导)
如何测定膜电导?
测定原理——欧姆定律
如何固定驱动力?
——电压钳(voltage clamp)
基本原理:反馈电路向膜内注入电流,迫使膜电位始终与指令电位保持一致。
利用电压钳技术结合药理学手段记录到的全细胞膜电流
电压钳测定电流的结果
去极化→内向电流→外向电流
说明:去极化引起了膜电导变化
离子电流分离(药理学)
河豚毒(TTX):阻断电压门控Na+通道
四乙胺(TEA):阻断电压门控K+通道
以上结果表明
去极化引起Na+电导(GNa)首先一过性增大
K+电导GK随后逐渐增大
GNa和GK的电压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
电压依赖性
GNa和GK 随着去极化幅度的增大而增大
意义:GNa和去极化呈现正反馈,快速去极化达到峰值;GK促使快速复极化;从而形成锋电位
时间依赖性
GNa 快速、一过性增大
GK 缓慢、持续性增大
意义:保证了先去极化,后复极化的顺序
3.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过程
去极化过程(锋电位升支)
有效的去极化刺激→ GNa迅速增加→ Na+内流→ 膜迅速去极化
复极化过程(锋电位降支)
GNa减小,GK增大→ K+外流→ 膜复极化
4.膜电导变化的实质——离子通道开闭
Hodgkin提出离子通道的概念,Neher和Sakmann证实,获1991年诺贝尔奖
膜片钳(patch clamp)技术
原理同电压钳,记录的仅是电极尖端的一小片膜,有可能记录到单个离子通道电流
单通道电流与全细胞电流关系
5.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三)动作电位的触发
1.阈强度(阈值)
概念: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几个相关概念
阈刺激:指刺激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2. 阈电位
指刚刚能够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也称为燃点(通常较RP小10~20mV )
(四)动作电位的传播
1.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传导原理:局部电流学说
安全性:局部电流的刺激强度远大于膜的阈强度,因而能可靠地引起动作电位
胞外记录:兴奋部位的胞外是负电位
有髓鞘神经纤维AP的传导——跳跃式传导
郎飞结特征
只有一层轴突膜,局部电流引起的去极化容易达到阈电位
电压门控Na+通道密集,阈电位低
髓鞘区特征
多层膜包裹,电位差平均分散
电压门控Na+ 通道稀疏,阈电位高
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的意义
减少能量消耗
提高传导速度(空间常数大)
2. AP在细胞之间的传播——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组成
六个连接蛋白形成一个连接子,每侧膜上的连接子端端相连,形成缝隙连接(细胞间通道)
缝隙连接意义
细胞之间兴奋直接传播,实现多细胞的同步活动,如神经元之间(电突触)。心肌、部分平滑肌、神经胶质细胞及肝组织也有
(五)兴奋性及其变化
1. 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对于可兴奋细胞即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excitation):细胞接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由弱变强或由静止变为活动的过程。在现代生理学中,兴奋就是指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可兴奋细胞(excitable cell):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明显的兴奋反应(收缩或分泌等),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具有电压门控Na+或Ca2+通道),故生理学将其称为可兴奋细胞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强度(阈值)
兴奋性=1/阈值
2.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多大刺激强度也不能再次兴奋 (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意义:
(1)锋电位不叠加
(2)限制锋电位发生最大频率
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不能、但阈上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Na+通道少量复活)
超常期:
阈下刺激可引起兴奋(Na+通道基本复活,膜电位距阈电位近)
低常期:
阈上刺激可兴奋(Na+通道完全复活,但膜电位距离阈电位较远)
三、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一)细胞膜和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
2.膜电阻(Rm)或膜电导(G)
膜电阻:膜对电流流过的屏障或阻碍特性
单纯脂质:106~109 ohm/cm2(几乎绝缘)
生物膜:103 ohm/cm2(静息时离子通道和转运体活动)
膜电导:膜对电流流过的通行或导通的特性
G=1/R
3.轴向电阻(Ri)
细长的神经纤维或肌纤维要考虑,取决于纤维直径和长度
细胞膜等效电路
相当于并联的阻容耦合电路
(二)电紧张电位 (electrotonic potential)
注射电流观察跨膜电位变化
轴向电阻使跨膜电流随距离延长而指数性衰减,相应的膜电位随距离延长也呈指数性衰减
电紧张电位的概念
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随传播距离而衰减)和时间变化(随时间逐渐增大)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
1.电紧张电位的两个重要参数及其意义
空间常数(  )
指膜电位衰减至最大值的37%时所扩布的空间距离
愈大(增大膜电阻或减小轴向电阻) ,电紧张电位扩布范围愈大,AP传导速度也愈快。( 一般为0.1~1mm)
时间常数()
指膜电位上升或下降到稳态值63%所需的时间
愈小(如减小膜电容),电紧张电位发生速度愈快,AP传导速度也愈快。( 一般为1~20ms)
有髓纤维:膜电阻大,故空间常数大;膜电容小,故时间常数小。因此,AP传导速度也愈快
2.电紧张电位的极性
去极化电紧张电位: 产生于细胞外负电极部位(相当于细胞内注入正电荷)
意义:兴奋性增高,可诱发动作电位
超极化电紧张电位:产生于细胞外正电极部位(相当于细胞内注入负电荷)
意义:兴奋性降低
3.电紧张电位的特征
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等级性)
随扩布距离延长而指数性衰减(衰减性)
反应大小可融合叠加,去极化电紧张电位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局部电位(膜的主动特性)
(三)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细胞膜被动特性(无通道激活)→电紧张电位
细胞膜主动特性(部分通道激活)→局部电位(去极化和超极化)
1.局部兴奋的概念
少量Na+通道激活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生物体内的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可叠加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基础上
A.刺激和记录实验装置。刺激采用细胞外双极刺激,记录电位1置于细胞内靠近刺激电极负极处,记录电极2置于细胞内靠近刺激电极正极处。B.细胞内记录的膜电位变化。静息电位水平以上为记录电极1记录到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兴奋(阴影部分),静息电位水平以下为记录电极2记录到的超极化电紧张电位
2.局部电位的特征(同电紧张电位):
反应幅度呈“等级”性,没有“全或无”特征
传导呈衰减式即电紧张扩布(不超过1mm)
反应可以总和
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多个局部兴奋先后叠加
空间总和(spatial summation):多个局部兴奋同时叠加
3.局部电位的意义
达到阈电位后,引发动作电位
信息整合、编码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横纹肌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结构特征
神经-肌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接头前膜(prejunctional membrane)、接头后膜(postjunctional membrane)和接头间隙(junctional cleft)
2.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
微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late potential,MEPP)
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二)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1.肌原纤维和肌节
肌节(sarcomere)
2.肌管系统
骨骼肌:三联管(triad)
心肌:二联管(diad)
(三)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myofilament sliding theory)
1.肌丝的分子结构
收缩蛋白(contractile protein)
调节蛋白(regulatory protein)
2.肌丝滑行的过程——横桥周期(cross-bridge cycling)
3.横桥周期的运转模式与肌肉收缩的表现
(四)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1.横纹肌细胞的电兴奋过程
2.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步骤
T管膜的动作电位传导
JSR内Ca2+的释放
Ca2+触发肌丝滑行
JSR回摄Ca2+
(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收缩效能(performance of contraction)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1.前负荷(preload)
初长度(initial length)
长度-张力关系曲线
(length-tension relationship curve)
最适初长度(optimal initial length)
2.后负荷(afterload)
张力-速度关系曲线(force-velocity relationship curve)
3.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4.收缩的总和(summation)
(1)多纤维总和(multiple fiber summation)
运动单位(motor unit)
大小原则(size principle)
(2)频率总和(frequency summation)
单收缩(twitch)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二、平滑肌
(一)平滑肌的分类
单个单位平滑肌(single-unit smooth muscle)
内脏平滑肌(visceral smooth muscle)
多单位平滑肌(multi-unit smooth muscle)
(二)平滑肌细胞的结构特点
(三)平滑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四)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1.平滑肌收缩的触发因子
电-机械耦联(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药物-机械耦联(pharmacomechanical coupling)
2.平滑肌细胞的肌丝滑行
Ca2+-CaM通路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
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LC phosphatase,MLCP)
(五)平滑肌活动的神经调节
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