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应该确立的语文宏观视野
《教语文有滋有味》思维导图,应该确立的语文宏观视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第一辑 应该确立的语文宏观视野
一、语文如何见众生?
(一)见自我
(二)见天地
(三)见众生
(四)路径与方法
二、从“知识在场”到“生命在场”
(一)知识在场
(二)技能在场
(三)生命在场
(四)生命为何不在场
1.教学目标过于功利
2.语文课堂总是在扼杀美好
3.语文课堂中,作者、教师、文本、学生不能成为心灵相通、感情相应的知己
(五)应有的目标定位法(三位一体)
1.教师必须“生命在场”
2.教师必须养成面向全体健康发展的教学观
3.必须想方设法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不一样的课堂结构
(一)走进文本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解决两大问题:第一,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解决的问题,第二,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的困惑,为课堂教学确定最贴近学情的教学内容
2.细读文本,强化重点
紧扣学习目标,有选择的细读某些内容,集中力量强化训练一两个知识重点
3.研读文本,突破重点
紧扣语言文本,利用辅助材料。研读文本的价值在于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绝不能脱离了目标
(二)走进作者
1.读出立体的作者形象
既需要紧扣文本推敲词句,又需要跳出文本,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感受作者的所作作为
例子:文天祥
2.避免把作者脸谱化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犯将作者视作标签的错误(认知错位)
比如在对鲁迅等杰出人物的认知上,就常常会忘记了他们都是具有七情六欲人,而只将其当做思想与主义的象征
(三)走进生活
1.关键:宏观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紧扣目标建立关联,也要善于修正关联中出现的偏差,掌控好学生的思维路径
2.方法
(1)精选事例,类比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2)互文性阅读,打通情感
(3)运用文本经验,认知客观生活
(四)走进文化
1.走进文化中的文化,是来自文本的文化,而非脱离文本的随意扩展
(1)以文本相关信息为起点,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杨绛的《老王》,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
(2)借助适当的扩展材料,在比较中获取文化信息
教学感性化文本时,可引入理论阐述的材料,即理论的提炼,加深对感性材料的深入理解 教学理性化文本时,则又可以引入感性的材 也可以选用类似文本,借助互文性阅读,从更高层面上加深理解
(3)由教师对文本材料做深度解读,直接告知学生相关信息
(五)走进心灵
1.走进心灵指向学习的成果,追求的是学生的心动。这个心动即可体现为感受到语文之美,也可体现为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哲理的启迪,感悟生命的价值,意义等
2.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行动,都必须是建立在深度思考基础上的情感共振,不可用简单的伤情来收货,廉价的瞬间,感动,更不能用假大空的话语来诉说灵魂缺位的虚妄
3.注意
(1)依文本选内容,顺势而为
(2)讲练结合,力求真实表达
即可借助写作训练完成,也可借助诵读而完成,还可以借助教师的抒情性表述而完成
四、角色扮演,谁说了算
(一)内容:角色区分的物质基础
1.经典性文本
教师为第一主角,学生为第二主角
2.非经典性的浅文本,短文本
学生为第一主角,教师为配角
3.口语交际活动
学生为主角,教师为导演
4.写作训练
学生为主角,教师为助理
写作训练中的最大误区在于:教师习惯于用成人思维来统辖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强势指导下,大多数学生一点点的丧失了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能力,只会堆叠一些似是而非的名家名言,说一些华而不实,缺乏逻辑的人生哲理
(二)目标:角色区分的行动指南
1.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具有行动指南的作用
2.目标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的成长需要
3.语文教学目标该具备的特征
(1)以能力培养为基础
(2)以生命滋养为价值诉求
(3)以当下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为根本任务
(4)对于在语文学习上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生,则还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成长目标,用以满足其更高层级的发展需求
(三)课堂:角色区分的最佳抓手
教师如何区分自己的角色?
1.导入时:教室是导游
2.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教师是伙伴,伙伴的价值在于倾听
此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阅读感受,列出各自的阅读困惑,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细读文本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指向的是关键处的点拨与评价
4.扩展延伸时,教室是第一主角
教师必须唱好主角的戏,引领学生走向思维应有的高度
5.练习巩固时,教师是驻守
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信息,整理解题思路,不能直接告知练习的过程与答案
(四)生命:角色区分的终极价值
五、给语文一把尺子
(一)宽度:在舍弃中构建完整
(二)温度:用问题与活动激活思维
(三)深度:唤醒生命的潜在能量
(四)课堂:还原语文的课程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