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素问·灵兰秘典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超全超详细思维导图,相使指的是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岐伯回答黄帝的“六节脏象论”部分提到的“六气”和“五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相使强调的是六气(风寒热湿燥火)和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
编辑于2023-10-01 22:17:40素问·灵兰秘典论
重点词语及解释
相使
相使指的是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岐伯回答黄帝的“六节脏象论”部分提到的“六气”和“五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相使强调的是六气(风寒热湿燥火)和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
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形象地揭示了心主宰生命活动,以及藏神的生理功能。
2. “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故以将军之象来比喻肝的功能。
3. “与酸味、绿色、春季相应。”:体现了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4. “与酸味、绿色、春季相应。”:体现了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
5. “与辛味、白色、秋季相应。”:体现了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
6. “肾者作强之官也,伎巧出焉。”:形象地说明了肾的藏精与伎巧的产生密切相关。
7. “与咸味、黑色、冬季相应。”:概括了肾主藏精,应于冬的生理特点。
8.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说明了小肠在消化过程中的受纳和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
9.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形象地说明了大肠传导糟粕的重要作用。
10.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的功能。
神明
1. 神明的概念: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神明是自然宇宙之本源,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和支配者。
2. 神明的表现:神明通过阴阳五行等规律表现出来,影响着自然和社会的发展。
3. 神明的功能:神明具有造化万物、统摄自然、调节阴阳、主宰生命等作用,能够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4. 神明的实现:神明通过圣人、君王等智慧的领导者实现,这些领导者能够掌握并运用神明的规律,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心
1. 心者,君主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本篇内容是关于黄帝和岐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阴阳失调、养生方法的对话。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主血脉,维持全身血脉的正常流通,以维持全身各脏腑器官的营养供应。
心主神志,统管五脏六腑,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与酸味、绿色、红色等相应。
心主神志,与苦味、红色、紫色相应。
2. 心主血脉
1.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1.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脉均由心所支配。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 “心主血脉”的相互作用机制。
1. 心脏的搏动与血液的生成和循环密切相关。
2. 心脏通过搏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3. 血液中含有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
4. 心脏的搏动也调节着血液的回流和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维持了血压的稳定。
5. 同时,心脏也参与了身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通过调节心率和心输出量来应对身体需求的变化。
3. “心主血脉”与情志的关系。
4. “心主血脉”的调节机制。
1. 心主血脉:指心脏具有调节血液流动的功能,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维持气血平衡、预防血液瘀滞等。
2. 心主血脉的调节机制
2.1. 心脏搏动:心脏的搏动是心主血脉的基本条件,通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产生足够的压力和泵力,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
2.2. 血液循环: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回收并输送回肺部等排泄器官。
2.3. 调节心率和心律:心脏具有调节心率和心律的功能,通过神经和激素等多种机制调节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保证血液流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4. 防止血液瘀滞:心主血脉的功能还包括防止血液瘀滞。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协调,心脏能够将血液均匀地分配到全身各个部位,避免血液淤积和血栓形成。
2.5. 适应机体需要:心主血脉的功能还受到神经和激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当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时,心脏会通过增加搏动频率和泵血量来满足机体需求。
5. “心主血脉”的异常表现及处理方法。
6. “心主血脉”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3. 心者,生之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精神意识活动。
4. 心为火脏,与酸味、绿色、红色相应
1. “心为火脏,与酸味、绿色、红色相应”这句话,源自《素问·灵兰秘典论》。
2. 在中医学中,心被视为“火脏”,具有温煦和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
3. 而与酸味、绿色、红色相相应的说法,是中医理论中关于食物与五脏关系的部分。
4. 酸味入肝,绿色入肝,红色入心。
5. 心气通于夏
6. 心藏神
1. “心藏神”与精神健康:“心藏神”意味着心是精神活动的核心。当心的功能正常时,个体的精神状态就稳定;当心受到干扰或者失去平衡时,就可能导致精神上的问题。
2. “心藏神”与情绪管理:“心藏神”也与情绪管理息息相关。当心的功能强大时,个体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当心的功能失衡时,个体可能会被情绪所左右,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3. “心藏神”与认知能力:“心藏神”还与个体的认知能力有关。当心的功能正常时,个体的思考、判断和学习能力就强;而当心的功能失衡时,个体的认知能力就可能受到限制,出现学习困难等问题。
4. “心藏神”与社会行为:“心藏神”还与社会行为有关。当心的功能正常时,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就强;而当心的功能失衡时,个体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出现社交障碍等问题。
5. “心藏神”与身体健康:“心藏神”还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当心的功能正常时,个体的身体各部分就处于和谐状态;而当心的功能失衡时,就可能导致身体各部分的不和谐,出现各种身体疾病。
7. 心在窍为舌
8. 心合小肠
9. 心主神志
10. 心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11. 心为火脏,克金
12. 心包代心受邪
1.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对五脏六腑起着统帅和主导作用。
2. 心包是心脏的外围,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3. 心包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循行于上臂内侧,主治心、胸、胃等疾患。
4.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强调心要藏神,开窍于舌,与酸味、绿色相宜。
5. 心主血脉,与苦味、红色相应。
6. 心包代心受邪,可表现为心包经的病变,出现手臂内侧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7. 心包的病变与情绪有关,如情志失调可导致心脏疾病。
8. 治疗心包病变时应调和阴阳平衡,以保持心包经通畅。
9. 针灸心包经的穴位可调和阴阳平衡,治疗心包及心脏疾病。
10. 心包代心受邪还可表现为痰饮、瘀血等症状。
11. 心包的病变可涉及其他脏腑,如肝失疏泄影响心脏而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12. 治疗心包病变时还可配合饮食疗法、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肺
1.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意为肺是治理和调节人体气机的关键部位。
2. “相傅之官”指肺具有辅助心脏治理全身血脉的功效。
3. “治节出焉”则是指肺通过自身的功能调节脏腑,促进气血流通。
2. 肺者,脏之长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
肺者,脏之长也,心为之盖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注释
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覆盖心,为五脏之长。肺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五脏之气得以平和。若肺失宣肃,则可出现咳喘等症。
3.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篇提到了“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以下是关于这句话的小点输出
小点一:肺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结构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肺由肺根和肺体两部分组成,肺体又分为肺叶和肺段。
肺叶呈圆锥形,由叶间裂分为肺尖、肺底、肺内侧面和肺外侧面。
小点二: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
肺司呼吸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行水
小点三:肺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肺与心相表里
肺与脾相互关联
肺与肝相互制约
肺与肾相互滋生
小点四:肺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肺与鼻、喉等呼吸系统的关系
肺与皮毛、卫气等的关系
肺与水液代谢、膀胱排尿等的关系
肺与消化系统、大肠排泄等的关系
小点五:肺的养生保健方法
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注意环境卫生,避免外邪侵袭
饮食调理,适量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运动锻炼,增强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4. 肺者,司呼吸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5. 肺主宣发肃降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篇中提到了“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那么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呢?下面将围绕“肺”输出“6. 肺主宣发肃降”的小点。
一、肺主宣发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发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将卫气从体内带到体表;二是将津液从膀胱经皮毛向外输送到全身,供应全身的需求;三是将外邪从口鼻和皮毛排出体外。若肺失宣散,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胸闷、哮喘等。
二、肺主肃降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沉降和收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肺的肃降,将体内的浊液代谢产物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排出体外;二是将清液津液向下输送到大肠,形成粪便;三是将清气向下输送到丹田,充养元气。若肺失肃降,会出现咳喘、胸闷、气逆等上实下虚的症状。
综上所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相互关联,互相依存。如果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失调,会出现很多病理变化。
6.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关于肺的重要功能和职责的描述。
“肺主气”主要指肺的呼吸功能,即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司呼吸”指肺具有调控呼吸节律的功能,维持呼吸运动的平衡和正常。
肺还具有调节气机的作用,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维持气血的流通。
肺还具有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通过自身的气血输布,影响全身血量分布和运行。
7. 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的含义是肺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到全身,并调节汗腺的开合,控制出汗。
肺还通过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协同作用,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肺的调节水道功能还体现在对水液的吸收、输送和排泄的调节上。
肺能够通过调节呼吸运动,促进水液代谢,并与其他脏腑协同作用,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肺的调节水道功能还体现在对水液在体内的正常流动和分布的调节上。
肺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输布到身体上部和向外输布到体表,并调节汗腺的开合,控制出汗。
肺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向下输布到身体下部,并参与水液代谢的其他脏腑协同作用,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肝
1.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2. “是故候王所以取于相,皆取其气也”
3.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4.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5.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6.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浮”
7.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8. “则阳气固而外泻也”
9. “且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10. “故阳并于上,则巅疾生焉阴并于下,则肠澼生焉”
11. “故数者以决死生而察与合之理者”
12. “必明知阴阳”
13. “谨度阴阳所在而调之”
胆
1. 胆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
1. 胆为六腑之一
2. 胆与肝相表里
3. 胆主疏泄
4. 胆主藏胆汁
5. 胆主决断
2. 胆的病因病机
1. 胆与肝相表里,两者关系密切。
2. 胆主疏泄,有助于消化和情志的调节。
3. 胆气宜泄,不可抑郁,抑郁则胆气郁滞。
4. 胆气虚则惊骇,惧怕。
5. 胆为甲木,与酸味、绿色、春季相应。
6. 胆病的虚实寒热与甲木的相克关系有关。
7. 胆病可以牵涉到其他脏腑,如胆热可旁及小肠。
8. 胆病的治疗原则为调节情志,舒畅气机,利胆排石等。
3. 胆的脉证鉴别
1. 胆虚与胆实
胆虚指口苦、呕苦、善太息,胃纳差,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所致,其脉多弦细;胆实指右胁下疼痛拒按,痛引肩背,伴有呕吐苦水,大便干结,其脉多弦紧。
2. 胆热与胆寒
胆热指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心烦呕吐不食,其脉多弦细带数;胆寒指右胁下痛引肩背,口不苦,呕吐清水或胆汁,其脉多弦迟。
3. 胆实热与胆虚寒
胆实热指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胁痛胀,往来寒热如疟,其脉多弦细带数;胆虚寒指右胁下痛引肩背,口不苦,呕吐清水或胆汁,其脉多弦迟。
4. 胆的转归预后
1.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 “胆虚,则目暗精索。”
3.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5. 胆的脏腑经络定位
1. 胆与肝相表里,属足少阳胆经
2. 胆主疏泄,与情志、谋虑等相应
3. 胆主决断
4. 胆为中正之官,主藏胆汁
5. 胆为奇恒之腑之一。
6. 胆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
1.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描述了胆的主要功能。
2.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强调了胆与其他脏腑的密切关系。
3. “胆者,主中清之府。” 表示胆具有疏泄和储存胆汁的功能。
4.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说明了胆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5. “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 强调了胆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
7. 胆的脏腑经络病理影响
1. 胆属木,与酸味、绿色、春季、东方等相应。
2.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指胆具有维持情志正常、避免惊慌的功能。
3.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指全身脏腑功能正常运行与胆气有着密切关系。
4. 胆与肝相表里:是指胆与肝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5.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指多种原因所致的头部或肢体摇动、手足抖动的病证,多因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所致。
6. 肝藏血,恶抑郁而喜调达: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抑郁或调达不畅则可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
7. 肝主筋膜:是指全身筋肉运动与肝气有密切关系。
8.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节情志活动和疏理脏腑气机的功能。
9. 肝开窍于目:是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10. 肝与酸味、绿色、春季相应:是指肝宜调畅情志,保持心态平和,多食酸味食品和绿色蔬菜。
8. 胆的脏腑经络病因
1. 胆脏功能障碍
2. 胆经络失调
3. 胆腑病因
9. 胆的脏腑经络病机
1. 胆与肝相表里
2. 胆为中清之腑
3. 胆主疏泄,主决断
4. 胆主藏胆汁
10. 胆的脏腑经络治则治法
1. 胆的生理功能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主要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胆主疏泄,可以调节人体气机,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和排泄。同时,胆还有主谋虑、决断等作用,对人体的思维、判断能力有重要影响。
2. 胆腑疾病的病因病机
胆腑疾病多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常见的原因包括惊吓、恐惧、忧虑、抑郁等情志失调,以及饮食不当、饮酒过量等引起的胆腑湿热。此外,外邪侵袭,如寒邪、湿邪等也会影响胆腑功能。
3. 胆腑经络的治则治法
根据胆腑疾病的特点,治则治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调理气机
胆主疏泄,调理气机的关键在于保持肝胆疏泄功能正常。通过运用理气、活血、解郁等治法,调节肝胆气机的升降,缓解情志失调、气机不畅等症状。
3.2 清热利胆
胆腑湿热是胆病常见的证型之一,治宜清热利胆。通过运用清热、利湿、解毒等治法,清除胆腑湿热,改善口苦、胁痛、黄疸等症状。
3.3 温阳散寒
寒邪侵袭是胆病常见的病因之一,治宜温阳散寒。通过运用温阳、散寒、止痛等治法,温煦胆腑,缓解因寒邪引起的胁痛、胃痛等症状。
11. 胆的脏腑经络方药针灸治疗
* 膻中为心包络,属于少阴心经,可理气活血,通脉化瘀
* 膻中穴位于两乳之间,可治疗胸腹疼痛、心悸、心烦、咳嗽、气喘等症
* 膻中穴可调节人体气机,使气机舒畅,促进血脉运行。
脾胃
1. “脾胃者,仓廪之官”:脾胃为贮藏谷物的容器,为水谷之海,仓廪,可比喻为脾胃具有消化、吸收和转输的功能。
2. “营之居也,津液藏焉,五谷化之源”:说明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津液的主要生化之源。
3.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说明胃气对于五脏功能活动的维持的重要性。
4.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指食物入口后,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藏于肠胃。
大肠
1. 大肠的传导功能
2. 大肠的排泄糟粕功能
3. 大肠主津的生理功能
4. 大肠受邪与温病发生的关系
5. 大肠虚实的临床表现与治则
小肠
小肠为六腑之一,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其解剖结构和功能都与胃和大肠有明显的区别。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
小肠与心相表里,经络相互络属,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密切相关。
小肠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受盛和化物两个方面。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物残渣,并保持一定的容量而不溢。
化物是指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以供机体利用。
小肠与心相表里,故小肠有病可影响于心。如心火亢盛,移于小肠,则出现小便赤涩、尿血等症状。心主血脉,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热可影响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反之,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也可影响小肠的功能。
肾
1. 肾藏精
五脏生理功能特点,与精气神学说密切相关。肾主藏精,宜藏不宜泄;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骨生髓,与脑为髓海,骨骼、牙齿等发育有密切关系。
2. 肾主水液
肾主水液,即肾主水代谢,主要涉及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等过程。与膀胱相表里,主要功能为贮尿和排尿。
3. 肾主骨
肾主骨是指肾藏精,而肾精具有滋养骨髓、化生血液、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作用;肾主骨生髓,骨髓充实骨骼,骨骼健壮,运动有力;肾主骨与脑为髓海,脑为髓之海,又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精髓和神明出入之窍,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4. 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耳为听觉器官,司听觉与平衡觉;前后二阴为排泄尿液与生殖之门户。
三焦
1. 三焦是中医概念中的腑脏器官之一
2.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3. 三焦的功能与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4. 三焦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状况。
膀胱
1.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 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3. 膀胱属泌尿系的一部分。
4. 膀胱位于小骨盆腔内。
5.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主要由肾的气化作用所控制。
津液
津液是体内多种外液的总称,包括汗液、尿液、泪液等,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津液的分泌和排泄受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情志、脏腑功能等。
如果津液的分泌和排泄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口渴、尿少、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津液的分泌和排泄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肺、脾、肾三脏。
通过调节饮食、情志、运动等,可以促进津液的分泌和排泄,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主明与主不明
主明
小点一:心者,君主之官。
小点二:故有八拜之交,不知年龄,不以交也。
小点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小点四:君火之下,阴气生焉。
小点五: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小点六:君火之上,阴气生焉。
小点七: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小点八:相傅之官,清净高洁。
小点九: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小点十:以守则宁,以作则危。
例子
人体内十二脏腑,在生理活动中相互关联,其中君火主明,协调脏腑功能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主明则精少或不精,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
主明则能御邪,主不明则邪侵袭。
主明则脏腑功能协调,主不明则百病生焉。
主明则皮肤润泽,主不明则皮肤干燥。
主明则体形匀称,主不明则体形肥胖。
主明则神志安定,主不明则神志不安。
主明则面色红润,主不明则面色萎黄。
主明则舌质红润,主不明则舌质暗紫。
主明则脉象和缓,主不明则脉象异常。
主不明
小点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小点二:主不明,则六腑不和。
小点三:主不明,则九窍不通。
小点四:主不明,则百病丛生。
小点五:主不明,则五官之辨色不明。
小点六:主不明,则八正之候诊脉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