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2021年考研进入倒计时!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普通心理学冲刺常备笔记。
编辑于2020-11-24 10:07:53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神经元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
神经元(神经细胞)
接受和传送信息
连接方式
一对一
发散式
聚合式
环式
神经胶质细胞
支撑作用,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
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即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构成血脑屏障,保护脑,使血液内的有害物质无法到达脑细胞的精细结构内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当任何刺激作用于神经元,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
子主实际上就是锋电位的依次传导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
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它代表着神经的兴奋状态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传导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
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锋电位、不应期
全或无法则-刺激阈值以下不反应,以上无论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完成的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递质与分子受体结合条件
不能有其他递质或者化学分子附着到分子受体上
神经递质的形状必须与分子受体的形状相匹配
神经回路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
单个神经元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单独执行某种功能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反射弧
感受器
感受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全
植物性神经
作用
传入内脏器官的运动变化信息,对机体内的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传出神经,保持相对平衡和有节律性的内脏器官的活动
交感神经
提高机体的唤醒水平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副交感神经
使机体得以恢复或执行机体的常规维护
生物反馈(内脏学习)
有机体运用操作条件反射的方式,学会控制生理变化的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构成
白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灰质-由神经元胞体和神经元树突组成
作用
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脑
延脑“生命中枢"
调节控制机体的血压、呼吸、心搏、消化等重要功能
桥脑
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
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中脑
中央灰质-眼球、面部肌肉
中脑四叠体-视觉反射与听觉反射中枢
大脑脚-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
上行系统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下行系统能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
间脑
丘脑
皮层下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歪的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因此对控制睡眠和觉醒具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
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在情绪产生中也有重要作用
小脑
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边缘系统
功能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
与记忆有关(海马回)
与情绪有关(杏仁核)
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扣带回)
大脑
脑叶分区功能
额叶-更高级的心理功能和运动控制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颞叶-听觉主要中枢
枕叶-初级视觉区
大脑皮层的分区和功能
初级感觉区-接受和加工外接信息的区域
视觉区-枕叶内,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听觉区-颞叶内,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机体感觉区
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感觉
躯干四肢在体感区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各部位投射面积大小取决于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初级运动区
联合区
布洛卡区
运动性失语症,遗漏功能词,“电报式”语言
威尔尼克区
听觉性失语症,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句子,不能听写
角回
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理解书面言语障碍,看不懂文字材料
功能性差异
语言中心位于左半球,右半球具有理解语言的能力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
颅相学
创始人:加尔、斯柏兹姆
观点
根据头部隆起部位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
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功能
作用:把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企图揭示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而推动脑功能定位的研究
缺陷-不科学
列举的心理功能没有明确定义,也无法进行定义
颅骨某些外形特征与皮层发育程度不是严格对应的,因此不能用颅骨外形特征来推测脑的发育程度,更不能以此来说明人脑的能力的高下
脑功能的定位说
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临床证据
波依劳德
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
人们用右手书写,这些行为的控制可能在左半球
布洛卡
发现左额叶运动性失语症,提出脑机能定位的思想
威尔尼克
发现听觉性失语症,确定语言功能是特定脑区的功能
潘菲尔德
电刺激法研究颞叶,发现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
杏仁核与情绪和海马与记忆有关
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
评价:定位理论对脑的功能做出静态的、局部的描述
整体说
弗洛伦斯
创始人:弗洛伦斯
研究方法:局部损毁法
观点
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
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智力功能的丧失就越严重
如果有足够的组织保留下来,所有的功能就能康复
作用: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对加尔提出的颅相说进行了批评
缺点
弗洛伦斯所用实验动物都没有新皮层
弗洛伦斯说的动物智能(主要是运动、吃喝)与加尔所说人的智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拉什利
代表:拉什利
研究方法:脑损毁法
实验结果:大脑损伤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与脑损伤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大小密切相关
提出理论:整合论
均势原理
总体活动原理
细胞集合理论
机能系统说
代表:鲁里亚
观点
脑是一个动态机能系统
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收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影响,从这个意义说,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鲁里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
第二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关系:动态联系
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高级心理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普遍重视
模块说
基本观点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理论基础
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是两个大的功能模块,他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
子主题
在视觉研究领域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
网络神经说
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
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这些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正是由这些脑区祖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各种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
神经系统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起源
生物-无机物-气体
植物
动物
动物-无脊椎动物-低等脊椎动物-脑细胞-脑
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
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腔肠动物-网状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
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
低等脊椎动物
管状神经结构
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哺乳动物的心理发展
高度发达,高度分化的脑
高度特化、发达的感觉器官
高度灵活的运动器官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
前脑高度发达
脑的大小增加
脑进化的特点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增加)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皮层指数的增加)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皮层功能的增加)
人类文化与脑的进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群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脑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