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是什么
学习科学与技术 第二单元
编辑于2019-05-11 14:11:59学习究竟是什么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习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2. 理解学习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3. 掌握心理学关于学习研究的成果及其认识发展的轨迹
4. 理解教育学视野中学习的定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5. 掌握学习行为的生理基础,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6. 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为创建学习化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辞典和百科全书中的学习定义
2003《英百科全书》
由个体经验导致的行为改变。如某个有机体能够认知并改变其行为,我们就可以说它进行了学习。
《美国传统辞典》第四版
1. 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行为、过程或经历。2. 通过上学或学习得来的知识或技能。3. (心理学)行为的改变,尤指通过经历或调整而获得的改变。
《辞海》
1.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学,效;习,鸟频频起飞。指小鸟反复学飞。2. 求得知技能。《史记.秦始皇本纪》:“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引申为效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手段之一。动物虽然也借助学习适应环境,但主要是依靠遗传的本能;而人类则主要依靠学习来认识与改造环境。本能的变化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学习的变化有时只需要几分钟。唯有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借助语言掌握人类历史经验,具有任何高等动物不可比拟的优越的学习能力。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定义为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来解释。在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不完全相同。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可以说教育是按照教育目标改变学生行为的过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 日常经验中的学习概念及其理论概况
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知活动,而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知与行统一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学习概念,知行关系的立足点放在行而不是放在知。
四、 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
定义
1.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2. 学习是人类个体或团队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3. 学习不仅是人所特有的活动,而且是个体化社会性的活动。4. 学习的内容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5.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使个人身心获得发展,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当代学习理念中的哥白尼革命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观念和模式的提出被誉为教育发展中的哥白尼革命。《学会生存》与《海德尔报告》被公认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两座里程碑。
当代大学生学习概念的更新
1. 学习的内容是广泛而全面的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人们常把学习理解为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片面的。这导致人们在教育、教学中,仅偏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能力态度、方法、品德的养成,培养出的人片面发展,只知死啃课本、高分低能、高能缺德知书不识理,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与人们对学习的片面理解的不无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了信息时代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学习的本质和时代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人的整体性发展,正确地把握知识性与发展性的内在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
学习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体,还包括团体乃至整个社会。学习首先是个体化的行为,别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个体的学习活动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才得以进行,同时,每个人的学习又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学习。因此,学习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往对学习的研究着重于个体,这方面还需深入研究,对团体、社会的学习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它更强调合作学习,而不是竞争学习。人们应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3. 学习的形式和途径多样
学习不仅包括各种正规的、有系统地学习。(如在校学习、系统自学等,而且还包括各种偶然的、无意识的、自发的、非正规的学习如交谈、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上网、游戏、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等)学习可分为间接经验的学习和直接经验的学习。人世间有两大部书,一本是有字书,另一本是无字书。有字书的学习可看成间接经验的学习,无字书的学习可看成直接经验的学习。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字书比有字书的学习更为重要,要学会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学习是正规性和非正规性的统。
4. 学习是人全身心参与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不但需要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积极地参与活动,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支持和动力作用。因此,学习必须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学习的成效。
5.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
学习不仅指知识的输入、输出,还包括反馈调节。听老师讲解,阅读书本与他人交流以及联系实际的研究,都是知识的输入,而运用输入进来的知识做练习、作业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则是知识的输出。同时,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监控,这种反馈调节机制,有助于不断改进和提高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偏差,不断趋近学习目标,优化学习结构。
6. 拓展学习的时空观
从时间上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一个人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 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
7. 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获取已有的,现成的知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获取未知的、需要探索的知识经验。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当令时代的变化越来越迫切需要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指通过学习,提高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吸收和创新内容的能力,以便在行动上与新情况协调致。它要求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就要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运用创造性技法,力求在观点见解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尤其是要培养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个人不 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就会被历史淘汰。
8.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人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 能够自主选择和控制自身行为的主体,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因此,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内部,外部条件,自觉主动地学习,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尤其要克服各种厌学情绪,强化学习动力,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
三、 心理学对学习研究与认知的深化
1. 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学习即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1874-1949)桑代克
学习定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迷箱实验(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动物做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
(1878-1958)华生
理论:刺激→有机体→反应他否定了遗传和本能的作用,主张和倡导教育万能论及环境决定论
(1849-1936)巴甫洛夫
条件反射理论(刺激反应)成为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石著名的狗的条件反射实验
行为主义
教学原则
1. 小步子原则2. 积极反应3. 及时反馈4. 自定步调5. 低错误率
(1904-1990)斯金纳
刺激→反应→强化(新行为主义)斯金纳箱在他看来:人和动物并没有两样,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哪些行为会得以保持,哪些行为最终会消失,都取决于这些行为的后果,取决于人们做出这些行为之后是受到了奖励还是惩罚。
教学机器运动
试图解决当时教育实践的缺陷1. 学习的强化方式是消极的2. 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太久3. 缺乏巧妙程序4. 班级教学使得对单个学生的行为强化太少
新行为主义
人类习得行为分为两种
一、 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这一类行为称作“应答性条件反射”公式:S--R(刺激--反应)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如遇到强光眼部肌肉收缩二、 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公式:S--R--S(刺激--反应--强化)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行为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取决于操作的结果
2.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研究
1.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其特点是注重对经验和行为做整体性的研究,尤其注重研究内在心理结构对经验和学习行为的影响。2. 主要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苛勒、考夫卡、勒温3. 对知觉的研究:人类知觉的选择性4. 人类知觉的组织形式:(1)就近性:当同类的物质,在空间上排列得很接近时,就会被视为同一组的对象,此种现象称为就近性。(2)封闭性:当眼睛看到多组分部着的线条,会在脑海中将未完整的形状,组织成完成的物体,此种作用称为封闭性。(3)连续性:当物体有重复的排列及分布,则在视觉上会被理解为有连续性的一个群组。
苛勒(完形--顿悟)
1. 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是因为真正了解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2.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通过学习,会在人的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托尔曼(认知--目的)
实验过程:位置学习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
布鲁纳(认知--发现)
1. 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2. 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1)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2)学习过程是类目化的过程(3)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4)新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获得、转化和评价)3. 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1)知识的呈现方式(2)学习的内在动机动作表象: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应用:1. 教学的目标在于理解教学的基本结构2.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 运用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3.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也就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
人本主义强调情感、人格和自我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4. 认知学派--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
同化:主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它们纳入主体原有图式中,从量上丰富和发展原有图式顺应:在主体自我调节之下改变原有动作结构产生的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1896-1980)皮亚杰
运用长期的自然观察法,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1. 人的认知结构是后天发生和发展的,并且是主客体相互作用2. 儿童的认知结构和成人是不同的3. 图式(认知结构)由量变到质变,持续发展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前运演阶段(2岁左右-6、7岁左右)具体运演阶段(6、7岁-11、12岁左右)形式运演阶段(12岁左右----)
(1896-1934)维果茨基
心理发展活动说心理发展内化说心理发展中介说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要义
要使建构主义成为一种高效学习与教学的观念、能力、习惯,尤其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相互理解、对话、沟通的桥梁
学习发生于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情境性
1. 认知既不起源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 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儿童发展的社会源泉是他们参与的各种共同活动,在做中学习。
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认知主体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的整合与内化,意志结构、情感结构随之生成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