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1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注册道路工程师,介绍了公路、市政知识,如设计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x道路分类系数(综合修正系数)。
编辑于2023-10-10 08:43:58这是一篇关于《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3管道结构上的作用,5基本构造要求。
这是一篇关于《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2-202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3基本规定,4路线,5路基路面,6桥涵,7隧道,8路线交叉,9交通工程。
这是一篇关于《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 722-2023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4分类、结构,5技术要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3管道结构上的作用,5基本构造要求。
这是一篇关于《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2-202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3基本规定,4路线,5路基路面,6桥涵,7隧道,8路线交叉,9交通工程。
这是一篇关于《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 722-2023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4分类、结构,5技术要求。
1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年版)
3基本规定
3.1道路分级&设计年限
快速路
20年
主干路
20年
次干路
15年
支路
10~15年
3.2设计速度
宜
快速路、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为主路的0.4~0.6倍
立交中匝道设计速度为主路的0.4~0.7倍
平交交叉口范围设计速度为路段的0.5~0.7倍
3.3设计车辆
3.4建筑限界
3.5设计年限
3.6荷载标准
BZZ-100
桥涵荷载见《尘世桥梁设计规范》
3.7防灾标准
抗震
道路工程按当地抗震标准
洪频
宜
城市桥梁1/100
可
特别重要的桥梁1/300
条件受限时,可按相交河道或排洪渠的规划洪水频率设计,应确保1/100或1/300时安全
4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4.1一般规定
4.1.1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般规定
应分别通行能力分析
快速路、分合流区、交织段、互通匝道
应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
主干路、主干路平交、次干路平交
宜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
次干路、支路、支路平交
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x道路分类系数(综合修正系数)
服务水平分级
快速路4级
新建采用3级(稳定流)设计服务水平
其他未规定
4.1.2车辆换算系数
4.2快速路
4.2.1交通流行驶特征分类
基本路段
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
新建道路按三级服务水平
最大服务交通量
分合流区
交织区
4.3其他等级道路
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
信号交叉口:新建道路按三级服务水平
无信号交叉口
次要道路停车让行
应保证次要道路上车辆可利用穿越空挡满足次要道路上交通需求
全部道路停车让行
环形交叉口
4.4自行车道
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
按三级服务水平
4.5人行设施
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
按三级服务水平
5横断
5.3横断宽度
5.3.2机动车道
5.3.6应急车道
应
快速路单向机动车道<3条,应设宽度≥3m的应急车道
5.3.6停车港湾
应
应急车道连续设置有困难时,设置停车港湾间距≤500m,宽度≥3m
5.3.3非机动车道
应
机非混行时,非机动车道应≥2.5m
非机动车道路面宽=车道宽度+2x路缘带
单向≥3.5m
双向≥4.5m
5.3.4人行道
5.3.4绿化带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5.3.5分车带
5.3.7路肩
保护性路肩宽度
应
快速路≥0.75m
其他道路≥0.5m
有少量人行时≥1.5m
5.4路拱与横坡
宜
1.0%~2.0%
快速路及降雨量大的地区1.5%~2.0%
严寒积雪地区、透水路面1.0%~1.5%
保护性路肩+1%
5.5缘石
立缘石
中间分隔带
两侧分隔带
外露高度15~20cm
路缘带两侧
外露高度10cm
平缘石
人行道与绿化带之间
无障碍路口
人行道范围内
6平面纵断
6.2平面
6.2.2圆曲线
6.2.3圆曲线最小长度
6.2.4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40km/h,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
6.2.5超高
6.2.6加宽
R≤250m,设置加宽
6.2.7视距
停车视距
应
货车比例较高,应验算货车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2x停车视距
6.2.8分隔带
中分带开口
快速路
间距≥2km
长度20m~30m
两侧分隔带开口
快速路
符合最小间距
主干路
间距≥300m
6.3纵断
6.3.1最大纵坡
除快速路,受地形限制经论证,最大纵坡极限值可+1%
积雪冰冻地区快速路纵坡应≤3.5%,其他等级≤6%
6.3.2最小纵坡
应
≥0.3%
遇到困难<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其他排水设施
6.3.3最小坡长
应
缓和段纵坡≤3%
最大坡长
6.3.4机动车道
6.3.5非机动车道
宜
非机动车道纵坡<2.5%
≥2.5%时
6.3.6竖曲线最小长度
6.3.7合成坡
6.4线形组合
7交叉
7.1一般规定
7.2平交
7.2.1交叉口组织方式
A类 信号控制
A1:信号控制,进口展宽
A2:信号控制,不进口展宽
B类 无信号控制
B1:右转交叉口
B2:让行交叉口
B3:全无管制交叉口
C类 环形交叉口
C类:环形交叉口
7.2.2交叉口选型
7.2.3平交设计
应:≤4叉,交角>70°(困难时为45°)
7.2.4
宜
平交范围内宜用直线,圆曲线半径宜≥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7.2.5
平交进口纵坡宜≤2.5%,困难时≤3%
7.2.6
渠化进口车道数应>上游路段车道数,每条车道宜≥3m
7.2.7
确保视距三角
7.3立交
7.3.1行驶特征
A类 枢纽立交
A1:全定向、喇叭形、组合式全互通
A2:喇叭形、苜蓿叶型、半定向、定向或半定向组合全互通
B类 一般立交
l阿八型、苜蓿叶型、环形、菱形、迂回式、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
C类 分离式立交
7.3.2
立交选择
7.3.3快速路主路基本车道数应与路段基本车道数一致 进出口前后应保持主路车道数平衡,不能时应在主路车道右侧设置辅助车道
7.3.4集散车道宜布置在主路机动车道右侧,其间宜设置分车带
7.3.5进出立交的主路路段,行车视距≥1.25x停车视距
7.3.6减速车道宜直接式,加速车道宜平行式
7.3.7立交出入口间距不足时,应设置集散车道
7.3.10立交范围内人行系统应满足人行最小宽度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8道路交轨道交通
8.1.4宜正交,斜交应≥45°
8.2立交
8.2.1立交选择
必须
快速路、重要的主干路+铁路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铁路,道口交通量大或铁路调车作业繁忙时
各级道路+城市轨道交通
应
各级道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20Km/h
受限时,平交危及行车安全
可
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人行和非机动车较大,可设置人行立交或非机动车与人行立交
8.2.3建筑限界
道路下穿
符合3.4规定
道路上跨
符合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
8.3平交
8.3.2平面
应
交叉范围内应为直线,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的道路直线段长度≥30m
8.3.4最小瞭望距离
8.3.5纵断
应
自最外侧钢轨外缘至最近竖曲线切点间的平台长度应≥ 16m
紧接道口平台两端的道路纵坡不应大于表 8.3.5 的数值
8.3.6道口铺面按《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8.3.7道口安全防护设施
8.3.8道路与有轨电车交叉
9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
9.2行人交通
9.2.4人行横道设计
宜
人行横道间距250~300m
应
人行横道长度>16m时,应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
安全岛宽度≥2m,困难情况下≥1.5m
人行横道宽度应根据行人数量级信号控制方案确定
主干路≥5m
其他≥3m
视距受限、急弯陡坡、车行道宽度渐变段不应设置人行横道
9.2.5人行天桥和地道设计
应
快速路行人过街必须设置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9.2.6步行街设计
宜
步行距离≤1000m
步行街距离两侧道路≤200m,进出口距离公交站≤100m
进出口距离机动车停车场≤100m
进出口距离非机动车停车场≤50m
可
步行街宽度10~15m
步行道路和广场面积0.8~1人/㎡
9.3机动车交通
9.3.1隔离
应
主干路应机、非分离
宜
次干路≥40km/h,宜机、非分离
9.3.3设计速度
宜
非机动车道设计速度宜15~20km/h
10公共交通
10.2公交专用道
10.2.2快速公交专用道
应
优先选用中央整体式专用道
单车道宽度≥3.5m
分离式单车道物体隔离连续长度≤300m
优先通过平交路口
车道设计符合《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可
单独布置时V=40~60km/h,与其他车道同断面布置速度协调统一
10.2.3常规公交专用道
宜
主、次每条车道交通量>500pcu/h且公交车辆>90量/h,采用
设置在最外侧车道
平交路口连续设置
应
单车道宽≥3.5m在
10.3公交通车站
10.3.1快速公交车站
宽度
应
双侧停靠站≥5m
单侧停靠站≥3m
10.3.2常规公交车站
宜
间距
城区停靠站间距400~800m
郊区停靠站按具体情况
平交附近的车站宜安排在出口一侧,距出口路缘石转弯半径终点宜>50m
形式
直接式
港湾式
主、次干路和交通量较大的支路
站台高度
0.15~0.2m
站台宽度
≥2m,受限时≥1.5m
应
长度
2辆车~4辆车
10.3.3出租车停靠站
10.3.4无障碍
11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
11.2公共停车场
11.2.5机动车停车场的设计
11.2.6非机动车停车场的设计
11.3城市广场
11.3.1广场分类
11.3.4广场竖向设计
宜
坡度宜为 0.3%~3.0%。地形困难时,可建成阶梯式
与广场相连接的道路纵坡宜为 0.5%~2.0%。困难时纵坡应≤7.0%,积雪及寒冷地区应≤ 5.0%
出入口处应设置纵坡≤ 2.0%的缓坡段
12路基路面
12.2路基
12.2.1路基设计
12.2.2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和湿度
应
快速路和主干路路基顶面设计回弹模量值≥30MPa
次干路和支路≥20MPa
12.2.3路基设计高度
12.2.4路基压实度
12.2.5路基防护
12.2.6特殊路基
12.3路面
12.3.2面层选择
12.3.3沥青路面设计
12.3.4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得
面层弯拉强度≥4.5Mpa
快速路、主干路、重交通其他道路面层弯拉强度≥5Mpa
宜
混凝土预制块的抗压强度非冰冻面层弯拉强度≥50Mpa
冰冻地区≥ 60Mpa
12.4旧路面补强和改建
12.4.3旧路面的补强和改建设计
13桥涵
13.2桥梁
13.2.1桥梁设计要求
13.2.2桥梁分类
13.2.3建筑限界
13.2.4桥下净空
13.2.5桥梁及引道平纵横
13.3隧道
13.3.2隧道分类
13.3.3建筑限界
13.3.4
强条
对长度> 1000m、行驶机动车的隧道,严禁在同一孔内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对长度≤1000m 的隧道当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时,必须设安全隔离设施
13.3.5平纵横
应
隧道洞口内外侧在不小于 3s 设计速度的行程长度范围内均应保持一致的平纵线形,当条件困难时,应在洞口内外设置线形诱导和光过渡等保证行车安全的措施
洞口外与之相连接的路段应设置距洞口不小于 3s 设计速度的行程长度,且不应<50m 的过渡段
当隧道长度>100m 时,隧道内的道路最大纵坡不应>3.0%,当受条件限制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 5.0%
洞口外道路应满足相应等级道路中视距的要求;当引道设中间分隔带时应采用停车视距
宜
隧道横断面不宜采用对向行车同一孔中的布置;不宜采用同一行驶方向分孔的布置
14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14.1.4交通安全设施分级
14.2交通安全设施
14.2.1等级A
14.2.2等级B
14.2.3等级C
14.2.4等级D
14.2.5其他情况交通安全设施
14.3交通管理设施
14.3.1等级A
14.3.2等级B
14.3.3等级C
14.3.4等级D
14.4配套管网
15管线和排水
15.2管线
15.3排水
15.4照明
16绿化和景观
16.2绿化
16.2.2道路绿化
应
绿化布置应将乔木、灌木与花卉结合
主、次干路中央分车绿带和交通岛不应不知成开放式绿地
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宜
设置雨水调蓄设施的绿化用地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谁知选择
宜选择耐淹、耐污较强的植物
分隔带<1.5m,不宜种乔木
快速路中央分隔带,不宜种乔木
16.2.3广场绿化
可
应根据广场性质、规模及功能进行设计。结合交通导流设施,可采用封闭式
16.2.4停车场绿化
应
应有利于汽车集散、人车分隔、保证安全、不影响夜间照明,并应改善环境,为车辆遮阳
16.2.5
绿化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16.3景观
16.3.2道路景观设计
16.3.3桥梁景观设计
16.3.4隧道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