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内科·肺系疾病之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之肺痨,详细介绍该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疗原则、辨证论治等内容
编辑于2022-09-25 16:00:31 江苏省肺痨
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全身逐渐消瘦为其特征
病名释义
痨,同劳,指虚劳或劳损。
三大特点
传染性、慢性、虚弱性
四大主证
咳嗽、咳血、潮热、盗汗
异名
以传染性而命名
尸注
注指传入或久留之意,与“传”亦同义。指肺痨患者死后,体内之痨虫可传染给他人而发病。又称为“传尸”
鬼疰
疰与注同义。因痨虫传染,有如鬼魅,无行迹可见而得名
劳疰
肺痨闰人生前其痨虫传染给别人而发病
虫疰、毒疰
“虫”指痨虫,“毒”指病邪,亦指痨虫。指感受痨虫邪毒而致病
以症状特点而命名
肺痿疾
肺痨重症,后期可发展为肺痿不用,故名
骨蒸
形容发热犹如从骨髓蒸发而出
劳嗽
肺痨久咳不已,形体消瘦虚弱
急痨
指肺痨发病过程中,病情急剧恶化,迅速出现败症
伏连
指痨虫伏藏于内脏,接连传注,最后形成五脏俱损的痨病
殗殜
病不甚重,半起半卧,古病名,指传尸之初期不甚者。
痨瘵
即肺痨。指具有传染性的虚弱性疾病。
沿革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刀马、挟瘿
唐《外台秘要》“肺虫”
《十药神书》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中医专著
《医学正传》“杀虫”与“补虚”两大治疗原则
病因病机
病因
外因为感染痨虫
发病原因
内因为正气不足
发病基础
病机
基本病机
痨虫蚀肺,肺阴耗损,阴虚火旺,阴损及阳
初期
肺体受损,肺阴亏耗
肺阴不足
中期
肺肾阴虚,心肝火旺
阴虚火旺
肺病及脾,阴伤气耗
气阴两虚
后期
肺脾肾俱亏,病及于心
阴阳两虚
病理性质
阴虚火旺
可出现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病位
主要在肺,传及脾肾,涉及心肝
主脏在肺
肺脏本虚,卫外不固,或因其它脏器虚弱,导致肺虚,“瘵虫”乘虚从口鼻而入,首先直接伤肺,侵蚀肺体
干咳咽燥,声音嘶哑,痰中带血
传及脾肾,影响整体
肺脾同病
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
脾虚不能输化水谷精微,土不生金
肺肾同病
肺虚肾失滋养
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
肺虚不能制肝
肾虚不能养肝
肝火偏旺(性急善怒,胸胁掣痛)
肺虚心火乘客
肾虚水不济火
心火上炎(虚烦不寐,盗汗等)
肺脾肾同病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为肺脾肾三脏交亏。
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
甚则肺虚不能佐心,不能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重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典型表现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明显消瘦
不典型者可仅感疲乏无力,微咳,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
常有与肺痨患者的长期接触史
鉴别诊断
虚劳
虚劳
无传染性,是多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总称,病位五脏并重以肾为主,病理阴阳亏虚并重
肺痨
有传染性,是独立疾病,病位主要在肺,病理以阴虚为主
共同点:都是慢性虚损性疾病
肺痿
病位均在肺
肺痿
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的病理转归
肺痨
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肺痨晚期,如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则属肺痿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病变部位
病初阴虚
在肺
阴虚火旺
肺肾两虚
气阴耗伤
肺脾同病
久病及阳
阴阳两虚
肺脾肾三脏俱损,并涉及心、肝
辨病情轻重
轻
元气未衰,胃气未伤,无大热,无咯血
重
元气已亏,胃气已伤,发热,咯血,消瘦
治则治法
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医学正传》“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
证治分类
肺阴亏损
症状
主症
干咳,咳声短促,少痰,或痰中有时带血,如丝如点,色鲜红,兼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或少量盗汗
兼症
口干咽燥,喜饮,胸闷隐痛,食少体倦
苔脉
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或兼数
证机概要
肺阴耗伤,津不上承,肺失滋润,肺损络伤
治则
滋阴润肺
主方
月华丸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常用药
沙参、麦冬、天冬、生地黄、熟地黄
滋阴润肺
百部、川贝母
润肺止嗽,兼能杀虫
阿胶、三七
止血和营
茯苓、山药
甘淡健脾补气
加减
若痰中带血,加白芨、白茅根、藕节、仙鹤草,和络止血
低热不退,加银柴胡、功劳叶、地骨皮,清虚热,兼以杀虫
口干咽燥,加玉竹、百合,滋补肺阴
神疲食少,加太子参,甘平养胃
虚火灼肺
症状
主症
咳呛气急,痰少质黏,或咳痰黄稠量多,或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或骨蒸,盗汗量多
兼症
五心烦热,颧红,口渴,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胸胁掣痛,或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
苔脉
舌质红绛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证机概要
肺肾阴伤,水亏火旺,虚火灼津,灼伤肺络,阴精耗损
治则
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主方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常用药
生地黄、熟地黄、百合、麦冬、玄参
滋阴润肺生津
鳖甲、知母、秦艽、银柴胡、地骨皮、青蒿
滋阴清热除蒸
川贝母、甘草、桔梗
化痰补肺止咳
当归、白芍
养血柔肝
白芨、百部
补肺止血杀虫
加减
若咳痰量多黄稠,加桑白皮、海蛤壳、鱼腥草,清化痰热
咳血不止,加紫珠草、牡丹皮、大黄炭或十灰散,凉血止血
盗汗多,加煅牡蛎、煅龙骨、浮小麦,敛营止汗
胸胁掣痛,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和络止痛
心烦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珍珠母,宁心安神
气阴耗伤
症状
主症
咳嗽无力,气短声低,痰中偶夹有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热势不高,少量盗汗或自汗
兼症
面色㿠白,颧红,神疲倦怠,食欲不振
苔脉
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证机概要
阴伤气耗,清肃失司,肺虚络损,气阴亏损
治则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主方
保真汤
保真肺痨气阴亏,参芪术草二地归,二苓二芍二冬柴,陈朴骨莲知柏味
常用药
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
补益肺脾之气
麦冬、天冬、生地黄、五味子
滋阴润肺
当归、白芍、熟地黄
滋补阴血
地骨皮、黄柏、知母
滋阴退热
白芨、百部
补肺杀虫,止咳止血
加减
若咳嗽痰稀,加紫菀、款冬花,温润止咳
咯血,加阿胶、仙鹤草、三七配合补气药益气摄血
便溏,腹胀,食少,去知母、黄柏,苦寒伤中及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滋补碍脾之品,加白扁豆、山药、薏苡仁、莲子,甘淡健脾
阴阳两虚
症状
主症
咳逆喘息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形体羸弱,劳热骨蒸,兼潮热,形寒,自汗,盗汗
兼症
面浮肢肿,声嘶失音,心慌,唇紫肢冷,五更泄,口舌生糜,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
苔脉
舌光质红淡体胖,边有齿痕,脉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证机概要
阴伤及阳,肺脾肾俱虚,肺虚气逆,精气虚竭
治则
滋阴补阳,培元固本
主方
补天大造丸
补天大造治虚劳,参芪术归枣白芍,龟鹿用胶河车远,枸杞熟地苓山药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山药
补益肺脾之气
麦冬、生地黄、五味子
滋养肺肾之阴
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甲
培补阴精
鹿角胶、紫河车
助真阳而填精髓
加减
若肾虚气逆喘息者,加冬虫夏草、诃子、紫石英
心慌者,加柏子仁、丹参、五味子
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补肾固肠
阳痿遗精者,加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月经不调或经闭者,加芍药、丹参、牡丹皮、益母草,活血调经
临证备要
病证结合,在辨证基础上加用抗结核杀虫药物
重视培土生金,补脾助肺
注意虚中夹实,标本同治
用药忌苦寒太过,以防伤阴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