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一到三讲
内容具体包括:第一讲绪论,第一章/第二讲: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概述,第三讲: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于2020-12-25 21:18:16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一讲 绪论
1.比较思政的研究对象:作为比较思政教学研究对象——思政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带有意识形态性的教育活动。
2.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中国与西方国家制度不同,因此思政无可比性?)
①作为比较思政教育学研究对象——思政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带有意识形态性的教育活动。
②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思政教活动具有可比性,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思政教在本质和基本特征方面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就是他们的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3.比较思政学的研究意义/比较思政学的必要性
①有利于培养和树立从事思政教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②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③有利于探索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准确把握和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④有利于发挥传统优势,促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设和完善
4.比较思政教学在比较时坚持的原则/借鉴国外思政教的成功经验应遵循哪些原则?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随意夸大
②辩证地看待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得与失,不可全盘肯定或否定
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发现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
④遵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服务
5.本课程的学习方式与基本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实事求是地了解
①一方面,我们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尽量多地搜集别国/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
②另一方面,加深对思政教的本质、规律(即思政教的原理部分)的认识,以促进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时能够对问题的捕捉更敏感、更细致
(2)唯物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①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特别是阶级分析的观点
②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观点
③运用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观点
(3)超越地批判、借鉴
①超越地批判、借鉴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其最终目的,进行比较研究,不是把异同之处简单写到,而是着眼于揭示规律
②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的成果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将产生什么影响,包括历史、现状、问题、经验、教训、理论,都要经过消化、改造,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最终去解决中国问题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章/第二讲 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概述
1.课本(P2)
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最早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②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史记》,也广泛应用比较法。
③把比较方法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是在18世纪以后。18世纪孟德斯鸠,在对东西方一些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首次创立了比较研究学,从而使比较研究在法学领域中被普遍地运用。
2.课本(P3)为什么二战之后当代国外思政教会成为各国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①二战之后东方的崛起,特别是中华人名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国民经济从濒于崩溃到成为经济大国的事实,给各国以强烈的影响。
②二战之后,出现了经济活动地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打破了狭隘的保守主义,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全球意识观”
③二战之后,高度发展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弊病,人们对失业、暴力等社会状况感到烦恼,出现了传统道德危机、意识形态危机,不少人希冀在东方思政教中寻找人生之真谛,乞求从东方思政教中求到医治西方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
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了失误和挫折,为了探讨这种失误和挫折的原因,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思政教进行反思
⑤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等改革传统思政教、吸收西方有益经验来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例如中国,也必须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后的东西,吸收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先进的东西,建立一种与社义市经相适应的思政教观,以科学的思想、道德、文化来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3.课本(P16)世界思政教比较研究的具体方法
(1)①质的比较与量的比较②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③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④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2)国别、专题、综合 比较法
4.课本(P21)
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苏崇德教授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国家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司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5.课本(P25)辨析:只有中国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别的国家没有×/每一个国家都有思想政治教育√
学者普遍认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各异,如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公民教育”或“公民道德教育”,加拿大、德国的“政治教育”,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及新加坡的“生活教育”等等
6.当代世界思政教的历史发展
①第一阶段:“高调”;从二战结束后50年代末期,意识形态壁垒分明
②第二阶段:“转型”,20C60初到70末,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第三阶段:“回归”,20C80初到90中;向传统复归,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为了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爱国+理想+英雄 主义再次成为主旋律
④第四阶段:“探索”;20C90中到进入21世纪直至当下
7.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趋势
①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②回归“生活世界”
③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④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
8.意识形态(propaganda贬义Ideology)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
9.意识形态的作用
①论证政权合法性
②充当社会水泥的作用
③彰显思想旗帜的作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三讲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1.新加坡1965年成立
2.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1)60年代忽视——70年代醒悟——80年代纠编——90年代定型
(2)课本(P447)公民道德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①自治时期的公民道德教育②独立后的公民道德教育阶段③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
(3) ①1974年,推行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对民族意识发展意义重大。 ②课本(P452)国家元首倡导儒学,李光耀1982年新春贺词,号召新加坡人保持发扬中国儒家发扬倡导的原则,并以“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统称八德,作为新政府的治国之纲。
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①课本(P453)1991年1月,新政府发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针对不同种族,促进种族融合
②1992—现在,以《好公民》《新公民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取代《儒家伦理》
4.课本(P462)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①规范的社区服务活动
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该项计划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清洁环境计划;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②立体性的德育网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
5.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启示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塑造全体公民的共同理想信念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新审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道德重大价值
(二)对思政教着力点和方法创新的启示
着力建设共同价值观
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积累的作用
课本(P460)“六顺”“七结合”,提高实效性
六 顺
一顺情,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动之以情 二顺理,要求在讲授中晓之以理 三顺性,针对不同的个性和特征进行教育 四顺势,根据不同的形势提出适时教育 五顺利,即因势利导 六顺真,即讲真话实事求是
七结合
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德育与生活相结合 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相结合 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 大节教育与小节教育相结合 物质教育与荣誉感教育相结合
6.思考题
比较新加坡和韩国思政教发展历程,试概括出一点或几点思政教发展的一般规律
(1)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3)举例论证(韩国、新加坡在处理东西方文化关系中的做法,在处理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