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下图整理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提纲,欢迎大家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文化概论
绪论
一、“文化”概说
“文化”一词的含义
文化的结构切分
文化的类型
文化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特征
思考讨论
如何理解“文化”的广狭二义?
为什么说“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二、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与发展历程
“中国”概念的变迁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了解】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历史阶段【掌握】
先秦时期“中国”概念的广狭二义,以及秦汉以后“中国”概念的主要含义?
“中国文化”概念中的“中国”一词是从何种角度来说的? (地理空间?民族国家?其他?)
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及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谈谈你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你对中国文化主要特点的认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得失谈。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与政治结构
一、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发展形态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
农耕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宗法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何谓宗法制度?如何看待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何谓家国同构?
如何看待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古代儒道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儒学
孔子关于“礼”“仁”等问题的思考及其思想意义
孟子“仁政”说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
孟子、荀子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
《论语》中百余处提及的“仁”, 其主要思想内涵包括哪些?
如何看待《吕氏春秋·不二》“孔子贵仁”的观点?
如何理解钱穆所说的“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论语新解·学而》)?
孟子仁政说与其性善论的内在联系。
如何理解荀子所说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何谓“内圣外王”?【参见教材125页】
(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要点。
何谓今文经、古文经,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焦点主要有哪些?
(三)宋明理学
理学的产生
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要点
二程关于理气的讨论,与张载主要的分歧何在?
朱熹《西铭解义》提出:“西铭大纲是理一而分自殊尔。然有二说:自天地言之其中固自有分别;自万殊观之,其中亦自有分别。不可认是一理了,只滚作一看,这里各自有等级差别。”如何理解这段话?
朱陆之争的主要思想分歧何在?
如何理解陆王心学所提出的“心即理”“心外无理”说?
二、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道家
老子思想要点(道论及其人生哲学)
庄子思想要点
《老子》中的“道”有哪几层涵义?
《老子》中的“道”与《论语》中的“道”有何异同?
如何理解《老子》第五十一章所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如何理解老子第四十章提出的“反者道之动”?
庄子对老子道论的接受与发展。
《逍遥游》中提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如何理解这句话?
结合所读,谈谈你心目中的庄子其人。
(二)秦汉新道家与魏晋玄学
秦汉新道家的思想特点与社会作用
玄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
秦汉新道家的思想特点及其与老庄道家思想的主要异同。
玄学有无之辩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性观点
名教与自然之辩的发展阶段,主要思想派别及其观点
言意之辩的主要观点分歧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
一、中国古代宗教
(一)“宗教”界说
宗教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素
原始宗教的主要形态
宗教的本质特征
宗教的基本要素
(二)中国古代佛教与禅宗
佛教的基本教义
《坛经》的主要思想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基本教义。
《坛经》的主要思想内容。
神秀、慧能之辩的主要思想分歧。
(三)中国古代道教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产生的文化渊源。
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改革、发展。
二、中国古代礼俗
(一)礼的沿革与意义
礼的起源
礼的内涵
礼的意义
礼的意义。
如何理解《礼记·郊特牲》所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二)礼学经典与“五礼”
“三礼”及其主要内容
“五礼”主要内容
“五礼”的主要内容。
如何看待婚丧之礼中凝聚的家族观念?
第七章: 中国古代选举与职官
一、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一)隋唐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先秦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
原始社会的推举禅让制
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的选贤任能制
察举制度
察举又叫荐举,是汉代选官的主要形式。
察举,一般先由皇帝决定察举的范围和明目,然后由公卿、列侯、州郡等长官,在各自辖区内经过考察,向朝廷推荐所需人才。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何谓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沿革
科举制度得失谈
八股取士
科举制与察举制主要的不同
唐宋至明清时期科举形式上的主要变化。
二、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发展变化
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官制的发展
秦代郡县制确立的意义
唐代地方官制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官吏的爵位品阶
中国古代官吏的爵位
中国古代官吏的官阶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特点
汉代的封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