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社会学理论历史框架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以一个纵向的脉络来梳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介绍了第一阶段现代化、第二阶段帕森斯对不同理论作出融合的尝试,第一阶段多种取向并立的局面似乎总是人感到美中不足,因此第二阶段发展的目标主要是整合不同取向的社会学,使之融合成一个更具综合性因而也更具解释力的学科。
编辑于2023-10-16 16:36:29社会学历史
第一阶段:现代化
1. 实证主义
孔德
1. 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西方社会学自此开端
2. 他所理解的“科学”是当时那种以实证方法为特征的自然科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证实性或重复性。
斯宾塞
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的思想出发,对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变迁过程做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涂尔干
明确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
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
2. 人本主义(诠释社会学)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对象是人本身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强调人的主观意义,其主张“社会唯名论”
舒茨:完善韦伯理论的问题:现象学社会学
1. 继承
托马斯
库利
米德
注重人际互动的主观方面,强调人与人的符号互动对于个人人格与社会结构形成的重要作用。
3. 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 先驱: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1.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社会历史理论
2. 历史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
3. 阶级意识在历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4. 辩证的总体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的基本方法
2. 代表人物
霍克海默
《批判理论》
从社会作用、理论目的、思维主体、研究方法、逻辑结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确立了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阿多诺
马尔库塞
《理性与革命》
从黑格尔主义、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出发,批判了实证哲学,论述了批判理论的特点,为批判理论的兴起进行了历史的辩护。
3. 观点
主张以辩证的“总体分析”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
4. 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
主张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
《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5. 非逻辑行为
帕累托
《普通社会学》
主张研究非逻辑行为
这一阶段社会学家之间的分歧主要围绕着主关于客观维护与批判等方面展开。
浮动主题
第三阶段
新的特点
1. 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但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更加精致。
2. 与帕森斯时代相比,当代的理论综合活动显得更为普遍,参与的人数也更加众多。
对各种对立理论进行综合
1. 上一阶段
1. 科赛、伦斯基
对功能论与冲突论进行的综合
2. 布劳
以交换论为基础,对宏观,微观社会学所作的综合
2. 当前阶段
1. 巴克利
在《社会学和现代系统论》中,试图以现代系统论为起点,利用各派社会学理论的已有成果,发展出一个特别适用于社会文化系统的系统理论模型。
2. 彼得·伯格
3. 卢克曼
合作
出版了《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
试图将迪尔凯姆、帕森斯等人对客观社会世界的分析与韦伯、米德、布鲁默等人对主观社会世界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对社会世界的主客观方面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更全面分析的社会学理论。
4. 柯林斯
试图站在冲突理论的立场上,融合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交换理论等来探寻宏观冲突过程的微观基础,建立一个更具综合性,因而也更具解释力的社会冲突理论。
3. 新的方向
1. “新功能主义”
1. 是当前西方社会学界影响最广的“综合性”理论取向之一。
2. 以功能主义传统为基地来综合各派之说。
3. 代表人物
1. 美国
亚历山大
认为“只有帕森斯的分析模式为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新综合提供了唯一可行的基础“
柯罗密
2. 德国
蒙奇
以新康德主义哲学为指导
卢曼
以系统主义为形式
3. 英国
阿切尔
4. 基本思路
坚持“功能主义传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冲突论、互动论、现象学、交换论、批判论等对立学派的研究主题及思想观点,将他们整合进功能主义的框架中去,建立起一个新的具有“多维性质”的综合性一般理论。
2. “结构化理论”
1. 代表人物
吉登斯
2. 立场
从现象学、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主观社会学出发来融合各种对立的取向。
3. 理论
认为个人与社会,微观与宏观,主观与客观并不是二元的,而是一种双重性。
将“结构”理解为不断的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3. “沟通行动理论”
1. 代表人物
哈贝马斯
2. 立场
批判理论
3. 观点
1. 它采用了沟通行动、生活世界和系统三个基本概念,对社会过程中这三者的性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 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是社会的系统过程侵占、扭曲了作为沟通行动之前提条件的生活世界,从而阻碍了沟通行动的合理化。
3. 重建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整个社会建立在合理的沟通行动基础之上,正式批判理论的基本目标。
哎呦
4. “理性选择理论”
1. 代表人物
科尔曼
2. 立场
以理论综合为自觉目标
3. 观点
1. 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解释社会现象,不是解释个人行为。
2. 指出社会系统行为归根到底是许多个体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对个体行为的微观分析为基础来解释宏观的社会现象。
3. 任何以个人行动为起点来阐述社会系统现象的理论必须包含的三个组成部分
1. 将宏观现象转变为微观行为
2. 个体行为的分析-“理性选择行为”
3. 围观的个体行为如何构成宏观现象
5. “实践理论(生成性结构主义)”
1. 代表人物
布迪厄
2. 观点
他的理论核心范畴是实践、结构、场域、资本与惯习等。
实践是场域(及结构)与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
6. 埃利亚斯
1. 《论文明的历程》反对孤立地考察人们行为的"主观意义“,主张要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来理解个体层次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的变化。
2. 《符号理论》力图突破各种2元对立,从对立面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中来把握各种社会过程的研究
7. 符号互动论者
日益寻求与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在内的其他各种理论传统的结合,努力将符号互动论推进到“后布鲁默主义时代”。
8. “网络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
艾默生
库克
试图解决观微观的联结问题。
4. 更高程度的融合
1. 瑞泽尔
2. K·贝利
3. 乔·特纳
第二阶段
帕森斯对不同理论作出融合的尝试
结构功能主义
1. 这一理论一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很快受到了剧烈的批评
2. 理论内容
1. 社会行动理论
2. 社会系统理论
3. 主要缺陷
1. 过于抽象,缺乏经验基础
批判
默顿
“中层理论”
“经验功能主义”
2. 过于注重社会过程中客观的层面,忽视其主观的层面
批判:认为人们是根据起主观期望,即他们信奉的目标而行动的,所以行动者关注的是目标,而非手段。
1. 符号互动主义
1. 思想基础
库利
托马斯
米德
2. 创始人
布鲁默
3. 立场
社会唯名论
4. 主张人们之间的符号沟通过程是社会过程的基础与实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都是人们之间符号互动的产物。
2. “拟剧理论”
戈夫曼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对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技术做了生动的描述和分析,它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大舞台,将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比你剧院中的表演用一套研究戏剧的术语来描绘和分析人们的互动过程
3. “本土方法论”(又译“民俗方法学”“日常生活方法学”“常人方法学”
1. 创始人
加芬克尔
2. 所谓的本土方法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构造和解释他们的社会世界,并对其赋予意义与秩序时所使用的方法及程序。
3. 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秩序完全是互动参与者赋予周围环境的。否认会秩序有其自己的客观现实性这种观点。
4. 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秩序不一定真的存在,只是看上去存在,而他之所以看上去存在,只是由于人们对于社会秩序的主观感觉。
5. 本土方法论与符号互动组已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在反对功能论、实证论,偏爱社会生活中微观主观层面的研究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3. 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基础
4. 注重结构,忽视个人缺陷
批判
社会交换理论
1. 代表人物
霍曼斯
他强烈主张要在社会学中“恢复人的地位”,认为制度,组织和社会都可以归结为个人的行动。
他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对最大利益的追求,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交换行为。
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一书中他详细的讨论了社会交换过程的基本原理,并以社会交换过程为基础。重新描述和解释了社会群体、权力、地位、社会制度等社会现象,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交换理论体系。
布劳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1. 他对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上的社会交换过程,他们之间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 试图说明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结构与过程是怎样逐步从微观的简单的人际关系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
《不平等与异质性》
提出宏观结构理论,强调宏观结构对微观互动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回到了帕森斯重视宏观、忽视微观,强调结构、淡化个人的理论立场上去。
2. 观点:强调理性化的努力及由之决定的手段
5. 过于强调社会的一致与稳定,忽视强制与冲突
批判
社会冲突理论
1. 代表人物
米尔斯
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和《权力精英》中对美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认为“权利均衡”几乎无法实现
达伦洛夫
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中,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宏观社会冲突理论。
2. 观点:强调对个体理性行动起制约作用的客观条件
将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进行综合
1. 科赛
承认冲突时社会的常态,但反对达伦洛夫那种认为冲突只有消极作用的看法
认为冲突与社会整合、稳定并不矛盾,甚至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伦斯基
在社会分层领域对冲突论和功能论进行综合
6. 对现实过于乐观,具有保守主义倾向
批判
批判理论
1. 注重于批判现实,寻求人类解放的新道路。
2. 代表人物
1.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
《德国社会学中的时政论之争》
2. 马尔库塞
1. 《爱欲与文明》
2. 《单向度的人》
3. 弗洛姆
1.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2. 《健全的社会》
4. 哈贝马斯
1. 《理论与实践》
2. 《认识与人类旨趣》
3.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4. 顾尔德纳的《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一书对帕森斯的理论进行批评
第二大发展阶段上的西方社会学,以帕森斯对于先前各派社会学取向的尝试性综合为起点,然而最后却以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分化为重点。在这一发展阶段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歧,如抽象分析与经验研究、宏观与微观、冲突与均衡等等。
在实际构建社会学体系的过程中,他们都是先构思一种适合于一切领域的一般原理或“第一原理”,然后再从这种第一原理或一般原理演绎出社会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