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体验论》思维导图笔记
《儿童体验论》思维导图笔记,内容有 第一部分:探寻问题现象 第二部分:追寻历史渊源 第三部分:建构体验体系 第四部分:提出实践策略
编辑于2023-08-12 16:14:03 江苏省《儿童体验论》 思维导图笔记
第一部分: 探寻问题现象
导论:童年消逝的追问
一、童年的消逝:过去的焦虑
童年的重要性、童年的价值、童年的精神
缺乏主动权、被动经历、成人化、没有自由游戏的时间……
二、童年的追忆:当下的研究
童年体验的性质:纯真美好、自由快乐、深刻难忘
童年体验的内容:玩、吃、学业压力、不同季节差异、害怕与快乐交织、自然生活
三、童年的反思:未来的展望
自主支配时间、自由活动空间、活动内容
童年的本质是童心、童真、童趣
童年体验
第一章:儿童体验的重要性
第一节:童年的理解
1.童年的语义分析
“童年”的内涵:独立定义;与“成年”对比;感性判断
童年具有三种基本特性:阶段性;不可逆转性;主体性
2.童年的多学科研究
文学界的解读:童年是思想的源头
心理学界的解读:童年是人格形成与认知增长的重要时期
社会学界的解读:童年的消逝与青春蔓延
教育学界的理解:童年的秘密与发展价值
第二节:童年的危机
1.童年的危机
2.童年危机的表现
时间与场所的危机:儿童身体活动的缺失
游戏与娱乐的危机:儿童自我的缺失
生存动机与成长方向的危机:儿童精神的缺失
第三节:童年的重构
1.产生童年危机的原因
成人本位的世界对儿童的忽视阻碍了儿童的自我建构
成人的伪装消解了儿童的童真,遮蔽了儿童的视野
成人的控制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抹杀了儿童的心智
成人的求真限制了儿童的想象,消解了儿童的热情
成人的压力转嫁到儿童的身心,压抑了儿童的生长
2.童年意义的重新确立
体验:彰显儿童为本的境界
生长:揭示童年的发展意义
第四节:儿童体验的意义
1.儿童与儿童理解
儿童是谁
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人
2.儿童特性的教育取向
儿童具有发展的潜能
儿童具有游戏性
儿童具有独立性
3.儿童体验的教育特性
具有主体性
具有主动性
具有自主性
4.儿童体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儿童体验的教育价值
1.促进儿童生长发展是儿童体验研究的教育价值追求
2.促进发展与独立发展相辅相成
3.促进儿童整体性可持续地发展
4.促进儿童成为自己主体地发展
儿童体验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益于重新确立儿童的教育主体地位
2.有益于研究儿童体验机制及其过程
3.有助于重新构建儿童课程观
4.有助于重新确立儿童发展观
第二部分: 追寻历史渊源
第二章:儿童体验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体验”的含义
1.体验的语义及特性
动词:去经历、亲自去做
名词:经历后的结果、经验
2.不同领域中的“体验”理解
3.“体验”的教育特性
主体性:个体内心的情感反应,以主体为依托而存在
情感性: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情感性是体验的根本性特征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有关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运动状态
第二节:体验的教育理解
1.体验与经验
体验以经验为基础
体验是对经营的超越
2.体验与感受
体验在多感官反应中感受
体验是对感受的反思
3.体验与知识
体验与知识是赋值的关系
4.体验与理解
体验是主体进入理解活动中的亲历要素
5.体验与移情
心理学上的移情主要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心理移情是儿童体验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国内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1.孔子的乐学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2.庄子的体育教育思想渊源
天人合一
3.王守仁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知行合一
4.陶行知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教育目的观:教育为公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
5.陈鹤琴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儿童观: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 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活教育
活方法:游戏法、整个教学法、暗示法、分团法、生活教学法、活教学法……
活课程:五指活动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第四节:国外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1.希腊“三贤”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夸美纽斯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遵循秩序
尊重人的自然发展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3.卢梭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自然主义儿童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教育的原则就是自由; 教育的方法就是体验(感官体验、生活体验)
4.杜威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杜威的儿童观:儿童是具有能量和潜力的;儿童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
儿童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本身才是目的所在
儿童课程观: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进入课程的经验是具有反思性的,是多种关系的有效联结
做中学
5.蒙台梭利的体验教育思想渊源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儿童的心智具有吸收力; 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
蒙台梭利的教学法:观察教育法、有准备的环境、自由与纪律并存、工作、 废除奖励与外在的惩罚、感官训练与智育
第三章:儿童体验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确立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目的观
1.身体与精神的统一
儿童拥有身体并拥有身体权
儿童的精神对身体活动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2.自我与社会的和谐
儿童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应统一于实践中,并经由教育实践来引导完成
3.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融通
重视当下不是否定未来
立足当下才能走向未来
第二节:建构过程体验式的课程本质观
1.作为体验过程的课程本质观
有关课程本质的讨论
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界定
2.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界定
3.从课程的组织实施来界定
课程的实施是儿童体验的过程
2.儿童体验课程的特征
体验课程是儿童的课程
体验课程是整体的课程
体验课程是过程的课程
体验课程是游戏的课程
第三节:构建体验学习型的教学价值观
1.价值观教学向教学价值观的转向
2.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价值观
确立体验学习的立场
研究体验学习的特征
1.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
2.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
3.是在辩证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
4.是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
5.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
6.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
形成体验学习的过程
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 辐合式学习方式、发散式学习方式、同化式学习方式、顺应式学习方式
建构体验学习的教学价值观
第三部分: 建构体验体系
第四章:儿童体验的类型
第一节:身体体验
1.身体体验研究的回顾:活的身体
身体图式
2.儿童身体体验的特殊性
冲动性:积极有效的应激保护、消极过度的反应攻击
受限性:成长水平有限、社会经验局限
放纵性:本能冲动影响、社会经验不足
3.儿童身体体验的特征
自生--原发性:儿童用身体探索世界
直接--亲历性
儿童通过直接利用感官体验到自己的存在;
儿童运用身体的动作来实现人际交往;
儿童运用身体体验促进身体自我的发展,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自我中心--认知迁移性:儿童通过身体感知其他事物的特征
4.儿童身体体验的认知价值
维护身体健康发展,丰富儿童的身体体验
转变对身体的偏见,重视身体教育的价值
第二节:游戏体验
1.游戏体验的本质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行为
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的生活方式
2.游戏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并获得主体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活动过程及结果。
3.游戏体验的特点
主体--对象性
自由--纪律性
虚拟--真实性
紧张--愉悦性
4.游戏体验的价值
活动价值
1.体验兴趣和努力
2.体验自由和自主
3.体验成功和幸福
教育价值 (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1.游戏与学习时同一个过程
2.游戏与学习是一种冲突关系
3.游戏与学习是相对独立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5.游戏体验的有限性
游戏体验的有限性既源自于游戏自身的自由、松散的独特性与现实生活的规则、秩序性的差异,又来自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取舍抉择。
第三节:审美体验
1.灵动的美
美是对美的事物的抽象概括和本质揭示;美是主观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在心灵中的契合;美是情感性的反映……
2.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满足人的精神完善与自由的需要;审美体验建立在审美认知的基础上;儿童在3岁左右表现出对美的明显喜好;儿童的审美能力经历了从审美态度形成、审美兴趣显现到审美标准清晰的过程……
3.审美体验的特点
审美体验具有情感性(关于“爱”的体验)
审美体验具有“悟”性(内省性的思维)
审美体验具有建构性
审美体验具有情境性(需要情境的依托,以及主体投入情境中的情感)
4.审美体验的价值与有限性
第五章:儿童体验的过程
第一节:体验机制及过程概说
1.机制的含义
机制的引申义指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变化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2.对“过程”的解读
过程的内涵:生产过程、关系过程、输入输出、手段、过程哲学
理解过程: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儿童体验的过程:自我意识产生;情绪情感状态的变化历程、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沉淀的过程、技能增长与社会立场替换的过程、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精神成长过程
第二节:儿童体验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
1.儿童心理体验的生理基础: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突破人类生命的“非特定化”
条件反射:为人的成长提供便利
2.儿童体验的心理过程及其形式
认知过程及其形式
认知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目的性;儿童对活动的目的越明确、对活动的价值理解得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形成儿童对该活动的意志力。
3.儿童体验的心理过程是“知情意”相结合的过程
第三节:儿童体验发生的社会机制及其过程
1.社会体验过程的心理学基础
在社会体验过程中,需要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情感、社会意识与社会意志的参与并发挥作用
2.儿童道德体验的社会过程
主要体现为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儿童的道德发展和自我发展是实现社会化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3.儿童自我效能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体验的社会过程既是儿童自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内在增长的过程,也是儿童与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交往的外在技能增长的过程。
强调协调减少分化:合作与竞争并非截然对立,在某些场合可以同时存在
合作与竞争增强效能:有效的合作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竞争与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冲突提升自我效能:内部冲突--外部冲突
第四节:儿童体验发生的文化机制及其过程
1.文化与文化机制
文化与儿童文化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儿童拥有自己的文化
2.儿童体验产生的文化过程
文化传承与熏陶:天性与文化的契合
文化顺应与融合:儿童文化出于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向成人世界学习,教育起到推进作用
文化压制与冲突: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矛盾
文化交流与自觉:基于人的实践活动
3.儿童文化发生过程的特点
整体性:儿童以整体性的方式来认识和了解世界
直觉性:儿童天生的直觉感知能力超越成人
4.教育推进儿童体验发生的文化进程
教育在筛选和批判中推进儿童文化进程
教育在文化改造中创新儿童文化过程
第六章:儿童体验的要素
第一节:体验时间
1.时间表征与标度
自然时间与体验时间
自然时间:所有外在于人的时间,具有方向性、可标度性、不可存储性、不可逆转性
体验时间:与人的行为活动进行意义联结并使人产生“时间体验”的时间,是特殊的自然时间
时间经验与时间体验
时间经验是对万事万物变化的时间认知并遵守其规律而做出的行为反应
时间体验是对时间的反思,是对时间之于自己意义的内省
2.体验时间的生命价值
体验时间是对自然时间的意义化
体验时间是生命周期划分的真正依据:生命的主体是在体验之中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
体验时间是生命历程的关键节点:体验时间是生命历程中一些深刻的、内在的、自省性的关键时间,并激起了个体的情感或具有特殊的意义
体验时间是毕生发展的重要支撑:主体以主动积极的方式去把握时间,展示出能动性
3.儿童体验时间的现实审视
儿童在时间面前表现出无能的依赖性;
儿童在时间管理上表现出受限的主体性。
4.体验时间的教育意义
让儿童进入时间,成为童年的主人,确立自己的时间;
让儿童积累时间体验,建立体验时库,规划毕生发展节奏;
让儿童把握时间机会,形成健全的自我,抓住自主成长的时机;
让儿童拥有时间洞察力,创造发展时机,提高成长的效率。
第二节:体验空间
1.空间的概念及其特征
空间的概念及其类别: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第三空间
空间经验的特征:空间指一定边界划分的形式;空间经验既来自对空间形式的知觉感受,也来自不同的视觉体验;将感觉和精神投射到空间之中,形成体验空间。
2.体验空间的内涵与特点
体验空间以身体尺度为背景依托
体验空间是身体实践的亲历空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体验空间的生存意义与规训价值
3.儿童空间体验的特殊性
儿童的空间知觉具有顺序性
儿童知觉的空间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儿童的空间体验呈现鲜明的偏好
儿童的体验空间充满趣味性
第三节:体验主体
1.普遍特性与主体性的理解
人的普遍特性:认识论(人性的“善恶”);本体论(三种属性--自然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本质论(主体性研究)
教育的人性论
身体与心灵都是体验主体
2.儿童的主体特征
儿童是自然人,具有自然属性
儿童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属性
儿童是独立的人,具有精神属性
3.儿童体验主体的样式
儿童是游戏体验主体:游戏是儿童存在的方式;儿童热爱游戏,并具有天生的游戏能力;儿童游戏彰显其主体性。
儿童是学习体验主体:儿童具有生而好学的本性;儿童是学习体验者
儿童是成长体验主体
第四节:体验情境
1.情境的基本内涵
“情境”的含义
情境既指反映事物状态或存在状态的景象、环境,也涵盖人类活动与情感参与过程的具体情况、情景。
物品、场合、角色、组织场所、信息--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教育领域对情境的理解与应用:基于支持性环境营造的角度;将学习者寓于情境中在互动中学习,使主体学习具有情境性
情境的类别(从教育领域来划分)
生活真实情境
教育教学情境
体验情境按存在的状态可划分为真实的体验情境、创设的体验情境、虚拟的体验情境
2.体验情境及其特征
体验情境的发生依据
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情境的综合性直接影响
心理认知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统一的过程
体验情境的特点
动态性
意义性
生成性
3.体验情境的价值
对情境的定义带来相应的行为结果;
个体的情境定义取向会影响其社会生活态度;
要多利用体验情境的积极方面来弱化其消极影响
第五节:体验场域
1.场域与教育场域的理解
场的含义 场域:关系的呈现、对立的竞争状态、关系的生成与再造
场域的研究
2.教育场域及其特征
教育场域其实是一种关系的表现
教育场域能生产关系并进行关系再造
3.体验场域的形成
体验场域中融合了时间与空间,体现了一种时空交织的关系
体验场域是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互动、对话的表征
体验场域是实践者在真实的任务和共同的情境中建构起来的实践共同体
第四部分: 提出实践策略
第七章:儿童体验的教育路径与策略
第一节:体验教育环境的营造
1.幼儿园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单向度性)
重视物质环境建设,轻视精神环境营造
重视物质环境形式,忽视场所感的营造
只关注局部环境,缺乏整体协调性
只注重成人便利,忽视儿童环境体验
2.环境建设的立场:构建体验场
体验场是一种时空交织的关系域
体验场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融合
体验场是一种显性与隐性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存在
3.策略建议:环境养成法(动态、整体性)
明确儿童体验发展的特点与需要,确立办园宗旨
建构环境的大框架大布局,形成逐步养成的制度
分别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的角度进行实践
融合园内各种有效资源,形成环境体验场,发挥生活即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体验教育课程的建设
1.养成体验课程建构的背景
2.养成体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立足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重视过程,倡导活动体验
养成习惯,打造奠基工程
尊重文化,重视多元文化熏陶
培育品质,呵护生命的种子
3.养成体验课程的特点
课程理念新颖适宜
课程实施简便有效
课程编制科学合理
课程评价细致可操作
4.养成体验课程的实施
以整体活动形式实施课程
坚持“行为养成月”和“主题活动周”相结合的主题活动原则
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为课程实施的情境
第三节:体验教育教学的策略
1.体验阅读的内容
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拓展到不同维度,阅读素材对应不同类别的体验,广度和深度……
2.体验阅读的方法
儿童独立阅读与成人指导下阅读相结合;突出体验活动的过程,并重点强调可操作性
3.体验生活即体验阅读
“阅读”与“阅世”相结合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