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5.共同备课工作坊——小学散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祖父的园子》共同备课的启示
本章节是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小学散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祖父的园子》共同备课的启示
编辑于2023-03-15 16:22:29 广东"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05.共同备课工作坊 小学散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 《祖父的园子》共同备课的启示
教学现状描述
《祖父的园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这篇选文在很多版本的小语教材或课外阅读书目中都有收录,题目有所不同,有的叫《祖父的园子》,有的叫《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各版本教材所节选的内容也稍有不同,但都是写萧红回忆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洋溢着童真童趣。
课例综述显示,目前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4.感受祖父对“我”的疼爱,体会浓浓的祖孙情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5.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即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6.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热身活动
一、结合课文《祖父的园子》的阅读,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意味。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2.采 一朵倭瓜花,捉 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 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 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3.玉米愿意长多高就 长多高,它若 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二、思考并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再进行一次教学设计,然后将设计成果填入下面的教案模板,后面【问题研讨】中的“备课建议”可供参考。
1.《祖父的园子》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是大多数教案和课堂实录显示,老师们都把这篇课文当作散文来教,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2.体会作者萧红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这是老师们的共识;萧红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们也比较清楚;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感情呢?老师们的做法就有些分歧了。有的老师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我们不用教什么,让学生自己读就好了,反复地读,他们就能读出这个感情了。这种观点你认同吗?
3.有的教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落在“写作方法”的训练上,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的?
4.这篇课文在言语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句式传达出特定的情味?哪些精准的词语抒发细腻的感受?哪些修辞方法抒写自己幽微的情思?你打算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
备课进程
场景描述
下面是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2011年“国培计划”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的一次共同备课,参与者包括9位学员,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大多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还有来自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2位合作专家——高晶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陆平博士(南通大学)。
【观察者点评】
老师们日常的集体备课,一般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而这里的共同备课,主要是备教学内容,或者说,从教学内容角度备课。
“教语文”,你如何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炼】
几位老师都提到“写法”这个概念,但他们的所指是不一样的,有的指词语表达,如“胖乎乎”、“圆滚滚”这种ABB型词语的运用,有的指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还有的指写作心理,如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生活。
【要点评议】
一、文本解读
作者萧红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一种自由快乐的心境,还写出祖父对“我”的包容和爱,体现“我”童年生活的一种童趣。写法上:其一,语言生动活泼。作为散文,一个特点就是文笔很优美,文中有很多比喻、拟人、排比,还有词语的准确运用,比如说第一段中“胖乎乎”、“圆滚滚”这种ABB型词语的运用。其二,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
二、学情分析
对于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写作特点,学生理解和把握起来难度不大。学习基础:可能不知道园子是什么样子的,蚂蚱是怎样一种昆虫等,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学习困难:学生无法用精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经历过的快乐的事情。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情感。
2.训练写作方法。
四、教学流程
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到的景、物、趣事,让学生感受作者抒写的童年快乐;第二步,抓住关键的句子,提问学生对哪些地方印象深刻或喜欢哪些语句,让学生通过读这些句子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三步,让学生借鉴模仿这篇散文里的优美句子来形容一下自己的快乐,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中还要补充萧红的不幸身世。
综上可见,老师们关于《祖父的园子》的备课思路还是相当明晰的,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也是一致的、匹配的。上述过程也可折射出日常工作中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模式。另外,老师们很快就达成共识,说明老师们对惯常的备课方式和思路有一种高度的集体认同,尚未对这种传统备课方式的不足有所察觉,对自己既有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也缺少反思的意识。
合作专家1:(高晶博士,以下简称“专家1”)
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好像不大同意将写作方法的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最后终点。刚才一位老师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说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我认为在备课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很重要。当我们去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很宏观的角度上来讨论,这种宏观的话语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我们处理微观的问题。用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样的话语方式,就是运用一点哲学的思维对语文教学作上位的思考,这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不同意这样思考问题的结果,比如体会情感可能是体现人文性那个部分,写作方法可能是处理工具性这个部分,这样很简单地去划等号,恐怕是会出大问题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哲学的思考肯定应该是一种辩证的思考,所以处理这个问题不能把它们对立开来。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肯定是和他的写作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用一个文学理论的术语,就叫作“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我们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时候,它们是很辩证统一的一对词语,是紧密结合的一对词语。或者我这样说,我是一个作者,我用什么样的言说方式才能表达出我要表达的内容,这是一定的;我换了言说方式,我言说出来的内容,肯定会发生变化。
所以当大家用这样一篇散文去试图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或者教写作技能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萧红的情感。这篇文章表达了萧红一种很细腻的情感,本文是萧红成年之后,有了各种人生遭遇之后,回忆童年那一段经历产生的情感,她心中的感情和我们的感受绝不一样,当这种情感不一样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去写作,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到的也只是给老师造两个句子。散文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教的。 当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着造一两个句子,比如用文中的一些词语,“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鲜艳漂亮”等,五年级的学生肯定也会造句,但学生的困难是,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写出自己的情感来。
要点
【反思】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上面的备课中,你发现老师们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有老师谈到,“体会情感”体现人文性,“训练写作方法”体现工具性。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
【要点评议】
合作专家质疑教师的学情分析结论,实际上旨在指出教师刚才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不合适的地方、教学内容有不合宜之处,同时为了引起老师们的反思。老师们刚才讨论认为,对于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写作特点,学生理解和把握起来难度不大,合作专家则认为,学生对作者营造出来的充满意境的园子,感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共同备课的必要环节,也是共同备课活动中合作专家必须要做的事、必须能做的事,即提出议题,引发思考,激发讨论,这也是合作专家在共同备课中引领作用的体现。可以看出,老师们已经开始产生困惑了。
合作专家2(陆平博士,以下简称“专家2”)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因为我从80年代末开始工作,教小学,我还记得十几年前的语文教材,一个训练加一个训练,尽管不是很科学,但是相对来说,一个单元到底要教什么东西,还有点眉目。但是现在新课程改革以后,2001年以后,我们的苏教版也好,人教版也好,基本都是人文主题单元的,但是人文主题下面,这篇文章到底教什么,还是不太清楚。老师们说备课要备课后的练习题,我觉得现在有没有也无所谓,我闭着眼睛都知道,第一题肯定是描红,第二题抄写词语,第三题,是找两个句子让学生去理解一下,最后一题基本就是问主题思想。我们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面对一篇课文,不知道教什么。 我们需要通过课文来教语文,但是到底教哪些语文知识,我们现在做不起来,整个小学都做不起来。小学低年级还好,你能教实体的字,但是慢慢升高年级以后,通过这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其实你听这个老师上课,听那个老师上课,真的不一样,如果她们之前不商量的话,绝对不一样。因为我是曾经当过校长的,所以你到一班听和二班听就会发现,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到底要教什么,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教材当中有规定,通过这篇文章,要教一个什么样的语文知识,那么我们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也比较容易达到这个标准。现状是,教材没有规定教什么,只有一篇篇课文,所以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在教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
【要点提炼】
我们无论教哪种课文,都要考虑我要教什么,要有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要想清楚如果教这个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在什么地方,学习终点在什么地方,然后我怎么让学生从起点到达终点,也就是让学生学到这个内容。
【要点评议】
散文阅读,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分享首先要区分人我,不能用读者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分享不是“占有”、“具有”,学生的感受,与萧红所传达的感受不可能完全吻合,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阅读的起点,也表现在阅读的终点。我们不能够占有作者的人生经验,但我们要通过作品中萧红的语言,体认她的那种独特的心肠、幽微的情怀。请注意“体认”一词,就是体会并认识到,而不是感同身受。
由于表述的原因,这里合作专家似乎没有讲清楚,容易引起学员的误解。“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比较笼统”,不是说“理解的情感”比较笼统,而是说对情感的理解方式、阅读方法乃至教学方法比较笼统;换言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时候,不能跳过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高度概括的结论,比如,作者的感情是“自由自在”或“无忧无虑”等;也不能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归纳一下课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然后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词语总结作者的情感,再要求学生认同并且记住它。所以,合作专家说,散文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应该是往下、往细腻处走。就是说,阅读的方法要细读,相应地,教学的方法就要引导学生细读。
到这里,我们发现,教师2并未真正理解合作专家的观点,甚至没有理解合作专家的问题。当然,合作专家的表述也有不清楚的地方。合作专家的观点是:一、就文学作品而言,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一定的“言说方式”表达一定的“言说内容”。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知道语言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不知道这样表达的精妙,教师就要努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言语的精妙。所以说,课堂上采取用一些照片、实物和投影片让学生看的办法,是无法让他们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功力、语言的精妙的。二、散文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应该往细腻处走,不要往抽象处走,是说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细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而不是抽象地接受一个对作者情感高度概括的结论。也就是说,细腻指的是阅读感受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作者的情感本身。这位老师理解成“对作者情感方面做的解析还不够”,还要挖掘出更深刻、更细腻的情感来。上面教师4那位老师也产生了同样的误解,以为“往细腻处走”就是让学生去百分之百地体验到萧红当时的心情,所以这两位老师都产生怀疑和困惑。如果这两位老师真的认真参与了备课讨论,还是没有理解,除了合作专家表述的原因,恐怕和他们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有关,这时就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对话沟通的支架。
可以看出,老师们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合作专家的意思和意图,这也是一线教师首次参加这种共同备课活动时的常态现象。因为时间有限,合作专家不得已抛出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的一个要点,即体会文中特殊句式的情味。这样做起到的作用是,指明共同备课一个可能的、合理的思考方向,以引发老师们作更深入的探讨。到这次备课结束时,老师们陷入了迷惘之中,如果是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彷徨,那就说明这次共同备课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后续的备课急需跟进。
问题研讨
一、关于“课文的教学设计”
本次共同备课对《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本文虽然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选入教材后已经成为一篇独立的文章,从文本体式上看,应该作为一篇散文来教。
2.教学目标确定为“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抒发的个性化情感”。这是依据体式得出的正确结论。至于如何品味语言,高博士指出“体会文中特殊句式的情味”,虽然备课中没有展开讨论,但是也已经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3.教学目标没有偏移到空洞抽象的写作方法的训练上去。
4.教学方法上重视各种形式的“读”,符合这篇散文的特点,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
5.品味语言能关注到抓关键语句,具体到相关语段、语句、语词和修辞方法上。
二、关于“教师的备课状态”
备课的起始阶段,老师们自由发言、讨论,对本课核心教学内容的认识基本一致:一是体会情感,二是训练写作方法。老师们所说的写作方法,有的指词语表达,如“胖乎乎”、“圆滚滚”这种ABB型词语的运用;有的指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还有的指写作心理,如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生活。
备课的发展阶段,合作专家的介入,指出两个问题:一、一定的“言说方式”表达一定的“言说内容”。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知道语言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不知道这样表达的精妙,教师就要努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言语的精妙。二、散文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应该往细腻处走,不要往抽象处走,这是说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细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而不是抽象地接受一个对作者情感高度概括的结论。也就是说,细腻指的是阅读感受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作者的情感本身。此时,老师们对初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始产生动摇,表现为,不再坚持将“写作方法的训练”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看待,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合作专家的意思和意图,所以对合作专家的建议持怀疑态度,备课出现思想上的停滞。
备课的高潮阶段,合作专家再次介入,通过举例阐释如何“体会文中特殊句式的情味”,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备课建议,引起老师们比较激烈的讨论,但是仍然没有完全领会合作专家的意图,备课的重点转向讨论“如何教”,即教学方法的问题。
备课的结束阶段,老师们陷入迷惘和困惑,但是这种迷惘和困惑是很浅层次的,只是感觉到专家说的有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有道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教学设计的不合理处,更没有对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产生反思,比如一位老师仍然用“形散神不散”来解读这篇独抒性灵的散文。
三、备课建议
1.生字词的学习需要作区分:学习字形书写,可以脱离语境单独学习;而学习字音、字义(尤其是字义),更多的需要放到上下文语境中去掌握。因为汉语单音节的词占主流,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一个词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多义的,有基本的字典义,还有语境义、情韵义、文化义,而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词语的语境义、情韵义和文化义,往往更加重要。
2.要抓住一些有特点的句子细腻地品读,体味这些语句所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比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就……”。总之,要从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绪、体认作者的情思、分享作者的独特经验。
3.阅读这篇散文,一定要避免先概括出一种情感或一种主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去找证据,凡是和这种情感不符的,或与这个主题无关的,都用“形散神不散”来一言以蔽之。
后续学习活动
建议大家按照上面共同备课的样式组织一次活动,篇目是《珍珠鸟》,形成共同备课成果,进行试教和研讨,撰写备课反思。
一、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上给出的“教学目标”建议: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你觉得这三个教学目标合适吗?
二、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具有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的特点。情感美,是说作者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彻的哲理”(见《冰心说冯骥才散文〈珍珠鸟〉》,《名作欣赏》2004年第11期)。音乐美,比如说,本文句式长短变化、错落有致,表现出情感的变化;比如多处描写鸟儿的叫声;再比如用象声词、叠音词摹写雏鸟制造的声响。绘画美,比如使用许多色彩鲜明的词语,比如写鸟用了“鲜红小嘴儿”、“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小红爪”;再如,生动细致地描摹鸟儿的形态:“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细腻的绒毛”、“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营造出这篇散文鲜明生动的画面感。
任务1:开展共同备课。
任务2:进行试教和研讨。
任务3:撰写备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