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心理诊断技能第一节(二)、第二节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第七章 心理诊断技能--初步接待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和 初步诊断,纯手打,感谢大家支持,多多关注哦~
编辑于2023-10-20 14:27:43第七章 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二)、第二节
第一节 初步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第三单元 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工作程序
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 必须重新进行会谈,尔后再进行测评
相关知识
选择测评量表应有针对性
为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而使用量表,比如社会再适应量表(SSRS),查找两年以来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探为探索求助者行为倾向性(16PF)
为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而使用量表,比如 (SCL-90、SAS、SDS、MMPI 等)
注意事项
不得乱用心理测验: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片面地给出诊断和矫治措施 未查明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便在临床上使用 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等
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不理解心理测验本身独有的功能,对临床表现尚未形成印象时,便将各种测验工具一起实施 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目的性不强地使用心理测验
第四单元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因其个人特点,无法对问题客观评价,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认证。因 此,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资料,判断真实并附加说明后,方可使用
中介人是心理咨询师:因其包括初步诊断性的结论,所以,对其提供的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
相关知识
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注重行为的观察,在现象与可能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
找出哪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
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
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
使用补充提问验证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资料是否可靠
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
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
就事论事:客观中立的看待每一件事(忌脑补)
相关分析:找到与之相关的因素或事件综合分析(忌自以为是)
分析迹象:把事件本身看做一个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忌固执拘泥)
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暗示:过分随意的交谈、心理咨询师的倾向性(所有回应都带有引导性)
早期印象: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早期印象可能影响最终诊断和咨询决策 如果更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资料与早期印象冲突时,心理咨询师必须尊重资料
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陌生环境里不能坦白地暴露自己、阻抗或言不由衷等
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不同的职业倾向,在对资料进行解释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正确的做法应是把各种资料交互比较,各种想法彼此联系,以求全面地、整体性地做出结论
注意事项
一定要仔细、严格地按技术要求去搜集和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
心理咨询师给出评估有错误或把握不大时,应进行会诊,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
第五单元 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历和有关资料
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心理咨询过程如何
第二节 初步诊断
第一单元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按下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获取临床资料的主要途径):主诉(对症状的自身体验)、家属报告、摄入性会谈、临床观察、心理测验、作品分析(不是理论分析)、其他
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与求助者的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的因素就是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 )
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其本身性质不变
注意事项
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第二单元 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初步印象: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 【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断、对心理问题的类型形成大致的诊断】
心理诊断中,应避免“贴标签”。要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 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 表现进行定性:躁郁症、神经症、精神病性问题
自知力:指个体对自身状态的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即个体能不能指导自己是否有病,以及有病的原因
具有自知力对象: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神经症患者具有自知力,会因为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主动求医
无自知力对象:精神病性问题的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没有自知力,很少主动求医
确定工作范围
明确自己的胜任力。取得相关资质
健康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症性问题
对精神病性问题,心理咨询师只能进行有条件的辅助性工作
慎重对待出现神经症性问题的求助者和能够确诊为神经症的求助者 一些精神病性问题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要全面综合地分析所获得的各项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做出早期诊断。如有困难,应及时采取会诊或转诊措施
第四、五单元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原则、四标准
三原则(郭念锋主客定协):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四标准(李心天一统内社):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判断心理冲突的性质
常形冲突特点: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常形冲突
变形冲突特点:与现实处境没有关系,通常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心理冲突的性质(内心冲突的性质),对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进行鉴别有重要意义
一般心理问题工作程序
排除器质性病变 排除精神病性问题:三原则,四标准 排除神经症性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常形冲突 排除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情绪未泛化 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形成初步诊断
特点
由现实因素引发产生的常形内心冲突
病程不间断地持续 1 个月,或间断地持续 2 个月
在理智控制范围内,基本维持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严重心理问题工作程序
排除器质性病变 排除精神病性问题:三原则,四标准 排除神经症性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常形冲突 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如已泛化,分析泛化的具体表现:严重心理问题情绪泛化 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形成初步诊断
特点
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产生的常形内心冲突
病程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 2 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短暂失去理智;依靠自己或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影响
痛苦情绪只要与最初刺激类似同样引发,即反应对象泛化
泛化是指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