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整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整理,社会主要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着这种社会形态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最突出的问题。
编辑于2023-10-20 15:36: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整理,社会主要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着这种社会形态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最突出的问题。
英语写作万能句子+写作经典句子,内涵每句中文翻译注释,如 There is an old saying______. It's the experience of our forefathers,however,it is correct in many cases even today.
英语写作万能句子,包括常用万能段首句、中间段落句及段尾句,内含每句中文翻译注释,如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people as to ____ .Some people suggest that ____.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整理,社会主要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着这种社会形态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最突出的问题。
英语写作万能句子+写作经典句子,内涵每句中文翻译注释,如 There is an old saying______. It's the experience of our forefathers,however,it is correct in many cases even today.
英语写作万能句子,包括常用万能段首句、中间段落句及段尾句,内含每句中文翻译注释,如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people as to ____ .Some people suggest that 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整理
1. 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的有何不同?(P40~4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着这种社会形态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最突出的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科学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历来是党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据。(P37~40)
1.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
基础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
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提出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收入水平
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
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方面已经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
3.在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的提升。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P62~6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现在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第一个阶段是从 2020年到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是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社会治理现代化及社会治理格局(P160~163)
社会治理现代化(P160~163)
社会治理的概念
是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维护和改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的过程。
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
1.主体的一主多元性
加强政府主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体等参与社会治理。
2.过程性
社会治理是动态的、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3.协调性
社会作为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 自身就存在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
社会治理不是用强力去破坏社会自身发展的功能,而是通过协调多方利益使其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互动性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协调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因此,社会治理必然表现出多元主体参与、表达利益诉求、平等协商、相互配合的互动性。
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理念。
提出社会治理,反映了党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社会建设理念、体制和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坚持问题导,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是基础
共治是关键
共享是目标
2.制度是理念的保障,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1)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2)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3)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激发全社会活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
社会治理格局(P163~164)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多元多样多发,打造社会治理新格 局,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2.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4.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4. 中国梦的本质。(P51~53)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 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 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进 步不是倒退,是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博弈。中国发展得越好,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
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能幸福。
5. 如何理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P133~135)
意义
1.意识形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一个政 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一个社会的颠覆,也往往是先从意识形态阵地打开 缺口。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十分重要。
2.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处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1.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今中外,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抓好舆论工作。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 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3.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
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4.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
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
6. 为什么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P130~133)
1.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切地总结中国实践、描述中国经验。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有了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民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所经历的探索、选择、超越和创新。
2.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有效地运用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3.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广泛地凝聚中国精神、聚集中国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标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这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4.只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锻造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7.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P173~175)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制度上。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从哪几方面展开?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8. 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122~123)
1.首先要求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
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应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 个关键。
严格执法
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
公正司法
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
全民守法
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 强法治宣传教育。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特社会主义制度
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5.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9. 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P133~135)
1.抓好舆论工作,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今中外,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抓好舆论工作。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 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愿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3.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
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4.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
10. 什么是新发展理念?(P77~79)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引领,从根本上决定发展的成败和成效。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 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P213~216)
思想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 舟、荣辱与共,努力把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强调和而不同。不是抹平一切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关系和谐。同时不断合理有序地解决矛盾,实现功能互补,推动整体的发展演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
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五个方面描绘了世界发展的美好前景,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和 实践路径,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难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12. 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87~88)
一是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是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
三是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是要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五是要加强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六是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13.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P165~17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中国如何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2.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3.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维护领域有哪些?
政治安全
国土安全
经济安全
社会安全
网络安全
外部安全
14. 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P204~209)
1.面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界,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中国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完善全方位、立体化国际关系布局,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与各国人民结伴而行,共创美好未来。
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家义务,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同时,党的对外交往工作是党的一条重要战线,是国家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 请结合实际谈谈扶贫的现实意义(P154~157)
1.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第一民生工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消除贫困。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 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 10.2%下降到 3.1%,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但在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 2017 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约 3000 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属于脱贫攻坚“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
3.实现到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16.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P154~157)
三者之间的关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4.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性的意义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2.任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张和做法,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
3.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