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大学普通化学,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内容有离子键与离子晶体、共价键的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简介、分子间力和氢键、晶体结构。
编辑于2023-10-21 17:45:44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离子键的形成
活泼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发生原子转移,得到阴阳离子
活泼金属原子:ⅠAⅡA金属原子,较小的电离能
活泼非金属原子:VIIA原子、O、S,较大的亲和能
阴阳离子靠静电引力相互吸引,靠近,紧密堆积,形成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晶格能
气态正离子和气态负离子结合成1mol离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U一般用正值。
U越大,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越稳定,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
▲Xp > 1.7:发生电子转移,产生正、负离子,形成离子键;
▲Xp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
易形成稳定离子
最外层达到二电子或八电子稳定结构
形成离子键时释放能量多
离子键的特点
作用力的实质是静电引力
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所带电荷呈球形分布,各方向静电效应相同
只要空间条件允许,每个离子都均尽可能多的与异 号电荷成键
离子晶体是由正负离子按化学组成比相间排列的 “巨型分子”
决定离子晶体中配位数的主要因素为正负离子的半 径比 r正/r负
离子键的部分共价性
即使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离子间作用力不完全是静电作 用,仍有原子轨道重叠成分,表明离子键中也有共价成分 存在,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离子性成分越高。
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并非是截然区分的。可将离子键视 为极性共价键的一个极端,而另一极端则为非极性共价键。
成键元素两种原子的电负性差 > 1.7,形成离子键
成键元素两种原子的电负性差 < 1.7,形成共价键
离子的特征
离子电荷
简单离子所带电荷为相应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性质不同
简单阴阳离子荷电不超过4,以1价和2价居多
离子的电子构型
离子半径
同种构型的离子晶体,离子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正负离子 间引力越大,晶格能越高,化合物的溶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同一元素
r正< r原子< r负
正电荷数增大,离子半径减小。 r (Fe3+) < r (Fe2+) < r (Fe)
同主族的离子
当元素带的电荷数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加变大
同周期的离子
当电子构型相同时,随离子电荷数的增加,阳离子半径减小,阴离子半径增大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形成
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相互接近时可以配对,两个原 子轨道重叠相加而形成共价键。
在形成共价键时,成键原子间轨道重叠越多,两核间 电子云密度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两个原子总是采用原子轨道最大重叠的方向成键---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共价键的特点
饱和性
每种元素原子所提供的成键轨道数目 和形成分子时所提供的未成对电子数目是一定的,所以 原子能够形成共价的数目也是一定的。
当价电子数小于价轨道数时,成对电子可被激发到空的 价轨道上成为未成对电子以形成共价键。
为什么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数目最大是4 ,而同族的其他元素原子形成共价键数目可多于4。 例如氧只能形成两个共价键,硫可以形成6个。 O:2s、2p S:3s、3p、3d
方向性
采取轨道重叠最多的方向成键。
原子轨道除s轨道是球型对称外,p、d、f 等轨道在空 间均有一定的伸展方向。
共价键的键型
按键是否有极性
极性共价键
强极性键:如 H-C
弱极性键:如 H-I
非极性共价键
按原子轨道重叠部分的对称性
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之间首先形成σ键,然后尽可能多的 形成π键,以使体系最稳定。
σ键
原子轨道沿核间联线方向进行同 号重叠(头碰头)
π键
两原子轨道垂直核间联线并相互平 行进行同号重叠(肩并肩)。
δ键
两个原子相匹配的d轨道以“面对面”的方式重叠所形成的键
配位共价键
凡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所形成的共价键
键参数
键能E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
键长L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
键角θ
键的极性
化学键中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重合则键无极性,反之有极性。
两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即两元素电负性的差值越大,键的极性越强。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基本要点
成键时能级相近的价电子轨道相混杂,形成新的价电子轨道——杂化轨道
杂化前后轨道数目不变
杂化后轨道伸展方向,形状和能量发生改变
杂化轨道类型
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相互杂化
sp
1个s轨道与1个p轨道杂化形成两个sp杂化轨道
每个sp杂化轨道含1/2s轨道成分、1/2p轨道成分
两个sp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80°
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为直线型
sp2
1 个s轨道和2个p轨道杂化形成3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
每个sp2杂化轨道中含1/3s轨道、2/3p轨道成分。
3个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20°,在空间成平面三角形分布。
sp3
由一个s轨道和3个p轨道杂化产生4个等同的sp3杂化轨道。
每个sp3杂化轨道中含1/4的s轨道、3/4的p轨道成分。
四个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09°28'。
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d2sp3
sp3d2
配位化合物的杂化轨道
不等性杂化
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轨道参加的杂化,称为不等性杂化。
孤对电子---孤对电子> 孤对电子---成键电子>成键电子---成键电子
分子间力和氢键
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不仅与键的极性有关,而且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
双原子分子键的极性决定了分子的极性,多原子分子的极性由键的极性和分子的几何构型同时决定。
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分子通常为非极性分子(除O3)。
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取决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的极性
键的极性和电负性有关,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差越大,键的极性就越大。由同种原子形成的键为非极性键。
分子的极性
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
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偶极矩(μ)
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及极性强弱的物理量
键矩
双原子分子中,两个原子间的偶极矩称为键矩。原子电负性差值的大小决定双原子分子的键矩大小。
对于多原子分子来说,偶极矩是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键矩的矢量和。
分子几何构型与偶极矩的关系
多数分子都可以通过测定偶极矩来判断其构型
μ=0,分子是结构对称的非极性分子
μ≠0,分子为结构不对称的极性分子,且分子的极性随偶极矩的增大而增加
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的类型
比化学键弱,不影响化学性质,但是决定熔点、沸点、汽化热、熔化热及溶解度等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色散力
色散力存在于一切分子之间,是三种作用力中最主要的一种
由瞬间偶极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叫色散力。色散力存在于各种分子之间。
瞬间偶极:由于分子中电子运动和核振动而使分子在某一瞬间产生的偶极。
诱导力
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可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产生诱导偶极。固有偶极和诱导偶极之间的吸引力称为诱导力。
诱导力既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取向力
极性分子固有偶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导致按一定的取向排列,同时发生变形。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间力主要是色散力
对于大多数分子,色散力是主要的,只有极性很大的分子,取向力才占较大的比重,诱导力通常都很小。(除极性很大且存在氢键的分子,如H2O取向力最大)
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力越弱
偶极矩越大, 取向力和诱导力越强
变形
诱导力:与被诱导分子的变形性成正比
色散力:主要与相互作用分子的变形性有关
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弱
分子间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对物质溶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大,则物质的熔点、沸点高,熔化热、汽化热大。
组成相似的非极性或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它们的熔点、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
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溶剂和溶质之间的作用力越大,则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
氢键
氢键形成的条件
分子中必须有电负性较大的X原子并与H原子形成强极性共价键H–X;如H–N;H–O。
氢键的特点
氢键的强度
本质是静电吸引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力。氢键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范德华引力强。
氢键强弱的顺序为:F—H ···F > O—H ···O > O—H ···N > N—H ···N > O—H ···Cl> O—H ···S
氢键的键长
X--H· · ·Y 中,由X 原子到Y 原子中心的距离。比范德华半径之和小一些,但比共价半径之和大得多。
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氢键存在于液态、固态和气态物质中。
氢键中的三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以减少X和Y电子云的排斥作用
由于氢的体积小,所以不能容纳第三个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跟它靠近。
氢键的类型
分子间氢键
分子内氢键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氢键对熔点和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可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显著升高。
分子内氢键常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氢键对溶解度的影响
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形成分子间氢键,则溶解度增大。
存在分子内氢键的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
氢键对物质酸性的影响
分子内氢键 取代基和羟基形成氢键,使H+更易解离,酸性增强
晶体结构
离子晶体
熔沸点较高。
大多数溶于极性溶剂
是电的良导体
离子晶体层状结构移动后斥力很大,因此其硬而脆,无延展性。
原子晶体
①高熔、沸点、高硬度:由于共价键是一种非常强的作用力。
导电性差;
在多数溶剂中不溶解。
分子晶体
熔、沸点低,硬度小,易挥发。
不导电,但极性分子溶于水后导电。
相似相溶。
金属晶体
熔点、沸点不一定,但较高。硬度不一定,但有可塑性,有金属光泽。
导电、导热性能好。
混合晶体
有金属光泽。
在层平面方向有很好的导电性。
容易滑动,是很好的固体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