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及其调节因素
血液的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及其调节因素。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及其过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生理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过程。
直肠症状包括粘液脓血便,鲜血便,肛周瘙痒,不适,疼痛等等症状。适用于医学小伙伴备考复习~整理不易,希望对各位有帮助哦!
这是一篇关于腹痛的思维导图,腹痛分为右下腹痛和上腹痛。框架清晰,内容丰富。适用于医学考试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思维导图,胃大部切除术后影响,分为未进食,上腹痛,进食后,消瘦,贫血等几种情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血液
血液生理概述
血液的组成
血浆
水
溶质
血浆蛋白
功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氢离子的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御等生理过程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
气体
其他有机物
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理化特性
比重
1.050--1.060(全血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粘度
水4-5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
渗透现象
把溶剂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去溶液的过程成为渗透
产生渗透的条件
存在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溶剂分子数不相等
概念
溶液中溶质吸取水分透过生物半透膜的力量
大小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质量无关
组成和正常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物质(NaCl)
298.5mOsm/L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白蛋白)
1.5mOsm/L
临床输液的液体
等张溶液不引起红细胞膜变形的溶液
0.9%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生理意义
维持红细胞形态容积
300mmol/L
酸碱度
PH值 7.35--7.45
血液的免疫学特性(自学)
固有免疫
获得性免疫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的生成部位
骨髓是成人血细胞生成的部位
血细胞生成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
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大多处于G0期
定向祖细胞
定向分化
前体细胞
造血微环境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
贫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红细胞的形态
双凹盘状,可增加其表面积,使物质更容易通过其细胞膜
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
红细胞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定义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
意义
使红细胞能够通过小的毛细血管
悬浮稳定性
血沉
红细胞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
正常值
男性:0-15mm/第1小时
女性:0-20mm/第1小时
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 血沉明显加快
血沉加快的原因
红细胞叠连
叠连使血沉加快与红细胞无关, 与血浆的成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有关
促进叠连
胆固醇
抑制叠连
卵磷脂
渗透脆性
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抵抗力大→脆性小(幼稚红细胞) 抵抗力小→脆性大(衰老红细胞)
正常人红细胞在这个浓度0.35%NaCl开始破裂
临床意义
脆性降低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患者
脆性增大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进入体内后霸占了血红蛋白的位置,让人的血红蛋白无法携带氧气,因此造成患者缺氧,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缓冲酸碱度的变化
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细胞
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部位
骨髓
骨髓抑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
二价铁离子
合成血红蛋白所需
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机体铁储备减少
维生素B12 、叶酸
合成DNA重要辅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胃大部分切除或胃壁细胞损伤--内因子减少,维生素B12 、叶酸吸收障碍
壁细胞--内因子--糖蛋白(有两个亚单位)
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醉氧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数量
(100-300)×10^9/L
生理特性
粘附
释放
聚集
收缩
吸附
生理功能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当血小板小于50×10^9/L(5万/mm^3)
参与生理止血
促进凝血
维持毛细血管壁正常通透性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过程
小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正常生理性止血时间
1-3分钟
其长短决定于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 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本质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纤维) (可溶性) (不溶性)
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过程(三个基本过程)
标注
凝血分类
内源性凝血
激活因子Ⅻ而启动,只需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
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血管外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其启动过程简单,时间短
血液凝固特点
抗凝
抗凝意义
正常时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损伤局部
促凝
温盐水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伤口止血
37度→加速酶促反应 粗糙面→激活Ⅻ因子和血小板
纤维蛋白的溶解(自学)
血型和输血原则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