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新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外部的社会和人际交流因素以及语言内部的相互作用。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王一川版)——文学体裁,先秦时期新兴文学样式的不断出现催生了体裁及其分类意识的萌芽,带动相应的理论探讨。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注:本思维导图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疑问与勘误,请友善评论,作者会及时修改订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
公元前222年
都城
长安
建立者
汉高祖——刘邦
政策
“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刑罚
提倡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文景之治
经济恢复
社会安定
制度
汉承秦制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国并行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实力
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
设立中朝
直接为皇帝掌控
尚书令作用提升
官员选拔制度
察举制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经济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
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军事
“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域都护府
东汉的兴衰
西汉末期
社会背景
政治日趋黑暗
土地兼并严重
徭役赋税沉重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新朝
王莽
时期
公元9年~23年
东汉
兴
刘秀
洛阳
光武中兴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入学
影响
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
衰
背景
外戚宦官交权
政治腐朽黑暗
豪强地主实力发展迅速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黄巾军起义
领导人
张角
结果
起义军虽然被官兵逐个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军阀割据局面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史学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西汉
体裁
(首创)
纪传体通史
特点
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
不虚美,不隐恶
兼具史学和文学特点
《汉书》
班固
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
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
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民间流行
科技
医学
《黄帝内经》
成书
战国~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
造纸术
改进者
蔡伦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村级呢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