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CPA2021会计第一章总论
CPA2021年会计第一章总论,张敬富讲义整理。会计的定义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编辑于2021-01-31 21:29:00会计
I. 会计基本理论
i. 总论
1. 会计概述
1.1. 会计的定义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1.2. 会计的作用
a. 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b.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c. 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1.3.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基本准则
具体准则
应用指南
解释
2. 财务报告目标、会计 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2.1. 财务报告目标
A. 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B. 我国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规定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2.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前提)
A. 会计主体
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B. 持续经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C. 会计分期
a. 年度
b. 中期
eg.月度、季度、半年度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D. 货币计量
2.3. 会计基础
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问题
企业会计
权责发生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预算会计
收付实现制
财务会计
权责发生制
3.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3.1. 可靠性
强调真实
3.2. 相关性
有用
3.3. 可理解性
清晰明了
3.4. 可比性
eg.采用新的财务报表格式时,对可比期间的数据按变更后的项目进行调整
a. 纵向可比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
b. 横向科比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
3.5. 实质重于形式
eg.将永续债划分为权益工具 将发行的富有强制付息义务的优先股却认为负债 将附有追索权的商业承兑汇票出售却认为质押借款 关联方关系的判断 将企业未持有权益但能够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
看着不像其实是
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3.6. 重要性
eg.摊销金额相对于净利润来说很小,不摊销也影响不大,可计入管理费用
3.7. 谨慎性
eg: A. 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B. 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 C.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提折旧 D. 或有事项:预计负债达到很可能区间就确认,其他应收款应达到基本确定才能确认 E. 所得税会计:a. 只有未来很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有条件的确定) b. 只要法神供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就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条件的确定)
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不吹牛)
不允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会计差错)
3.8. 及时性
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起制约作用
4. 会计要素及其 确认与计量原则
4.1. 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利润=收入-费用
A. 资产
特征
a.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有用)
b. 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c. 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确认条件
a. 符合资产定义
b.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0%<x≤95%)
c.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注
a. 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久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b. 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应却认为企业的资产
c. 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B. 负债
特征
a. 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已承担)
法定义务
合同约定、法律法规规定
推定义务
习惯做法、公开承诺、公开宣布的政策/售后保修义务
b.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现金、实物资产、提供劳务、转为资本
c. 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企业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确认条件
a. 符合负债定义
b.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c.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C. 所有者权益
定义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净资产)
来源构成
A. 实收资本(股本)
份额、面值
B. 资本公积
溢价
资本溢价
股本溢价
AA.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其他资本公积
股份支付:权益结算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C. 其他综合收益
利得:非日常活动,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净流入 损失:非日常活动,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净流出 有一部分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损益类科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最终还是转入所有者权益
B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D. 盈余公积(先提取盈余公积)
E. 未分配利润
CC. 净利润-分红=留存收益
确认条件
接受现金捐赠:借:库存现金 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计入所有者权益 财产清查中固定资产盘盈:借:固定资产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最终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D. 收入
特征
a.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b.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c. 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确认条件
企业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
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
E. 费用
特征
a.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b. 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c. 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确认条件
a. 符合定义
b. 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c.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d. 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计量
F. 利润
定义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来源构成
利润=收入-费用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确认条件
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
4.2.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属于会计政策)
A. 历史成本
实际成本
强调当时(购买时或合同金额)
应用:一般的资产、负债
B. 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
强调现在
应用:盘盈
C. 可变现净值
倒推
应用:存货
D. 现值
强调未来、跨年度
E. 公允价值
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
应用:金融资产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
别的反映的是现实成本或者现实价值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一般采用历史成本
允许采用其他的计量方式
5. 财务报告(第23章)
II. 会计要素的核算
i. 存货
1.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1.1. 存货的性质及确定条件
1.1.1. 会计的概念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库存商品)、处在生产过程 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
目的:出售
1. 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 商品、周转材料、在途物资、发出商品等。 2. 代制代修品(发生的材料和人工) 3. 房地产建商品房土地
1. 工程物资不能作为企业存货 2. 受托代销产品不能确认为受托方存货 (受托代销商品与受托代销商品款 两科目一增一减)
1.1.2. 会计的确认条件
a. 符合定义
b. 收入: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c. 费用: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2. 存货的初始计量
1.2.1. 存货成本构成
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及其他成本
1.2.2. 外购的存货
制造业 入库前的合理支出
价
购买价款(扣除商业折扣后)
税
相关税费(关税、消费税、资源费、不能抵扣的增值税等)
增值税: 1. 可以抵扣,一般纳税人+符合规定的专业发票,单独体现,不计入存货成本; 2. 不能抵扣,小规模纳税人,直接加在原材料中,计入存货成本
费
运输费(9%)、装卸费、保险费、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过程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成本: 1. 特定客户设计费(eg. 定制婚纱) 2. 两种仓储费: 1⃣️ 采购过程中---采购成本 2⃣️ 生产过程中为达下一阶段必须---生产成本
损益: 1. 一般设计费; 2. 仓储费(采购入库后领用前---管理费用) 3. 非正常损耗(超定额---管理费用) (自然灾害---营业外支出) 4. 广告营销特定商品---销售费用 5. 不属于入库前合理必要支出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
价
税
费
应当计入采购成本
先归集后分摊
已售---主营业务成本
未售---期末存货成本
金额小,计入损益---销售费用(重要性)
1.2.3. 加工而取得的存货
料
工
直接人工
费
制造费用
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 )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 机物料损耗、劳动保护费、车间固定资产的修理费、季节性 和修理期间停工损失、为生产产品 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产品生产用的自行开发或外购的无形资产摊销等。
1.2.4.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
公允价值
盘盈的存货成本(重置成本)
1.2.5. 通过劳务取得的存货(代制品/代修品)
工
费
2. 发出存货的计量
2.1.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
2.1.1. 先进先出法
原理: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先进先出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 (2)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3)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 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物价下降时,则会低估企业 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
2.1.2. 移动加权平均法
原理:每次收货以后,重新计算平均单位成本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能够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存货成本的结存情况,计算出的平均 单位成本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2)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对 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2.1.3.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原理:每个月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但由于平时无法 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2.1.4. 个别计价法
原理:分别计算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个别计价法的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 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 (2)个别计价法适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买或制造 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2.2. 存货成本的结转
2.2.1. 对外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2.2.2. 对外销售材料的会计处理
借: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原材料
2.2.3. 包装物的会计处理
生产领用的包装物
借:制造费用等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出借包装物及随同产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借:销售费用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出租包装物及随同产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3. 期末存货的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
3.1. 存货期末计量及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原则
3.1.1. 成本:期末存货实际成本
3.1.2.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税费-其他费用(销售费用等)
比较孰低计量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3.2.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3.2.1. 可变现净值的基本特征
A. 前提是企业在进行日常活动
B. 可变现净值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a. 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同与可变现净值
b. 可变现净值=预存销-销售税费-加工成本
C. 不同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构成不同(持有目的不同)
a. 直接出售的存货:(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
可变现净值=售价-销税费
b. 需要加工的材料存货:
可变现净值=售价-销税费-加工费用
3.2.2. 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
A. 以取得确凿证据为基础
成本的
外来原始凭证、生产成本账簿记录等
可变现净值的
eg. 市场销售价格、类似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供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B. 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
持有以备出售
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存货
C. 应考虑资产负债表的日后事项
a. 某特定因素影响➡️调整
b. 市场价波动➡️不调整
3.3. 存货期末计量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3.3.1. 存货估计售价的确定
有合同的按合同价格,没有合同的按市场价格
3.3.2. 存货的期末计量方法
A. 直接出售(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
可变现价值=合同价/市场价-销税费
B. 需要加工的材料
材料的可变现价值=合同价/市场价-销税费-加工费用 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合同价/市场价-销税费
1. 先判断材料加工的产成品是否减值; 2. 若产品减值,材料才可能计提减值准备; 若产品未减值,不提减值准备 3. 借:资产减值损失(损益) 贷:存货跌价准备(资产类叛徒,贷方增加)
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合同价/售价-销售税费; 产品的成本=料+工+费;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合同价/售价-销售税费-加工费用; 材料的成本=材料的账面价值(成本) =价+税+费;
3.3.3.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
单向计提法、分类计提法、总体计提法
需要提减值的情况
需要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
3.3.4. 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处理
转回条件:1. 因为A计提跌价准备,A而非B好转; 2. 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冲减至0为止
1⃣️ 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应补提存跌准,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2⃣️ 减计因素消失,减计金额应予以恢复,即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准备
3.3.5. 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原理:存货减少了,准备也减少,计借方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
4. 存货的清查盘点
4.1. 存货清查的含义
4.1.1. 通过对存货的实地盘点,确定存货的实有数量,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 从而确定存货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4.2. 存货清查的会计处理
4.2.1. 科目设置:待处理资产损溢
4.2.2. 盘盈
a. 批准前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资产损溢 b. 批准后 借:待处理资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4.2.3. 盘亏或毁损
A. 计量收发差错或管理不善
批准后 借:管理费用 其他应收款 贷:待处理资产损溢 (进项税额不可抵扣,需转出)
B. 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
批准后 借:营业外支出 其他应收款 贷:待处理资产损溢 (进项税额可抵扣,不需转出)

Tips: 
ii. 固定资产
iii. 存货
iv. 固定资产
v. 无形资产
vi. 投资性房地产
vii. 长期股权投资与合营安排
viii. 资产减值
ix. 负债
x. 职工薪酬
xi. 借款费用
xii. 股份支付
xiii. 或有事项
xiv. 金融工具
xv. 所有者权益
xvi. 金融工具
xvii. 所有者权益
xviii. 收入、费用和利润
III. 特殊事项的处理
i.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更正和差错改正
ii.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iii. 债务重组
iv. 所得税
v. 外币折算
vi. 租赁
vii.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viii.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合终止经营
ix. 企业合并
IV. 财务报告
i. 财务报告
ii. 合并财务报表
iii. 每股收益
V. 其他内容
i. 公允价值计量
ii. 政府及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