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肌肉骨骼疾患康复
肌肉骨骼疾病患者康复治疗方案,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膝关节置换术等。
编辑于2021-02-01 11:06:01生理学血液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脏。消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脏。消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
肌肉骨骼疾患康复
颈椎病
定义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病理学改变
主要病因
不当的姿势
外伤
分型
软组织型(颈型)
最常见,症状最轻
颈强直,疼痛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冈上肌,冈下肌压痛
神经根型
临床最多见,约占60~70%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X线片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
脊髓型
少见,严重
感觉反射障碍,浅反射减弱或消失,霍夫曼征阳性屈颈试验阳性
抬步沉重感
肢体麻木
X线椎管矢状径减少,CT,MRI可明确诊断
椎动脉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偏头痛,眩晕,精神症状,耳鸣
彩超,经颅彩色多普勒
交感型
多数兴奋,少数抑制
常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胃肠道反应,多汗无汗
诊断
典型症状和体征
X线片
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符合
评定
一般检查
症状体征
影像学
特征性检查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神经根,叩顶试验
臂丛牵拉试验
椎间孔分离试验~原理:人为放大
前屈旋颈试验
低头试验
仰头试验
椎动脉扭曲试验
屈颈试验
JOA颈椎病判断标准
Nurick纽里克颈椎病评分
治疗
适应证
软组织,神经根,交感型,椎动脉型,早期脊髓型
原则
符合解剖,生物力学
综合治疗
选择性
必要手术
方法
卧床休息
颈托
物理因子治疗
颈椎牵引
角度
类型确定
颈型 前倾10~20° 神经根型 前倾20~30° 脊髓型 后仰10~15°
病变部位确定
C1~4 0° C5~6 15° C6~7 20° C7~T1 25°
重量
4㎏开始,逐渐加到8~15㎏,不超过体重的¼
时间
每次15~30分钟,每日一次,20次一个疗程,1~2个疗程
注意事项
脊髓型慎用
观察反应
临床治疗
针灸
推拿
药物
注射治疗
手术治疗
健康教育
明确认识
卧床休息
医疗体操
良好姿势
避免颈部外伤,风寒潮湿
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表现
腰背痛,下肢放射痛,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间歇性跛行
肢体麻木和冷感,肌肉痉挛和麻痹
马尾综合征和其他症状
评定
特征性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正常80~90°
腰腿痛
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加强~背屈疼~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
髋关节过伸大腿前侧放射性疼痛
L3至l4,l2至l3突出,俯卧屈膝90度,小腿上提
梨状肌试验
屈颈试验阳性
下肢出现放射痛为腰间盘突出
上肢出现放射性痛为脊髓型颈椎病
仰卧挺腹试验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腰椎间隙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
腰椎生理弧度前弯变直或反弓,侧弯畸形
椎体后下角增生或后翘突起
椎管内或椎间孔见游离骨块影
Ct优于MRI
钙化护送韧带骨化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突出和脱出宽基底的判断
MRI优于CT
对硬膜囊及脊髓的压迫情况,游离体滑移位置和形态,多方位,多平面,无电离辐射,软组织清晰
治疗
急性期
减压还纳消肿解粘连
后期
恢复功能,减少复发
治疗作用
消炎镇痛
促进突出物回纳(自动休息局部运动)
兴奋神经肌肉
方法
制动和卧床休息
牵引
重量
不小于体重的25% 从体重的60%开始
时间
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物理因子治疗
药物治疗
注射疗法
麦肯基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运动疗法
预防
纠正不良体位与姿势
劳逸结合注意保护
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肩周炎
别名
肩关节周围炎 五十肩 漏风肩 凝肩
病因
肩部
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
周围软组织劳损
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
肩部外伤后治疗不当
肩外
颈椎性肩周炎
冠心病
临近部位的疾病
临床表现
肩周疼痛
三角肌 起初为阵发性疼痛,后来为钝痛刀割样痛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疼痛加剧 与姿势动作有明显关系
关节功能障碍
早期是疼痛,肌肉痉挛 晚期是僵硬,全方位关节活动度受限
压痛
肩关节附近
体检
早期肌肉出现痉挛,晚期废用性肌萎缩 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
X线及实验室检查
大多正常
临床分期
疼痛期
早期急性期冻结进行期 持续时间为10~36周 主要肩周疼痛
冻结期
中间期慢性期僵硬期 4~12个月 压痛范围广泛
恢复期
末期 5~26个月 日常生活逐步正常
评定
一般检查
ROM
brunnstrom
特征性检查
摸口试验
正常中指间触及对侧口角 轻度仅触及对侧耳翼 中度顶枕部 重度达不到顶枕部
摸背实验或摸肩胛
正常中指尖可经背后触及对侧肩胛下角 轻度受限者可屈90度中指能过背中线 中度受限者达不到背中线 重者仅能过同侧液后线
肩关节功能评定
改良UCLA评定
康复问题
疼痛期
肌肉痉挛与疼痛
冻结期
软组织粘连和功能受限
恢复期
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萎缩
治疗作用
消炎止痛,减少渗出
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改善肩关节功能
增强萎缩肌肉肌力,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治疗方法
局部制动
口服药物
局部痛点封闭
<mark>中医推拿</mark>
针灸
<mark>物理因子治疗</mark>
<mark>运动治疗</mark>
适应证
冻结期和恢复期
作用
改善萎缩肌肉
松解局部粘连
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
顺序
被动活动 牵伸 关节松动 主动活动
频率
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
医疗体操
手指爬墙 背后肋拉 抱颈 旋肩 展翅
手术治疗
适于冻结期
髋关节置换术
概述
材料
合金,碳素,微晶陶瓷,硅胶等
适应症
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 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股骨颈囊内骨折 髋臼骨折脱位 创伤性骨关节炎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某些类型的骨肿瘤 血友病性关节炎 慢性炎症性髋关节病损
禁忌症
各种急性炎症病变或髋关节有感染灶 髋部神经性病变 髋部肌力不足 骨骼发育未成熟者 重要脏器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 难以配合 病理性肥胖 下肢有严重的血管性疾病者
髋关节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
肌肉
关节
结构
活动度
股骨头负重区
各种角
前倾角
颈干角或内倾角
每侧髋关节支撑人体的31% 单足支撑81%。
跑步时髋关节承受的压力是1/3~5倍于体重的重量
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术后脱位
深静脉血栓
疼痛
假体松动
异位骨化
评定
术前评定
步态 姿势 肌力 关节活动度 疼痛 神经系统功能(感觉) 既往史 下肢长度与围度 X线 髋关节功能评定
术后评定
心肺功能 伤口情况 关节肿胀 关节疼痛 神经系统检查 X线检查 关节活动度 肌力 活动及转移的能力 分析步态 功能性活动能力 门诊随访
治疗
康复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 重建关节稳定性 重建关节良好功能 纠正改善不良姿态与步态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延长关节使用寿命
术前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康复指导
术后康复治疗
了解手术入路
前方
缺点广泛剥离肌肉
后方
采用最为广泛,术后脱位率较高
侧方
不容易髋外展
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术后固定
外展15度。
消肿止痛
<mark>体位摆放</mark>
避免
屈髋90度
内收超过身体中线
伸髋外旋
屈髋内旋
预防并发症
呼吸训练
踝泵
每个动作维持5~10秒再放松,每组10~15次
肌力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屈伸外展
转移能力
功能性独立能力
体育活动
辅助器具
脚踏车
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
膝关节置换术
概述
适用症
膝关节的各种炎症
创伤性关节炎
少数软骨坏死
骨肿瘤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 局部和全身关节的活动性感染 膝关节疼痛性融合
相对禁忌症
肥胖 手术耐受力差 关节不稳 严重肌力减退 严重骨质疏松 严重屈膝挛缩畸形大于60度
评定
原发疾病有关因素
膝关节情况的评价
膝关节评分
膝关节评分标准
膝关节kss评分标准
关节活动度
周径
肌力
X线表现
术中情况
全身状态及并发症
血栓 栓塞
伤口愈合不佳 感染
腓总神经损伤
关节部位骨折,髌骨脱位及半脱位
假体松动,假体磨损,假体变形及断裂等
精神心理及智力状态
年龄,性别,经济能力等社会背景资料
治疗
康复目的
康复原则
术前健康指导
学会使用步行器和拐杖
呼吸及咳嗽的技巧
有关注意事项
必要的患侧活动。
早期康复(术后三周内)
术后当日到第三天
术后固定
控制疼痛肿胀,石膏固定抬高患者压力绷带
术后疼痛处理
药物1冷冻疗法,关节积液穿刺抽吸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
踝泵运动
按摩
拿揉,由远端到近端
肌力训练
体位转移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髌骨滑移活动
术后第4天到两周
关节活动度
消除疼痛
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术前屈肌挛缩严重患者石膏托维持4~6周 非骨水泥固定者术后较长时间固定,允许骨嵌入植入物,一般持续到术后12周
术后第3周
继续上述内容项目的练习
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练习
0~45度,初期 每次连续活动30分钟或一小时 每天2~3次,每天增加10度。 第3周屈膝90度
股四头肌交互抑制训练。
膝关节活动度练习
行走及负重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
术后晚期康复(手术三周后)
术后4~6周
继续以上项目训练
肌力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步态训练与平衡训练
术后7~12周
继续上述项目
肌力训练
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性控制训练
步行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小站桩
Adl训练
烧伤
概述
定义
病因
热烧伤
化学烧伤
电烧伤
辐射烧伤
临床分期
体液渗出期(休克期)
48小时内
急性感染期
烧伤后1~2周
创面修复期
烧伤后5~8天
康复期
3度4分法
常见的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障碍
心理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障碍
工作能力障碍
临床处理
全身治疗
复苏
补液
抗感染
支持疗法
防治并发症
创面处理
一度烧伤
浅二度烧伤
包扎疗法暴露疗法
深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
暴露疗法
康复评定
九分法
手掌法
手掌占1%
烧伤严重分级 
肥厚性瘢痕的评定
颜色,弹性,厚度,痒痛
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
康复治疗
分期
早期或急性期
制动期
后期愈合成熟期
目标
促进创面愈合
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恢复adI能力
抑制瘢痕过度生长
防止瘢痕挛缩,恢复运动功能
恢复就业,重返家庭社会
禁忌症
休克,严重感染,肺水肿,肺功能不全,脑水肿等
手背烧伤,关节肌腱暴露,关节深部疼痛,及皮肤移植5~7天内
早期的康复治疗
目的
预防休克和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控制水肿减轻疼痛
预防关节和皮肤活动的能力的丧失
预防肌力和肌肉耐力的减退
促进自我照顾技能的发展
对患者及家庭进行教育
方法
理疗
紫外线,红外线,电光浴
超短波
冷疗法水疗法
高压氧
运动治疗
被动关节活动
主动关节活动和助力关节活动
体位摆放
牵引
矫形器
心理康复
制动期的康复治疗
目的
制动植皮区
限制肿胀
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继发性功能障碍
方法
体位摆放
制动
理疗
心理
自我照顾
辅助用具
烧伤后期的康复治疗
目的
预防或抑制瘢痕增生
纠正挛缩畸形
帮助患者恢复adL能力
回归家庭和社会
方法
压力治疗
理疗
运动治疗
作业治疗
康复宣教
心理康复
预后
痉挛
概述
概念
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
速度依赖
健反射亢进
肌张力增高
病因
脑卒中
颅脑损伤
多发性硬化
脊髓损伤
小儿脑性瘫痪
分类
脑源性痉挛
脊髓源性痉挛
混合性痉挛
影响
压疮
运动受限
肢体畸形
其他影响
评定
体格检查
摆动检查
反射检查
改良Ashwoth量表
penn分级法
clonus分级法
被动关节活动度检查
仪器评定
电生理评定法
康复治疗
目的
降低肌张力
改善异常姿势
纠正异常运动模式
恢复运动能力
预防伤害性刺激
康复教育
运动治疗
神经生理学疗法
被动运动和按摩
物理因子疗法
温热疗法
冷疗
生物反馈
振动
功能性电刺激
药物治疗
矫形器的使用
神经的化学阻断疗法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法
苯酚疗法
手术治疗
压疮
概述
定义
局部受压迫造成了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原因
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过久
长期卧床
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时衬垫不当
支具和矫形器不适合
轮椅坐位不适合
局部或全身因素
力学机制
压力
剪切力
摩擦力
易发人群
好发部位
骨突明显,压力过大的部位
评估
Hofman压疮危险因素评定量表
NORTOM压疮危险因素评定量表
可疑的深部组织损伤
淤血红润期
炎性浸润期
浅度溃疡期
坏死溃疡期
无法分期的压疮
预防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体位变换
轮椅座位训练及减压训练
正确使用石膏夹板绷带及佩戴矫形器
选择良好的床,床垫,坐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
加强营养
坚持运动
保护肢体避免外伤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压疮的教育
治疗
全身治疗
改善营养
控制感染
治疗原发症
缓解痉挛
局部治疗
根据创面选择合适的敷料
根据创面选择清创的方法
感染的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手术治疗
手外伤
基本概念
手部损伤
手的基本动作
精确抓握
必须有拇指和示指中指的相对动作
力性抓握
必须有手指屈曲动作,示指中指起主要作用,紧握时必须有无名指和小指参与
非抓握
手指向外的动作
手的姿势
休息位
手处于于自然静止状态时呈半握拳姿势 腕背伸10~15度
功能位
做各种动作前的准备动作,握玻璃杯的姿势 腕背伸20~25度
常见康复问题
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心理障碍
社会活动障碍
一般评定
望诊
触诊
动诊
量诊
手功能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
手关节活动度
标准化评定方法屈曲功能评定
肌力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
Semmes-Weinstein单纤维感觉测定器检查
移动触觉
恒定触觉
振动觉
2点分辨试验
触觉识别
Moberg拾物试验
手整体功能评定
jebsen手功能评定
明尼苏达操作等级测试MRMT
9孔插板试验
康复治疗
运动治疗
关节活动度
肌力训练
关节松动术
手夹板
手功能位夹板
抗痉挛夹板
维持手最佳姿势
手舟骨固定夹板
kleinert夹板
掌骨固定夹板
腕伸夹板
伸指夹板
物理因子疗法
消除肿胀
控制伤口感染
缓解疼痛
处理增生性瘢痕
改善肌肉萎缩
促进骨折愈合
促进神经生长
作业治疗
手部抓握作业
日常生活活动作业
适应环境作业
综合能力作业
工作前作业
心理康复
手外伤常见问题康复
肿胀的康复
抬高患肢
固定患肢
主动活动
加压治疗
按摩
冰疗法
超短波疗法
疼痛的康复
肌萎缩康复
感觉障碍的恢复
截肢
概述
原因
严重创伤
严重感染
肿瘤
周围血管疾病所致的肢体缺血性坏死
神经疾病或外伤引起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先天性肢体发育异常
目的
尽可能保留残肢和残肢功能
通过安装假肢和残肢训练
代替和重建已切除肢体的功能
水平的选择
上肢
肩部截肢
尽可能的保留肱骨头
上臂截肢
尽量保留上臂残肢的长度
肘部截肢
保留肱骨远端
前臂截肢
残肢越长,功能保留的越多
腕部截肢
保留完整的尺桡骨
手掌与手指截肢
尽量保留长度 保留捏握功能
下肢
原则
除小腿截肢外,均应尽可能保留残肢长度
半骨盆截肢
尽量保留髂嵴和坐骨结节
髋部截肢
尽量保留股骨头和颈
大腿截肢
尽量保留残肢长度
膝关节离断
最理想的截肢部位
小腿截肢
远端软组织少,血运不良不是理想的截肢部位
不应该超过膝关节下12.5厘米的水平
赛姆截肢
理想的截肢部位
足部截肢
截肢术后的残肢处理
良姿位
髋关节伸展内收
膝关节伸直
残肢皮肤护理
硬绷带包扎
弹力绷带包扎
手术后即刻临时假肢
残端耐磨耐压训练
截肢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和血肿
感染
残肢皮肤溃疡
残肢关节挛缩
残肢痛
幻肢痛
评定
全身状况的评定
注意
截肢的原因
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
其他肢体的状况评定
目的
判断患者能否安装假肢
能否承受装配假之后的康复功能训练
有无今后终生利用假肢活动的使用能力
残肢的评定
外形
理想外形为圆柱状
残肢畸形
皮肤情况
残肢的长度围度测量
理想的大腿截肢长度为25厘米左右
关节活动度检查
肌力检查
残肢痛
幻肢痛
假肢的评定
临时假肢
手术后即装临时假肢
普通临时假肢
接受腔的评定
悬吊能力的评定
负重不负重的距离不超过两厘米
假肢的对线
穿戴假肢后的残肢情况
步态
上肢假肢
正式假肢的评定
上肢假肢
下肢假肢
长度
小腿假肢双侧下肢应等长
大腿假肢假肢侧比健侧短一厘米左右。
接受腔的评定
步态评定
行走能力评定
假肢部件及质量的评定
使用假肢能力的评定
装配假肢后整体功能的评定
治疗
使用假肢前的训练
增强体能
小腿截肢要比正常人多消耗10%~40%的能量 大腿截肢要多消耗65%~100%的能量 双侧大腿截肢,平均比正常人多消耗110%的能量
残肢训练
关节活动度
肌力训练
增强残肢皮肤强度训练
使用助行器的训练
站立与步行的训练
心理准备
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
穿戴临时假肢的训练
穿脱训练
假肢的使用训练
站立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
上下台阶步行训练
上下坡道步行训练
跨越障碍物训练
穿戴正式假肢的训练
穿戴假肢后的注意事项
保持适当的体重
防止残肢肌肉萎缩
防止残肢肿胀及脂肪沉积
保持残肢皮肤和假肢接受腔的清洁
骨折
概念
骨小梁连续性被打破
临床改变
全身
休克
体温改变
局部
<mark>特有体征</mark>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擦感
一般表现
骨折愈合过程
分期
血肿机化期
原始骨痂期
成熟骨板期
塑形期
影响愈合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影响状况,钙磷代谢,并发症
局部因素
骨折类型,<mark>供血</mark>,感染,软组织嵌入,复位与固定的情况
<mark>骨折临床愈合标准</mark>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局部无异常活动
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
<mark>常见骨折愈合时间</mark>
掌骨 2 肋骨 3 锁骨 4 尺桡骨 5 肱骨干 6 肱骨外科颈 7 胫骨 7 胫腓骨 8 股骨干 8 股骨颈 12
康复问题
疼痛和肿胀
局部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关节稳定性减弱,骨质疏松
整体功能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心理障碍
临床分期
一期 愈合期(前三个阶段)
二期 恢复期
康复评定
一般情况
运动功能
肌力检查
关节活动度
步态分析
其他
肢体长度和周径
ADL能力评定
感觉评定
心肺功能评定
康复治疗
目的
支架
枢纽
动力
基本作用
促进骨折愈合
促进肿胀消退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
目标🎯
上肢
rom
手✋
下肢
负重,平衡,行走
适应证
骨折后尽早
禁忌证
脱位未妥善处理
骨化性肌炎
炎症,血肿,异物,病理性
方法
一期康复(愈合期)
患肢主动运动
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患肢抬高
健肢与躯体的正常活动
持续被动关节活动练习
物理因子治疗
二期康复(恢复期康复)
物理因子治疗
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
上肢手功能,下肢负重步行
不引起疼痛(关节松动术除外)
医患配合
延期愈合,关节内骨折,损伤性关节炎不宜进行体表性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