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8-21 23:28:24生理学血液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脏。消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脏。消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
生理学—血液
血液概述
组成
血细胞
血浆
血浆
占全血容积的55%-60%
血浆蛋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可逆性的结合;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等低分子物质;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营养功能
球蛋白
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血细胞比容可以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atelet或thrombocyte
血液
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高低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相关
血液的黏度
来源于内摩擦,即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
水的黏度是1,则全血的相对黏度为4~5,血浆的相对黏度为1.6~2.4(温度为37℃时)
血液黏度的影响因素
温度、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流切率的影响
血液的黏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
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其80%来自Na+和Cl−
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如果血浆中白蛋白含量减少,即使其他血浆蛋白相应增加仍保持血浆蛋白总量基本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总渗透压相等
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这对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
血浆晶体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等渗溶液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浓度为0.9%的Nacl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溶液中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实际上,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血浆PH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血浆PH低于7.35时,称为酸中毒
血浆PH高于7-45时称为碱中毒
血浆pH低于6.9或高于7.8时都将危及生命
血浆内的缓冲物质主要包括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和Na2HPO4/NaH2PO4三对缓冲对
其中NaHCO3/H2CO3最重要,其比值为20
红细胞内还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等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的恒定
免疫学特性
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抗体和补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
此外,红细胞也参与机体的免疫活动
免疫可分为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类
血细胞
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成人各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根据造血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征,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形态可辨认的前体细胞三个阶段
机体在受到某些因素而遭到损害时,造血干细胞可发生质的异常和量的减少,或造血微环境的缺陷,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突变可引起白血病的发生。
红细胞
数量
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0~5.5)×10 ^12/L
女性为(3.5~5.0)×10^12/l
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成年女性为110~150g/L
浓度差异
儿童低于成年人;新生儿高于成年人;高原居民高于平原居民;妊娠后期低于正常状态
人体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之为贫血
形态
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无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正常红细胞放入异常血浆,沉降率异常;沉降率异常者红细胞放入正常血浆,沉降率正常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
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时,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内因子的参与,内因子由胃黏膜壁细胞产生,它与维生素B12结合后通过回肠黏膜上特异受体的介导,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远端的重吸收
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内因子抗体,或回肠末端被切除后,均可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动物实验表明,将失血性贫血动物的血浆输入正常动物体内,可引起正常动物的红细胞生成增多,表明贫血动物体内产生了某种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经过多年研究,现已将其分离纯化,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是产生EPO的主要部位
雄激素可提高血浆中EPO的浓度,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作用
红细胞的破坏
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
形态
无色、有核的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
分类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数量
新生儿15×10^9/L左右
婴儿期10×10^9/L左右
女性在妊娠末期(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生理特性
变形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
游走
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也可借助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在某些化学物质的吸引下,可迁移到炎症区域发挥其生理作用
趋化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吞噬
白细胞按照这些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炎症部位,将细菌等异物吞噬
白细胞的吞噬具有选择性
分泌
白细胞还可以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作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功能
防御
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入侵的细菌和病毒
形成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来破坏或灭活入侵的病原体
生成与调节
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破坏
血小板
形态
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数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
变动范围
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剧烈运动后和妊娠中、晚期升高,静脉血的血小板数量较毛细血管血液高
功能
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生理特性
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
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
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收缩
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
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1、5、11、13】等)
生成与调节
生成
脱落自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
肺也是血小板生成的重要部位
血小板生成素TPO
体内血小板生成调节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
主要由肝细胞产生、肾也可以少量产生
破坏
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这种抗原是由种系基因控制的多态性抗原,称为血型抗原
红细胞凝集
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存在一些与红细胞相同的血型抗原,还具有自己特有的血型抗原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分型
A型
只含有A抗原
只含有抗B抗体
B型
只含有B抗原
只含有抗A抗体
AB型
含有A、B抗原
两种抗体均不存在
O型
两种抗原皆无
含有抗A、抗B抗体
亚型
A1型
含有A抗原和A1抗原
只有抗B抗体
A2型
含有A抗原
抗B抗体和抗A1抗体
AB型
A1B
A2B
抗体
O型血上有H抗原
H抗原的H基因缺损
孟买型血型
抗A、抗B、抗H抗体
遗传
A、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形基因。三个基因可以组成六个基因型,但是表现型只有四种。
新生儿只进行正向定型
血型的鉴定
正向定型
用抗A抗B检查红细胞上有无A或B抗原
反向定型
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有无抗A、抗B抗体
Rh血型系统
分布
汉族和大部分民族Rh阳性者占99%
Rh血型的抗原与分型
阳性
RhD与RhCE
阴性
RHCE
特点与临床意义
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
Rh阴性孕妇生育第一胎后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中和进入母体的D抗原,避免Rh阴性母亲致敏,可预防第二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的发生
血量和输血原则
血量
全身血液的总量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O型不是真正的万能供血者,AB型也不是真正的万能受血者
交叉配血试验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
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测
两侧均未发生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
主侧发生凝集反应,配血不合,不可输血
主侧不凝集,次测凝集,基本相合,少量缓慢输血
发生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注
主侧次测都凝集
同型输血不存在这个可能性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的三个方面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
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一期止血
血管内膜下损伤暴露了内膜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并聚集在内膜下组织,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血液凝固
二期止血
血凝系统被激活,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有效地止住了出血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
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因子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除了组织因子外,其余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液中,且多数在肝合成
组织因子(TF)
Ⅳ
除了Ⅳ,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钙离子(Ca2+)
Ⅴ
前加速素易变因子
Ⅶ
前转变素稳定因子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血浆凝血活酶
Ⅹ
Stuart-Pr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Ⅻ
接触因子或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高分子量激肽原
前激肽释放酶
凝血因子2、7、9、10生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
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称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灭活60%~70%的凝血酶
抑制除FⅦa外活化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2、9、10)
蛋白质C系统
可灭活FⅤa和FⅧa
可灭活PAI-1
可抑制F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
可激活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复合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负反馈地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TFPI+FⅩa—Ca2+—FⅢ-FⅦa-TFPI-FⅩa
肝素
在体内强于体外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抑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