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概述;一、行政组织;二、行政职能;三、行政领导;四、行政监督 ;五、行政决策。
编辑于2022-05-20 14:24:49管理学
概述
概念: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构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 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 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行政权力
公共物品:
概念:指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大多时与公共服务可通用。
特征:
非竞争性: 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
非排他性: 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分类:
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如:国防、法律、环保、外交。
(拥挤)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可分为两类:
公益物品: 如义务教育、 公共图书馆、 博物馆、 公园。
公共事业物品: 也称自然垄断产品。 如电信、 电力、 自来水、 管道、 煤气等。
一、行政组织
含义: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依一定法律程序建立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组织机构实体。 在我国专指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办事机构。
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1.精干效能原则(机构、人员、程序)
2.依法设置原则
3.按需设置原则
4.职、 责、 权统一原则
5.适应发展原则
6.为民便民原则
7.完整统一原则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
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 是指一名主管人员所能够直接领导、 指挥和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
科学合理的管理幅度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是取决于管理机构的合理程度以及物质设备和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
一个领导管了多少人
管理层次:也称管理层级, 是指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
管理层次是以人类劳动的垂直分工和权力的等级属性为基础的。
领导管的人还管了别人,一路管下去就是管理层次
①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加大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就相应减少;相反,缩小管理幅度,则管理层次就相应增多。
因此,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影响行政机构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两者必须兼顾,做到幅度适当、层次少而精。
一个公司20个人,领导管的人越多(管理幅度越大),下面的小领导管的人就越少(管理层次越小),反之亦然
②管理层次和管理效率成反比;
一个领导管一个人,下面小领导也只管一个人,一个管一个(管理层次越多),做个事要传达的层次就越多,领导上午说的晚上管理链末端的人才知道(管理效率越low);一个领导管所有人(管理层次少),领导的安排一传下来所有人都知道了(管理效率高)
③幅度不变,层次和规模成正比; 层次不变,幅度和规模成正比。
画个图就懂了
行政组织的类型(按职权范围和作用):
1.领导机构:中枢——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首脑机关;
2.职能机构:主体——国务院各部委、各级政府的厅处科;
3.辅助机构:办公室、秘书部门;
4.参谋咨询机构:国务院研究室、智囊团、参事、研究中心;
5.派出机构:派出机关、派出机构、驻外外交机构;
6.临时机构:临时设置机构,例如事故调查小组;
7.信息机构:统计局、档案室、资料室;
8.监督机构:审计。
行政组织的体制:
根据行政组织最高决策权归属人数的多寡,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我国):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
根据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的不同,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
行政组织的结构: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
海外金蝈蝈
海关、外汇管理、金融、国安、国税
2.职能制
职能制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
3.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
4.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 1924 年提出的,故有 "斯隆模型” 之称,是一种高度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5.矩阵制(职能+项目)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职能部门是固定的组织,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组织,完成任务以后就自动解散, 其成员回原部门工作。
6.网络型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机构。网络型结构是一种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
二、行政职能
概念:是决定政府机构设置何规模的因素;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功能。
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军事保卫职能。
社会治安职能。
民主政治职能。
国际交往职能。
保外安民
2.经济职能:
计划指导职能。
如:政府工作报告
培育、 完善市场机制职能。
宏观调控职能。
财政、货币
服务职能。
检查监督职能。
3.文化职能:
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
发展教育的职能。
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发展体育、 卫生的职能。
科教文卫体
4.社会职能:
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
人口控制。
政府的运行职能:
1.决策职能
首要职能,包括目标、计划
2.组织职能
3.协调职能
4.控制职能
前馈、现场、反馈控制
有效的监管
政府职能的转变:
职能重心的转变
我国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此,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管->服
职能方式的转变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由微观管理、 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 间接管理为主。
由重视计划、 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职能关系的转变
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分清职能、 理顺关系、 明确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 这是实现行政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 理顺职能关系主要是要理顺以下关系:
理顺中央与地方、 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理顺政企关系 ( 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 政社分开) 。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行政决策
含义: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
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管理就是决策——西蒙
行政决策的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
一票否决
少数决策规则;
首长负责
简单多数规则;
只要数量多不要求过半数
绝对多数规则。
要过半
行政决策的类型
确定型决策(成功与否有数)、 风险型决策(有一定概率)和不确定型决策;
按风险
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考研管理者管理水平高低);
按是否既定程序
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按人数
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按手段是否先进
战略决策(客观、长期的)和战术决策(微观、短期的);
按范围
开关决策(1/2)和旋钮决策(1/多)。
按数量
行测决策的过程
发现问题, 确定目标;
情报
调查预测, 拟订方案;
设计
评估优选, 确定方案;
抉择
核心
实施方案, 修正完善。
审查
行政执行
是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时起,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
包括:
1.实施前的准备阶段
包括法律准备、 组织准备、 思想准备、 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
2.实质性工作阶段
具体的实施阶段是由管理工作的若干功能环节组成的, 主要包括指挥、 沟通、 控制、 协调等
沟通分类:
1.途径:正式和非正式;
2.方向:垂直和水平;
3.有无反馈:单向和双向;
4.语言和非语言;
5.工具:书面、口头、网络;
6.对内、对外;
7.单独、集体。
四、行政监督
含义: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活动。
体系:
内部监督体系:
1.一般监督
主要指层级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上产生的一种相互监督的关系和活动。它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监督,具有直接性、经常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2.专门监督
行政审计监督。
审计、公安局
行政外部监督系统(非行政):
立法监督;
立法机关(人大、人大常委会)
司法监督;
法、检
政党监督;
党和民主党派
社会监督;
信访、工青妇
监察监督。
监察委员会
行政责任:
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代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因其违法或未履行相应职责和义务时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政治的、行政的以及法律的后果。
三、行政领导
概念: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活动。
处于管理过程的核心环节; 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起灵魂作用的职能。
行政领导的方式:
按领导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分类:
1.专断式领导方式;
一言堂
2.民主式领导方式;
大家说了算
3.放任式领导方式。
啥也不管
按领导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分类:
1.重人式领导方式;
以人为本——梅奥
2.重事式领导方式;
3.人事并重式领导方式。
按领导作用于下属的行为方式分类:
1.强制式;
2.说服式;
3.激励式;
马斯洛需求曲线
4.示范式。
按领导的态度分类:
1.体谅型领导;
2.严厉型领导。
按指挥监控权是否集中分类:
1 .完整制领导
完整制也称“ 集约制”“一元统属制”,俗称“ 一元化领导”。
2 .分离制领导
分离制也称“ 独立制”“多元统属制”,俗称 “ 多元化领导”。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及群体结构
基本素质:
1.思想和政治素质;
2.业务素质;
3.其他素质。
群体结构:
1.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高级:概念; 中级:人际关系; 基层:技能。
3.年龄结构;
4.气质结构。
行政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