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黄达金融学:货币与货币制度
黄达《金融学》第一章的完整知识框架,知识点细分,包括一些考研真题的答题框架,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费用结算流程
租赁费仓储费结算
E其它费用
F1开票注意事项
F2结算费用特别注意事项
洛嘉基地文件存档管理类目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CFA一级Ethics-standard思维导图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流通体系
五大货币收支系统
个人
企业
机关团体
银行等金融机构
对外货币收支
二、货币的起源
马克思
价值及其形式
货币形式—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货币产生的阶段
从交易社会成本角度
通过货币的交易vs. 物物交易
其他货币起源论
国家规定或创造
人们协商产生
三、货币的类型
实物货币
条件
价值较高
可分割
易于保存
便于携带
表现形式
缺点
不稳定性
接受范围有限
难以分割
缺乏统一价值衡量标准
金属货币
阶段:贱—贵
特征
价值稳定性
普遍可接受性
可分割性
耐久性
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代用货币
含义
作为黄金等贵金属货币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本身的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
特点
可不足值
表现形态
银行券
支付手段
CB 银行短期商业票据贴现
纸币
流通媒介
国家权力强制流通
(不兑现的银行券)(随着商品交易量越来越大,金银有限,具有兑现性的代用货币越来越满足不了商品交换的需要)
信用货币
以信用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世界各国几乎都实行这种货币形式)
不兑现
纸币硬币
支票存款
电子货币
四、货币的职能
①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价值尺度
货币单位表现为价格单位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对所有商品而言),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
②购买和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交易媒介)
现实货币
现货交易
可信用货币
偿还债务/ 单方面的信用交易环节
③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贮藏手段
纸币储藏购买力的条件:物价稳定,通胀且预期通胀率较低
世界货币
五、货币的届说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一般等价物
货币与流动性
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货币与财富,货币与法,货币统计问题(M0,M1,M2),生产关系的体现
六、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内容
币材的确定
确定货币单位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
本位币/ 主币
无限法偿
辅币
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我国)
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
⭐️铸币税(rmb 国际化)
对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
有限法偿
一次支付,超过规定数额,有权拒收(针对辅币)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现金准备,证券准备,金属准备
货币制度的演变
银本位
金银复本位
格雷欣法则
(按金银两种金属的不同关系)
平行本位
双本位
(出现在)
跛行本位
两种通货同时流通
实际价值不同
面额价值相同
民众行为(无风险套利)
实际价值较高(良币)
熔化,贮藏,退出流通
实际价值较低(劣币)
充斥市场
“良币驱逐劣币”
金本位
金币本位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
金块本位
不铸造、不流通,银行券达一定数量兑换
金汇兑本位
本国货币依附于某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将黄金存放在该国,与其货币固定比价
本币兑外汇,外汇兑黄金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纸币本位
实行原因
①金的价值难以稳定
②黄金在国际间的流出流入难以均衡,各国货币难以与金保持固定比例
③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难以用所含的含金量作基础确定,固定汇率制不能维持
① 纸币发行不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取决于货币当局实行货币政策对货币的需要
② 纸币价值不决定于黄金的价值,而取决于货币购买力
③ 纸币的流通取决于纸币发行者的信用,政府用法律手段强制社会公众接受,保证纸币的流通
数字货币(热点)
运行机制
对流通中纸币先进的替代
vs. 现金
相同
流通&支付手段
不同表现形态
数字化形态的现金
可控匿名性
投融资功能
vs. 电子支付
对点交易
双离线支付
vs. 银行活期
央行发行(负债)
国家信用,与法定货币等值
优点
减少货币传导的时滞,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现金形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或改变利率走廊下限,提升央行利率调控能力
直接影响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便捷程度)
便于更好的金融监管,跟踪每一笔交易
挑战
跨境支付清算领域的应用
克服现有跨境清算系统“节点多、耗时久、费用高”等问题
铸币税vs. 通货膨胀税
铸币税
货币铸造成本- 面值
政府
一种特殊税收收入,重要收入来源
铸币税收入
金属货币制度下
铸币者,铸币实际成本- 货币面值
纸币制度下
货币当局发行货币取得全部收入
通胀税
通胀出现才有
概念
通胀条件下,隐蔽性税收
名义收入增加
纳税人缴纳更多的税(隐蔽性增税)
稳定?接受范围?分割?便于携带?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