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快速搞懂一家公司
在当下中国进入证券化的阶段,金融理财成为个人必备技能,如何快去搞懂一家公司便是价值投资的基础,能帮你快速甄别公司优劣。
编辑于2021-02-19 03:02:46快速搞懂一家公司
宏观视野
一.趋势(大的时代背景)
1.找到领先指标(比如老龄化领先指标是年龄结构)
2.从常识出发,大道至简
二.宏观经济环境(周期)
理解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类的企业, 它们都属于周期性行业,对宏观经济特别敏感,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研究这类公司,宏观经济就显得非常重要。
子主题
生活必需品,比如大米
“非主流产品”
所谓非主流,是指它们在宏观经济中没地位,所以反而不受影响,例如早期的互联网,完全无视宏观经济的波动而野蛮生长,因为那时候互联网在实体经济的大盘子里实在是太小了。
口红效应
还有一类特殊情况,它本身是非必需品,却体现出逆周期的特性。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 “口红效应”, 说的就是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现象。那是因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会去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如何分析
对宏观敏感
分析它的基本面,就要分析宏观经济,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
对宏观不敏感
你也可以“无视”宏观扰动而直接去了解行业和公司的特性。
基于两者中间
跟宏观有联系却又没有那么密切,它们受宏观的影响往往是不对称的。如果宏观好,它们未必好,因为能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还要看你后续的分析,但如果宏观差,它们多数都会受到波及,所以对于它们的宏观分析,要着重考察大环境的波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因素。
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行业划分
(1)初级产成品,包括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品,钢铁、化工等初级工业品等;
(2)工业生产品及过程,包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电气新能源、电子、轻工、建筑行业、交通运输、军工等;
(3)消费品及流通渠道,包括汽车、家用电器、消费电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商贸零售等;
(4)服务属性,包括餐饮、旅游、文化传媒、互联网、计算机软件、通信、教育、公用事业等;
(5)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券商、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
(6)生物医药,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医院等;
(7)房地产可单列一类,因为这的确是一个特殊的、且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行业。
如何判断行业规模
一个核心问题,确定赛道(这个行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比如星巴克的产品:第三空间,而其他大部分咖啡馆就是“买咖啡的”
比如互联网行业(它是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了新产品?
所谓改造,就是改善原有行业里某个环节的效率, 例如节省交易成本,改造产业链、去中介化。 所谓替代,就是把线下的东西往线上搬, 比如新闻资讯应用替代了报纸、互联网电影票替代了传统影院售票,等等。 原有的行业在互联网的替代作用下,会损失一大部分份额甚至被淘汰掉。替代关系我们喜欢用 渗透率 来衡量,比如现在80%看电影的人是通过网络购票的。 最后一种情况是 创造了新的服务或产品,或者发现新的商业模式。
行业的驱动方
供给驱动看产能
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行业规模
行业空间也就是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就是销量乘以单价。
你来构建一个框架,并找到在这个框架下,判断行业空间的关键要素。
了解行业的空间,和行业增长的驱动要素,是接下来吃透一家公司的基础。因为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第一种改造型, 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否则就变得越改越没效率了。所以分析这类行业的空间,原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种替代型, 行业的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第三种创造型, 行业的空间则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而是取决于它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前面我们提到的, 行业到底是供给还是需求推动的,也是一个重要角度。 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了你判断的方式、指标都是完全不同的。 拿近些年火爆的电影市场举例: 一开始它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这里的供给是两个层面,一个是硬件层面的银幕数增加,一个是软件层面的高质量内容增加。二者的叠加造成行业的飞速发展, 那时候观察在建影院数、观察大片上线数量,都是测算行业规模的领先指标。 而到了今天,虽然仍然会有一些火爆的影片激发市场,但电影市场能成长到多大,归根结底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去看电影、以什么样的频次去电影院。 所以你更需要关注的,是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的变化。
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创新成熟度扩散过程
一个新事物,当被全市场10%~25%的人接受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
我们可以根据一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来判断这个行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是会扩张得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了。
成熟度曲线图“U”
技术成熟度曲线
我们针对这种来得快去得快的现象,会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解释。比如充电宝,共享健身仓
曲线图“N”
合二为一“M”型曲线图
在新技术发展初期,行业会经历曲折,但经过了这个阶段,等到技术成熟,相关产品会慢慢广泛被市场接受,直到市场饱和,再走向衰落。
曲线图图例
当你能更好地找准要分析的公司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你就能更好地预判接下来的走向。
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搞懂竞争格局,我们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大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结合行业规模和阶段来判断行业竞争
行业规模
商业有它内在的逻辑,规模巨大的市场,一定会吸引众多的参与者,竞争也会随之激烈。遇到很多竞争对手的时候,至少也说明路走对了;反而没有对手一骑绝尘的时候,虽然有可能是太领先了,但也有可能是这个领域本身蛋糕太小了。
发展阶段
第一,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
如果行业还处在高速增长期,即使是一些实力一般的玩家,都有可能冲到市场上分一杯羹;而如果行业增长渐趋稳定,行业产能开始过剩,要比拼精细化的运营,低效率的玩家就没有竞争力,多余的产能就会被淘汰。
第二,如果行业仍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的份额,依旧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每年释放出来的空间都很大,领先者随时可能被颠覆。
遇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看得到“终局”,你会更容易知道,你要分析的公司存活的概率有多大、存活下来后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第一种是,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
第二种是,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的平衡, 比如视频行业的格局
第三种是,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者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 比较典型的就是内容生产行业,如游戏、影视剧等等
产业链博弈也是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
你一定听过“渠道为王”的说法,像苏宁、国美、沃尔玛和家乐福这种大卖场,零售品牌就很依赖他们。 淘宝和天猫更不用说,千千万万的卖家那是既爱又恨,最后还不得不投入大笔的广告费来保障销量。 最极端的例子要数网页游戏,本来产品和渠道是7:3分成,产品拿7,渠道拿3。然而后来开发商多了,而用户量却相对有限,僧多粥少,渠道变成了香饽饽,发展到最后,渠道要拿走70%~80%
产品方的弱势一部分来自于门槛低、竞争激烈,但最主要的点还是在于同质化。
只要有独特的竞争力,永远不会嫌入行太晚。
兼具渠道和产品的企业生命力更持久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
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相对拥挤,或者说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第一,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第二,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以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第三,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第四,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任何市场的终局,往往都是中局,中间的中。 商业的战争也没有终点,有时候貌似行业达到了一个平衡,但往往会被高维度的因素影响和改变。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我们做行业分析有很大启示,说到底,行业的空间是由需求决定的。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就很明显。比如苹果手机
赛道理论很形象, 赛道多宽指的是市场规模,赛道多长指的是行业所处的阶段,赛道是平坦还是崎岖指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