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编辑于2023-10-28 22:58:2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949-1956)
社会性质(国情)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的社会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主要的经济成分
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工人阶级
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❷(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十字路口”的经济)➡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占主体地位)
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
三种主要经济成分之一
过渡形式经济
❹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过渡时期的矛盾
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❷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主要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剥削工人)既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
(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总路线➡“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❶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❷1949年-1952年
①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②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③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的农村,即使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④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❸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❹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956)
总路线和总任务内容➡“一化三改”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主体),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两翼(社会主义方向))
过渡时期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
❶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❷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❸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❹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❷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联系
❸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理论依据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专门讨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
❶具体分析了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的性质、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前途
❷在革命胜利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
❸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时期存在的必要性
❶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❷我国有及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意义
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
❷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改造道路
农业(改造道路➡互助合作)
具体内容
❶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改完成后,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积极性
①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②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❷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❸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制定并贯彻执行依靠贫下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终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❹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改造方法(步骤)
❶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自愿组成,生产资料归农民个人所有,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❷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❸发展高级社
实现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取消土地分红
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改造道路➡生产合作)
方针
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方法
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
改造方法(步骤)
❶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❷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❸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公私合营)
具体内容
❶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意义(必要性)
①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③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④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⑤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可能性
①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②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③最后,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照成了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④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体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❷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改造方法(步骤)
❶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在私营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
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企业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四马分肥)
资本家分得25%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❷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企业利润:四马分肥;资本家分得25%
❸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企业利润 :定股定息;资本家分得5%
★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❸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①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适用,适当照顾”的原则
②对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③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④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资产阶级相结合
⑤即避免了积极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历史经验
❶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边工业化一边改造)
①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③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❷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为了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①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②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③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衰退
❸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创造出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为了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即说服教育的方法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❶在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❷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❶经济方面
①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❷政治方面
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
②宪法的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❸阶级关系(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②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③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④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⑤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⑥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
⑦知识界已经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❹实践证明
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伟大的贡献
①最伟大的贡献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②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
③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❶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❷社会制度的基本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东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❸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中国几千年了阶级关系最根本的变革,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