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作者整理了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点,本质是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选拔标准:血缘
特点:奴隶主贵族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时期
途径:荐举、军功
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两汉:汉武帝察举制
先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意义:选拔了大批人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
5.魏晋南北朝:220年魏王曹丕 九品中正制
内容:各州郡设大中正、中正,由本籍的中央高官担任,按家世、德才评定士人,分为九等,评语称“状”,吏部授官
影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随着士族势大,中正选人只看家世,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⑴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士族门阀的政治垄断
⑵发展
(3)内容
科举制的进步之处
①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
②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
③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和社会文化水平,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官员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⑤被西方所借鉴,产生近代文官制度
7.两宋:科举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8.元朝
⑴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
⑵恢复科举:1314年开考,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
9.明清科举
(1)考生来源: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2)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3)程序:乡试—会试—殿试
(4)实行南北卷制度
总结
选拔制度在不断丰富完善,反映出统治阶级不同时期的统治需求,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本质上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1.秦汉:上计制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
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
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4.宋朝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5.明清:考核严密
特点
考核标准: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
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秦汉
⑴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⑵汉武帝设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 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延续下来
2.隋唐
⑴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官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3.宋朝
⑴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设路为监察区
⑵台谏合一
4.元朝监察严密
⑴中央设御史台
⑵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5.明清:督察院、六科合称“科道”
⑴明朝:①中央:督察院、六科; ②地方: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
⑵清朝:①中央:六科并入督察院;②地方:停止御史巡按各省
实质
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