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编辑于2025-10-29 22:17:12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
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与疫病改变的历史
雅典大瘟疫:公元前430年爆发,雅典接近一半人口死亡,希腊文明黄金时代走向衰亡
东汉晚期瘟疫:公元166年起,多次爆发瘟疫,受疫病和战乱影响,人口骤减3800万。
安东尼瘟疫: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伤寒、天花、麻疹等多种瘟疫,总死亡人数高达500万
查士丁尼瘟疫:541年拜占庭帝国爆发鼠疫,人口锐减,查士丁尼复国梦想破灭,拜占庭衰亡
黑死病:1347年在欧洲爆发的鼠疫,病亡2500万人以上,对欧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美洲大瘟疫:16世纪,天花病毒造成90%以上的印第安人死亡,南美大陆沦为殖民地
1918大流感:1918年美国爆发流感,10亿人感染,数千万人死亡,一战提前结束的原因之一
一、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表现
现代概念: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天花
①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
②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
鼠疫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②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③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黄热病
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知识补充——瘟疫对人类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
①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②政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甚至王朝更替
③经济: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④军事:产生深刻影响
⑤思想:导致信仰危机,精神冲击,客观上可能引起新思想的酝酿传播(文艺复兴)
⑥医学:客观上推动了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⑦社会:对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产生深刻影响
2.古代对疫病的防治
重视公共卫生
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采取防治方法
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3.近代对疫病的防治
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2.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战国: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东汉:华佗创制“麻沸散”及“五禽戏”; 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
3.中药典籍整理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焕发新的生机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采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
(4)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7世纪:英国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17-18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历程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近代以来: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随后,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
3.影响
推动医疗机构近代化推动医疗机构近代化
新式医院在大城市建立起来,医疗条件大为改善。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有利于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西医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促进公共卫生观念和事业的形成
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近代西医传入的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
②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
③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
④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
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①医疗卫生体系逐渐近代化
②具有渐进性、复杂性、理性化的趋势
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④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⑤出现中西医并存的新格局
⑥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张图总结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相关人物及成就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含义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医疗服务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
2. 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背景
① 二战的冲击
②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③ 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 民众获得医疗保障的强烈意愿
建立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②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许多重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得到控制
医疗服务体系
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药品供应体系
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
医疗保障体系
内容
① 二战后,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
②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欧洲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物质支持
特点
政府主导
全民免费
诊疗升级
问题
缺少雇员
资料滥用
医院运行效率低下
政府财政负担严重
现代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意义
① 有利于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② 有利于消除劳动者对疾病风险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支出,扩大有效需求
③ 有利于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
④ 有利于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者的正常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⑤ 有利于稳定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疾病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中国的医疗保障模式——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同时结合了商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等多种形式
背景
①政治:新中国成立,国家统一、独立自主
②经济:百废待兴,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③思想:民众卫生观念缺乏
④客观条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城乡差距明显
建立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②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③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服务体系
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中
药品供应体系
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状况
医疗保障体系
① 20世纪60年代,将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 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知识补充——中西方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异同点
异
① 发展阶段:中国起步晚于西方:西方医疗保障制度在二战后推广,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建立各种医疗保障制度
② 工作重心:相较于西方,中国更加重视扶贫工作
同
① 涵盖内容:卫生、服务、药品、保障等
② 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增多
③ 助推动力:政府主导、法律保障
教材思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
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 改革开放后,国家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
教材学思之窗——中国是怎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
①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民健康当作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 重要标志
② 扩展健康服务内涵。“大健康、大卫生”要求我们除患者之外,还要将尚未患病 的老人、儿童、亚健康人群等疾病易感人群包含到服务范围中来
③ 政府构建医疗保障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④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之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适应(言之成理即可)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学习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世界
①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② 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彻底的消除;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③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到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
中国
① 中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 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 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
① 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
② 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③ 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中国
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它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①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② 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幸福
教材探究与拓展——谈一谈你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看法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全面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推动健康文明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引导广大群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要针对妇幼、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量身定做服务和管理措施,坚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
要加快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标准化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