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 14 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有需要的可以直接下载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1、何谓“村落”?它产生的前提?
含义: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前提:农业与筑屋定居的出现
2、“村落”产生的表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原因:生产力进步
3、古代村落的功能或作用
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与过程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古代集镇的类型
军事重镇、政治中心 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3.集镇的作用
沟通城乡,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推动城市化
三、城市的产生
城市的概念
城市被认为是“城”与“市”的结合
“城”为墙垣围起的区域,主要是政治与军事用途
“市”则指商品交易场所
世界早期城市的产生
位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距今有7000年前建城,6000年前开始形成城市体系
中国早期城市的产生
1996年12月至199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发掘出一座古城址,其中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时期,距今6000余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1.城市的形成
(1)产生:早在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诞生了人类最早的城市
(2)功能: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城市
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
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思维升华
3、西方古代城市的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特点):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特点):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4、西方古代城市的代表——中古西欧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两河流域的民居
黏土和芦苇制成砖头,栋梁用木材,几户人家墙壁建在一起,建筑结构基本相同
古埃及的民居
黏土筑墙壁,木桩、树干加固支撑,搭上屋梁,甘蔗和椰子叶铺屋顶,防晒,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有小窗、庭院、院落四周有柱廊
中国古代的民居——远古时期
穴居
巢居
中国古代的民居——先秦以来
以土木为主,南方多树木营巢,北方多挖穴而居,逐渐升至地面。设计严格遵循礼仪制度,尊卑长幼有序,讲究对称。普遍木构抬梁,明代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世界古代的民居——古希腊、罗马民居
以砖石为主,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混凝土出现后,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结合成为主要特征。高层住宅、复合式公寓出现
古代北美的民居
住圆锥形帐篷,不分间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区域
世界各地民居建筑特征及原因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演进 (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原因
【学习聚焦】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2.演进历程
世界城市化演进历程
变化:世界城镇人口所占的比例,1800年仅有5.1%,到2015年已达53.92%, 世界城镇人口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发展
原因: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国城市化演进历程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
①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特点
①起步晚,发展缓慢
②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
③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大,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原因
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通商口岸的开放
②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推动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
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
②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 (1949--1957)
新中国成立 一五计划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调整压缩阶段 (1958--1965)
大跃进运动使城市化脱离农业超常发展,给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1959-1961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 经济政策的调整(八字方针)
停滞徘徊阶段 (1966--1978)
“文革”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快速发展阶段 (1978--至今)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③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原因: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
表现
二战前 (人们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19世纪50年代,电梯在楼房住宅中普及(美国)
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比利时)
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快速普及
二战后 (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各种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社区功能的完善:从慈善救济渗透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各个方面
购物中心的发展: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融合到一起
公共设施的增多:娱乐休闲场所、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西方国家
管网: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电报、电话逐渐普及,通信更加便利
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出行 19世纪末,地铁线问世、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普及
中国
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
成就: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
问题: 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发展不平衡
现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成就: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工厂废气、汽车尾气)
水污染 (生活和工业废水)
贫富分化
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社会问题 (犯罪、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