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发展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婴儿期、幼儿期、小学儿童等阶段。
编辑于2023-10-30 09:14:24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冰山理论
人格结构
心理发展阶段说
根据力比多的发展进行分类
口唇期(0-1岁)
吮吸本能产生快感
肛门期(1-3岁)
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性器期(3-6岁)
性别角色获得关键期
潜伏期(6-11岁)
比较平静
青春期(11-13岁)
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埃里克森
自我心理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理论基点
生物因素
社会文化
自我
交互作用(互相影响)
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或游戏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
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老年期(成年晚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自我意识
内容
生理自我(变胖 瘦)
心理自我(坚强 敏感等)
社会自我(身份 角色等)
结构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情感)
自我调节/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
华生
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行为的强化控制理论
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原则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及时强化、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班杜拉
社会学习
“充气娃娃”实验
攻击性
性别化
自我强化
简介强化(代替强化),目标
亲社会行为
以身作则(人设)、身份
贡献
对行为的改变具有的临床和实践应用价值
创立了许多经典实验,以动物作为被试变为以人为被试
局限
对人类的心理发展描述的过于简单
忽视了遗传因素和自然情况以及人自身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
两种工具观
物质生产工具
人与自然交往
精神生产工具
人类语言和符号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生产工具
人和动物共有的
高级生产工具
人自有的心理 意识
发展的实质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准换过程
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标志
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皮亚杰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主体动作的本质是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肢体的动作
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体变化
发展的因素和结构
1、成熟(生理基础) 2、物理因素 3、社会环境 4、平衡
认知结构:图示
认知机能
组织
适应
同化(量)
顺应(质)
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表象性思维(自我中心)(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守恒
形势运算阶段(12-15岁) 抽象
中国心理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生态系统理论
微系统
处于环境的最内层
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及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
中间系统
促进儿童发展的各种微观环境之间的联系
外层系统
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
如:社区、医保、父母职业和父母单位、亲戚朋友等
宏观系统
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胎儿期
斯滕伯格提出
胚芽期(0-2周)
胚胎期(2-8周)--关键阶段
发展特点:从头到脚、由内及外,头,血管和心脏等发展早于胳膊、手、脚
若此时有害物质进去胚胎,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胎儿期(8-40周)
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视觉:第7周形成-胎儿4个月的时候对光线十分敏感
听觉:孕4个月时听觉系统已建立,28周后听觉发育较好
触压觉:孕2个月皮肤感觉--4-5个月触觉相当于出生后周岁孩子
嗅觉:孕6个月嗅觉发育
味觉:孕30周味觉发达
影响胎儿发展的因素
情绪
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情绪过度紧张等
夫妻关系
遗腹子的研究
母亲情绪影响胎儿的途径
代谢作用
胎内环境变化
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等
化学因素:苯、铅、烟酒、CO、药物,激素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地理因素:缺氧、低气压等
母体因素
营养:前6个月营养不足会导致生长受限、发育不良、死胎甚至流产
其他因素
生育年龄
孕妇体重
孕史
婴儿期
婴儿的大脑发展
脑电
皮质中枢
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发育最快:脑干
大脑单侧化
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新生儿阶段出现单侧化倾向,逐渐发育成熟
后天环境早影响脑的发展
可塑性
修复性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视觉
发生: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
立体觉:6个月左右的婴儿和成人相似
听觉
发生:5-6个月的胎儿已建立听觉系统
婴儿刚出去时听觉的发展水平高于视觉
味觉
新生儿的味觉事最发达的,逐渐衰退
偏爱甜食
注意的发展
发生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先天的定向反射)
发展
视觉偏好法:研究注意的发生发展
言语的发展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个方面
发展的内外机制
强化说(习得论)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论,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前言语的发展
言语知觉(0-1岁)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单词句期(1-1.5岁)
婴儿以一个词来代表一句话
多词句期(1.5-3岁)
目的性
指代性
约定性
言语的发生
第一批词
跟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
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去场合限定性
言语的发展
言语爆炸期
18-24个月
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岁时,婴儿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气质
与生俱来的
传统的四类型说
多血质
胆汁质
黏液质
抑郁质
三类型说
托马斯和切斯
容易型(40%)
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困难型(10%)
日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饮食睡眠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环境,新事物接受慢
迟缓型(15%)
行为反应强度弱,情绪总是消极,甚至不愉快,他们逃避新事物、新刺激,适应较慢
气质对早教和发展的意义
有效预测:认知发展,情绪控制,行为调节
拟合优度模型:包括创造婴儿抚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识别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同时鼓励他们表现出更多恰当的行为
拟合劣化模型: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气质不符合,助长孩子的抵抗性和充满冲突的人格
情绪
情绪的发生
先天性:出生就有情绪反应,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
社会性微笑
陌生人焦虑
分离与焦虑
依恋
概念: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安全型依恋(约65%-70%)
回避型依恋(约20%)
反抗型依恋(约10%-15%)
依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婴儿依恋的影响因素
有无依恋机会--是否母爱剥夺
抚养质量--敏感性和反应性
婴儿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气质等
文化背景的差异
早期的同伴交往
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6到8个月)
单向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简单交往阶段(一岁左右)
引起同伴的注意,建立联系
互补性交往阶段(1.5岁左右)
幼儿期
也叫学前期,游戏期(3-6或7岁)
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重增加
额叶面积增大
脑电发展加速期
第一次:5~6岁,α波与θ波斗争,α波逐渐超过θ波
第二次13~14岁(青少年期),θ波基本上被α波代替
皮质抑制机制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
幼儿的游戏
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补偿论)
弗洛伊德提出
游戏疗法
沙盘
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提出
游戏种类
活动性游戏(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
练习性游戏:简单的重复运动,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象征性游戏:3~5岁是高峰期:情景迁移,物的代替,角色扮演
有规则的游戏:拔河,棋牌类,跳房子,抢凳子
游戏的作用
1.增强体质和发展动作
2.认知世界的手段,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表现在认知方面,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3.有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启示: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提供合适的玩具,科学的指导
言语
词汇的发展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语法的发展
由对话言语向独白言语发展
由情境性言语向连贯性语言发展
认知
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增加
无意识记占优势(对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和强烈的容易记住)
形象记忆占优势,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幼儿记忆的一般特点
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
以机械记忆为主
易记易忘
记忆准确性差
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
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思维的主要特点
相对具体性
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性
三山实验
刻板性
守恒的观点,类包含
最初概念
林崇德
口头数数
给物说数
按数取物
掌握数概念
个性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自我评价:
具体
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具体技能,但言过其实
自我评价能力较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起重要作用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3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羞愧感)
自尊组儿童的能力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自尊=成功/抱负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4~5岁,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占很大优势,所以幼儿更多表现为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道德认知的发展
品德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前道德阶段(5~6岁之前)
没有道德概念,只看重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认为规则的绝对性,单方面服从权威,从他性和情境性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上)
规则是人定的,可改变
攻击行为
特点
受害者知觉为不友好的消极的行为
攻击者有意实施生理或心理的伤害
分类
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控制方法
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榜样和认知训练的策略
移情训练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亲社会行为
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旁观者效应
训练方法
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训练
榜样示范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标准
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偏爱
小学儿童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