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会计总论
基础会计第一章思维导图,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作为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一是核算 (即反映),二是监督 (即控制)。
编辑于2023-10-31 10:38:411.总论
1.1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1.1西方会计文明
公元前4000年,开创了有文字记录的人类会计文明
公元前3100年,渐渐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会计账簿
公元前1700年,汉漠拉比法典认为会计账目不仅仅是政府征税的依据,也是诉讼的证据
公元前四世纪,雅典拥有了审计法院,并配有在法庭上作证的会计
1096-1272年间,对会计记录提出了新的要求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全面的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复式记账法
1854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职业团体-爱丁堡特许会计师参加清算工作
1830年,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同时促进了美国家族企业向公司制的转变
193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开始组建正式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系统的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
1.1.2中国会计文明
西周时期的”司会”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考核各官府的政绩
安阳殷墟中甲骨中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毕”和”获”表示收入,是会计的维形
公元前2070年,奠定了古代财计报告,审查与考核的基旨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会计最早的会计原则
秦汉时期建立了会计记录,形成了上计薄,除此之外,还有一套完整的成本计算,财税分配的方法
南北朝时期苏卓创造出”朱出墨入记账法
唐宋时期中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创立了平衡式定期清算账目,起到了系统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作用
明代的’三脚账”是中国单式薄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不完全的复式记账
明末清初的”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薄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转变
清代在龙门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 四脚账法” 形成了以现金为主体的记录法则,或以现金和转账会计事项为重的记录法则
1.2会计的含义
1.2.1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作为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一是核算 (即反映),二是监督 (即控制)。
1.2.2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收集、加工、整理、输出信息的过程,是纯技术性地提供会计信息的工作。
1.3会计的基本职能与作用
1.3.1会计的核算功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2.四个环节
确认
初始确认
确认事项实质和会计要素
再确认
对已确认记录的会计资料是否填列以及填列报表再确认
计量
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及其结果进行计量的过程
记录
经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经济交易或事项,采用一定方法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的过程
报告
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等形式,把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记录的会计资料进一步进行系统性加工汇总整理形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结构性表述的过程
3.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 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1.3.2会计的监督功能
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单位内部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其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使之达到预期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目标的功能。
国家监督: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各有关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实施的监督检查
社会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中介机构等实施的监督活动
单位内部监督四个方面
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
会计监督的主要依据
(1)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2)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及县级财政部门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 (4)各单位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5)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1)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 (2)对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账簿或者账外设账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 (3)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 (4)对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 (5)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6)对违反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经济活动,应当制止和纠正; (7)对单位制定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1.3.3会计的作用
1.会计的宏观作用
(1)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2)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3)有助于国家税收征管。
(4)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5)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6)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传播和对财经世界的认识。
2.会计的微观作用
(1)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2) 通过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为企业或个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4)会计还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
(5)有助于企业进行考核和分配。
1.4会计方法与会计循环
1.4.1会计方法
a.设置账户
b.复式记账
c.填制和审核凭证
d.登记会计账簿
e.成本计算
f.财产清查
g.账项调整
h.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1.4.2会计循环
(1)审核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保证基础数据真实、准确
(2) 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3) 登记会计账簿。包括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4)编制调整分录。按权责发生制编制调整分录
(5) 对账。做到证账、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6)结账。计算出有关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结平虚账户(7)试算平。通过试算平衡检查记录是否有错。
(8)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定期对外报告
1.5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使用者
1.5.1会计目标
a.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是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条件,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股东反映企业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b.决策有用观
会计的目标是为证券投资者和贷款人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要有助于他们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1.5.2会计信息使用者
投资者
债权人
管理层
供应商
客户
政府
员工
1.6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1.6.1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
限定空间范围
1.划清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界限
2.划清企业所有者的活动和企业的活动
持续经营假设
时间上的假定
可预见的未来”
企业足以回收资产成本的经营期间
不会停业或破产
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假设
分期确定损益和编制财务报表
采用方式
历年制
跨期制
会计期间
年度
中期
货币计量假设
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反映企业的财务实力和经营业绩
须建立记账本位币制度(功能货币)
1.6.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可靠性: 会计信息真实可信,内容完整
相关性: 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
清晰性:要求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的
可比性: 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保证统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重要性:根据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全额两方面予以判断
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法律形式,从而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谨慎性(稳健性):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费用和负债,但也不能歪曲事实和真相
及时性:指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及时确认、计量和报告
1.6.3会计核算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归属其为准
配比原则
1.因果关系配比
2.期间配比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企业支出形成资产为资本性支出;形成费用为收益性支出
1.7会计分支及课程设置
1.7.1会计学分支
财务会计(资金,对外)
政府会计
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非营利组织会计
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
企业会计
以盈利为目的,依法进行工商注册登记
管理会计[对内,提供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信息为主并实现管理控制)
传统
成本会计
责任会计
现代
战略管理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1.7.2会计学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
初级会计学(基础会计)
专业课
财务会计学
高级会计学
政府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学
管理会计学
成本管理会计
审计学
会计史
会计理论
会计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