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皮组织
组织胚胎学—上皮组织(人卫第9版),分支内容包括:上皮组织的特点、分类、特化结构,医学生必备知识点。
编辑于2021-03-02 09:35:21上皮组织
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被覆体表或衬于管,囊,腔器官的内/外表面
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为游离面;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为基底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有基膜,无血管,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上皮组织的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所需的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
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特化结构
除纤毛和部分较厚的基膜外,其余光镜不可见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微绒毛
光镜下可见纹状缘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0.1微米)
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细胞吸收
胞质中含有纵行的微丝
上端附着于微绒毛,下端插入细胞顶部胞质—附着于终末网
微绒毛基部胞质中与细胞表面平行的微丝网,边缘部附着于细胞侧面的黏着小带
肌动蛋白丝
纤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 (长5-10微米 直径 0.3-0.5微米)
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纤毛协调摆动—上皮表面的黏液及黏附的颗粒定向推送(呼吸道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9+2的微管结构—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
ATP酶活性—使微管发生位移/滑动—纤毛运动
纤毛基部有致密基体(微管相连)—结构似中心体
上皮细胞的侧面
连接复合体:任意两个或以上紧邻存在即可
紧密连接(封闭连接)
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无细胞间隙,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
冰冻蚀刻复型法+透射电镜—蛋白质网状条索结构
封闭间隙屏障作用—阻止大分子物质从外部进入(一定的机械连接性作用)
黏着小带(中间连接)
紧密连接下方,上皮细胞顶部
跨膜黏附分子—钙粘蛋白
胞内部分与锚定蛋白结合—薄层致密物,附有微丝形成终末网
胞外构成低密度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膜(15-20nm)
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桥粒(黏着斑)
斑状/纽扣状,黏着小带深部
细胞间隙20-30nm-钙粘蛋白胞外构成低密度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膜
中央有与细胞膜平行而致密的中间线(丝状物交织)
钙粘蛋白胞内与胞质面上由锚定蛋白构成的厚而致密的桥粒斑连接
中间丝(角蛋白)附着于桥粒斑,形成袢状返回胞质—固定和支持作用
牢固(铆钉)—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发达
缝隙连接(通讯连接)
除成熟的骨骼肌和血细胞中不存在,其余均有
细胞间隙3nm—冰冻蚀刻复型法
规律分布柱状颗粒—连接小体—六个杆状连接蛋白围绕,中间2nm的管腔
相邻细胞膜连接小体对接,管腔想通—细胞直接交通的管道(<1500D的物质)
细胞牢固连接+细胞通讯
形成和维持均依赖Ca2+—用可吸收钙离子的试剂处理可将上皮松散为单个细胞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基膜
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部结缔组织形成的薄膜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较厚—HE染色粉红色
镀银染色—黑色
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接)
毛细血管内皮下,肌细胞和某些神经胶质细胞周围基膜只有基板
基板:上皮细胞分泌(50-100nm)
紧贴上皮基底面的薄层—透明层
电子密度高,较厚—致密层
层黏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
层黏连蛋白与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媒介作用,促进细胞黏着在基膜上铺开
网板: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泌
网状纤维+基质(胶原纤维少)
支持,连接,固着+半透膜—利于上皮细胞和深部结缔组织物质交换 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增殖分化
质膜内褶
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
含有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
肾小管分布多—扩大细胞基底部面积,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半桥粒
桥粒结构一半,有桥粒斑—角蛋白丝折成袢状返回胞质
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
上皮组织的再生与化生
更新或生理性再生
上皮中未分化的补充
病理性再生
较强的损伤修复能力
未损伤部位增生迁移补充
上皮组织化生
细胞内部调控基因紊乱—发生肿瘤
分化成熟的—适应改变了的条件—形态改变(适应性反应)
分类
被覆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鳞状上皮—细胞扁平
上皮表面—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形
垂直面—细胞薄,胞质少
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的称为内皮—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称为—间皮—湿润光滑,减少器官活动的摩擦
单层立方上皮
上皮表面—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
垂直面—细胞呈立方形
分布在肾小管,甲状腺,腺导管—促进分泌和吸收
单层柱状上皮
有纹状缘(微绒毛)
上皮表面—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
垂直面—细胞呈柱状
分布在胃肠,胆囊,子宫—促进分泌和吸收
肠道—散有杯状细胞(顶端膨大-有分泌颗粒-含有PAS反应阳性的黏蛋白-黏原颗粒)-黏液润滑和保护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
柱状细胞最多,含有纤毛
发布在呼吸道管腔面—分泌和保护
虽然有多种细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
复层扁平上皮
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连接凹凸不平—增加两者的连接面积—利于上皮获得营养供应,连接更加牢固
上皮表面—扁皮鳞状细胞
垂直面—细胞形状不一
紧靠基底膜的—基底细胞(矮柱状)—可分化的干细胞
中部—多边形细胞—梭形细胞/扁平细胞
最表皮—扁平细胞(已 )
角化的—浅层细胞的细胞核消失-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干硬(分布体表,肛门—保护)
未角化的—有核,角蛋白少—衬贴在口腔,食管,阴道腔面
耐摩擦,阻止异物侵入(保护),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复层柱状上皮
睑结膜
深部—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
浅部—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
分布在结膜,男性尿道和一些腺的大导管处
变移上皮
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基底细胞
一个表层细胞可覆盖几个中间层细胞—盖细胞
器官空虚—盖细胞-立方形(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增多) 器官充盈扩张—盖细胞-扁平(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
分布在排尿管道,膀胱,肾盂,输尿管—保护作用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腺上皮
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
腺细胞可分泌酶类,黏液,激素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或结构
内分泌腺:分泌物(激素)释放入血液,无导管(甲状腺,肾上腺)
外分泌腺: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汗腺,唾液腺)
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复管泡状腺
分泌部
一般由单层腺细胞组成—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称为腺泡
浆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 浆液性腺(腮腺),黏液性腺(十二指肠腺),混合性腺(三种腺泡,下颌下腺,舌下腺)
混合性腺泡—黏液细胞(多)+浆液细胞(少)—半月形(浆半月) 分泌物通过分泌小管
浆液细胞
基底部强嗜碱性(核),顶部胞质嗜酸性颗粒(酶原颗粒)
基底部胞质—大量粗面内质网
核上区—发达的高尔基体
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
黏液细胞
只有核周少量胞质嗜碱性—大部分胞质呈泡沫或空泡状
基底部胞质一定量粗面内质网
核上区—发达的高尔基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腺细胞功能受自主神经和激素的精密调节—调节型分泌细胞(非分泌时相,大量分泌颗粒贮存)
腺细胞外方—上皮细胞—胞质含肌动蛋白丝—收缩排出分泌物
导管
直接与分泌部相连(单/复上皮)—将分泌物排至体表或体腔-某些可分泌或吸收水和电解质
特化上皮(少)
感受特定理化刺激的感觉上皮+收缩能力的肌上皮
构成
由大量形态规则的,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的细胞外基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