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板块三:德育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必考点:德育思维导图笔记。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德育
态度与品德 的实质及其结构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观念与信念
道德情感: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信心、恒心、决心
道德行为:外在表现
品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方法:对偶故事法
四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接受外在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没有合作关系
权威阶段(5—8岁) 对于规则本身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可逆性阶段(8—10岁) 规则是同伴间的约定,可以改变
公正阶段(10—12岁) 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方法: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发展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
学校教育
社会因素
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德育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指导实践法
情感陶冶法
品德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德育途径
教学——最基本、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班主任工作
张音芝一连二导两结合